ReadAbroad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在2019 年,你可以心想事成,那你的人生巅峰最好可以混成什么样子?
首先,應该有钱,有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比方说身家300亿,公司市值600亿;其次,还要有颜,全国的大牌杂志封面,排着队让你上——他们说除了影视明星,你就是最美的那颗星;要有名,电视节目访谈、高端会议论坛轮番邀请你——TED演讲至少也得去一次;还要有爱,每一个家人都全心全意支持你的事业——心爱的伴侣身家过亿,却甘心来给你做二把手;要有权,有800个手下听你发号施令,唯你马首是瞻——连美国前国务卿的亲孙子都来给你打工;有人脉,克林顿对你赞不绝口,美国总统请你去参加国宴;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人生,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混得还不错?
好了,这个人不是你,而是她——伊丽莎白·福尔摩斯。而今天,她离锒铛入狱只有一步之遥。
她过山车一般的跌宕人生,成了2018年最精彩、也最让人感叹唏嘘的真人真事。
在2018年的美国,有一本全民叫好又叫座的新书——《滴血成金》。到了年底,谁家的榜单里没有这本书,都不好意思说这是我们家的“年度榜单”:美国亚马逊2018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8年度最佳图书、《时代周刊》2018年度最佳图书、《金融时报》2018年度商业类最佳图书……在美国豆瓣上,这本书拿到了接近9分的高分,读者留下的长书评多达3000篇。
这个成绩对得起作者——拿过两次普利策奖的王牌记者约翰·卡瑞尤。他用了3年半的时间,对150多人做了数百次的深入访谈,其中还包括60多个伊丽莎白的前员工。
他是第一个揭开伊丽莎白真面目的人。
而这个传奇的故事还将继续下去——《滴血成金》改编的电影版权已经被传奇影业重金拿下。
有人很好奇,伊丽莎白到底是干什么的?她怎么骗得了那么多人、那么多钱?其实她做的东西,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抽血的时候,少抽点。
我们去医院化验,大夫会用大针头在胳膊上抽静脉血,有时候一抽就是好几管儿。有人怕疼,有人晕针,还有人晕血。伊丽莎白(以下简称“小伊”)发明了一个东西,不用大针头,不用扎胳膊,不用抽好几管儿。轻轻扎一下手指头,一两滴血搞定。能测出你几百项生理指标。关键是,它还很便宜,随时随地可以测。在家可以测,在楼下的超市和药店都可以测。等个洗照片儿的工夫,就可以拿到你的检测结果了。多快好省一站搞定。这就是小伊的创业项目。
听上去是不是也没有比登天更难?就是这个生意,让她的公司市值达到了600亿人民币以上。也正是这个生意,让她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而一切恶果的种子,都还要从她在斯坦福辍学的原因讲起。
17岁那年,小伊考上了斯坦福的工程学院。大学期间,她废寝忘食地做科研,斯坦福工程学院的院长钱宁甚至破例让她到实验室给博士生帮忙。
2003年的暑假,她跑到新加坡的实验室做项目,那年正是非典(SARS)在亚洲肆虐的时候。她觉得当时对血液里SARS病毒的检测手段太落后了,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从新加坡回来,她把自己关在家里,闭关5天,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穷尽她所学知识,写出来一份专利申请,是一种可以穿戴在胳膊上、释放药物的贴片。
当她把这个东西拿给钱宁院长看的时候,院长就震惊了。他说:“我见过成千上万的学生,没有人像她这样,能把理工科杂七杂八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一种我都想不到的方式,创造出一个东西来。”院长鼓励她说:“出去追求你的梦想吧!”
2004年,她选择了辍学,离开了斯坦福。那一年,她19岁。爸妈同意她把教育基金里的钱都拿去做生意。
她创办了一家公司,董事会顾问是钱宁院长。而她的第1号员工,就是钱宁院长的博士生。公司的名字叫Theranos,是英语里面的“治疗”(therapy)和诊断(diagnosis)捏合出来的一个词。
一家有着15年历史、最高600亿市值和800名员工的硅谷创业公司,就此拉开大幕。
伊丽莎白·福尔摩斯的公司
想创业,光靠父母给的念书钱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一个技术公司,小伊更需要大笔的融资。
和很多创业者一样,她第一轮融资来自身边的亲戚朋友。她的邻居就是一个风险投资人,曾经投过Hotmail。两家关系很好,所以一出手就给她投了100万美金。
她能给人展示的,只有一份26页、薄薄的商业计划书,跟人说我要用微型的针管做无痛抽血技术,然后通过无线技术传输血液分析数据,告诉医生对症施药的剂量大小。总而言之,都是一些不懂医药和血检技术,却愿意相信她的人给她投了钱。她成功融到了600万美金。
接下来的事情就像变魔术一样,你眼睁睁看着她怎么把600万美金,变成600亿人民币。
小伊想:我要做这样一款产品——让所有害怕打针抽血的人,都能轻松获得自己身体的各项指标。
这其中有关键的3步:怎么无痛抽血?尽量少抽;怎么检测所有指标?全面的化验分析;怎么准确输出结果?前两步的完美平衡。
她的偶像是乔布斯,她要向乔布斯学习,对完美的要求毫不妥协。但以她辍学生的能力,又憋不出来这么个东西,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造假。
一开始,她想做的是一个粘在胳膊上的小巧的贴片,用微针取血,她要测至少几十项身体指标。结果做不出来。她和团队就做了一个“凑活”的版本——一个大个儿的、血糖檢测仪一样的东西抽血,只能测血糖。如果想测量更多的指标,仪器就会更大、更笨重。结果是造了一台只能在实验室里用的大机器,抽出来的血,收集在一个厚厚的小盒里,就像一沓厚厚的信用卡,把它塞进机器,可以开始分析。她没想到,做这个东西会遇到这么大困难。因为当你取的血太少的时候,结果就是连化验用的样本都不够。怎么办?只能兑水,用生理盐水稀释。结果就是你的血变成了一滩“血水”,不再“原汁原味”。
怎么保证测出来的数据还是准的?这对后续的化验分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他们发现,在那个厚厚的小盒里,要精确地控制血液流向,控制好各种阀门。而小盒里的“血水”路径一复杂,串来串去的时候还会发生相互污染。这一通下来,所有的技术人员只有一个感觉:头大。
这一个血盒的造价高达200美金,而且用1次就报废,实验室一礼拜就能报废好几百个。
600万首轮融资很快就烧完了。
到了2005年底,公司成立18个月,员工24个人,没有什么进项。
怎么办?她一边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继续跟人鼓吹她的愿景:让天下没有难抽的血!一边去忽悠新的投资人,又融来了900万美金。
到这儿,有人可能会好奇:她就不能稍微多取点儿血吗?小伊在这一点上决不妥协。因为她给人讲了无数次她对针头的恐惧。
更何况,取的血变多了,就跟医院抽血差不多了,她开创的事业就没有意义了。她还拿什么故事去跟投资人讲呢?所以她坚持要求团队,只取一两滴血。
然后这一代产品就陷入了停滞,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然后她就把做产品的人炒掉了。
换了另一个人,做了一款“划时代”的产品。
花3000美金,从别家公司买了一个用来滴胶水的机械手臂,能把送进分析仪里面的血水精确地进行分配。然后在这个机械手外面套了一个壳子——新的分析仪就完成了,取名“爱迪生”。
土土的胶水机械手,摇身一变成了“大发明”。但是爱迪生没有解决血液稀释带来的种种问题,只是一颗表面光的驴粪蛋而已。
后来当她发现爱迪生不能满足要求的时候,她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叫“迷你实验室”。
这时候市面上已经出现竞争品了,人家可以在12分钟内测出31项结果,但还不包含全部检测项目。
所以环境倒逼她,只能提出:我们家的什么都能测。技术人员建议:我们可以先做个大而全的原型机,把所有检测用到的东西都放进去,然后再想办法一点点把机器缩小。
她不干,必须小,小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而如果坚持做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温度,一台机器运转的时候会产生热量。在封闭的小机器内部塞进各种仪器,一旦运转起来,内部的热量积聚,会提高血液的温度。血液的成分、含量,还有检测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都会发生不可控制的变化,导致检测结果不准。
她不管。她把技术人员逼到死胡同里,然后让他们继续往前走。
就在这时候,大客户登门拜访。
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沃尔格林。他们想把Theranos的血液检测项目搬到他们的门店里。
原来小伊给沃尔格林发了邮件,毛遂自荐了Theranos的血液检测产品。然后人家还真看上了。在展示PPT的时候,小伊甚至告诉人家,说我们只需要一两滴血,就能做300多项检测,包括血糖、电解质、肾功能,甚至癌症的筛查。
你很难想象,沃尔格林大药房的人,连产品演示和检测结果都没有实地去验证,就直接跟Theranos签下了5000万美金的设备采购大单,还给Theranos贷款2500万美金,要在全国的药店网点全面铺开。因为他们害怕被对手抢了先。紧接着,沃尔格林风风火火地,把一批门店都装修了一番,专门辟出来一块地方,作为门店里的“健康中心”,其实就是给Theranos预留的宝地。
眼看着健康中心开幕的倒计时越来越紧迫,可是小伊成立的“迷你实验室”毫无进展。
怎么办?买别人家现成的机器,来应付药房的检测。比方说西门子的“ADVIA 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他们花了10万美金买了6台西门子的分析仪,每台都是1200斤重的大家伙。也正是这件事,为Theranos后来的崩塌埋下了伏笔。
药房本来的设想,正如小伊PPT里说的那样——应该是一台小机器,可以放在门店里,现场给用户在指尖抽血,现场机器做化验分析,现场出结果。结果是一样都没做到。
沃尔格林的健康中心
因为实际用到的西门子机器太大了,也不可能放在门店展示,所以老百姓抽完了血必须送回实验室。
可小伊她们连“送血”回公司这件事都没办好。很多老百姓在超市留下的血样,是从超市快递回Theranos实验室的。快递过程中没有任何血液保鲜措施。很多快递的血样到了机场,就躺在夏季高温的柏油路上,变质了。
然后他们在实验室里拿着变质的血样进行化验,出结果。
老百姓要等好几天,甚至一周以上的时间才能收到检测报告。而无论是爱迪生,还是西门子,只要是刺破指尖抽血,血细胞破裂的问题就都没有解决,无数次测试结果显示,血液里的钠和钾含量都会异常地飙升。
当开幕倒计时把小伊逼疯的时候,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咱们在药店里改成静脉抽血吧!对,你没听错,就是跟医院里从胳膊抽血是一样的。
所谓的创业,所谓的改变世界,所谓的血液检测——就是用别人家的机器,用医院老套的静脉抽血,用快递以后变了质的血样,给老百姓送上不靠谱的检测结果。
还有一件事儿,就是西门子的机器分析的项目多,有几十项,所以需要的血液容量很大。它的原装机器里面就会预先把血液稀释一次,但是药店采回来的血样还是不够。怎么办?那就在送进机器之前,再兑一次水。也就是当你的血送到Theranos以后,会“注水”稀释两次,再进行化验。
有一些负责改造西门子机器、注两次水的技术人员,无法忍受自己良心上的谴责,辞职了。但药店的项目还在继续。小伊通往成功的脚步丝毫没有停下。她继续招揽更多的投资人,继续夸下海口。
到2010年底的时候,Theranos获得的投资已经超过了9200万美元。然后在 2011 年,她认识了对这家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一个人——91岁高龄的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老人一直醉心于科学事业,他相信科技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并在2011年加入了Theranos的董事会。这个老人的身份不只是前国务卿,他还是美国著名的胡佛研究院的成员。并且由于他的引荐,这些人也陆续加入了Theranos的董事会: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前任主席萨姆·纳恩、美国前海军上将盖里·罗海德、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将军詹姆斯·马蒂斯。他们就像一批贴了胡子的洋娃娃,摆在了Theranos精致的橱窗里。
到了2013年,这个明星董事会阵容终于有了大放异彩的时候。因为Theranos的公关宣传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了。
2013年9月,《华尔街日报》登出了关于Theranos的详细报道,这是这家公司第一次在美国主流媒体公开亮相。在文中,记者引用舒尔茨本人的话说:“这个姑娘,就是下一个乔布斯,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而Theranos的血液检测过程,被描述成“只需要几滴血,就能得到比传统化验更便宜、更快、更准的检测结果。”
从那天开始,伊丽莎白就成了全美国主流媒体的“掌上明珠”。
人们太喜欢这个故事了。大美女,名校,辍学,19岁创业,害怕打针,于是用一滴血来改变世界,迅速成为估值10亿美金以上的独角兽公司……
硅谷需要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人需要这样一个故事。
接下来,主流媒体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她登上了无数的杂志封面——《福布斯》杂志把她评选为“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女性亿万富翁”;《时代周刊》将她提名为“2015年最具有影响力的100大人物”;《财富》将她评选为“年度商业家”、“40位40岁以下精英”……
可世上沒有不透风的墙。
纸,是包不住火的。
那么究竟是谁,亲手扒下了“女王的新衣”?
揭穿Theranos骗局真相的过程,其中的机缘巧合和千钧一发,令人难以置信。
Theranos一直有一个死对头,在血液检测的专利上和她们纠缠不清,这个死对头的大老板,叫理查德,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西门子公司的销售代表。两人攀谈的过程中,他突然得知:西门子的人竟然老往Theranos公司跑。
“难道Theranos是在用西门子的机器做化验的吗?”他顿时心生疑惑。
直到《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她的长文报道,她才终于露出了马脚。有一个美国的病理学医师,名字叫亚当,业余时间,一直在网上写揭露医学界黑幕的个人博客。《纽约客》文章指出:Theranos的科研技术缺少已经公开发表的、经过同行评审的数据。小伊同学反驳道,她在一个叫《血液学报告》的医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这个医师亚当心想: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个期刊呢?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露馅儿了。这是一家意大利的期刊,任何科学家想在上面发表论文,只要出500美金就能刊登。而小伊同学发的那篇论文,其中所包含的整个样本,总共只取了6个患者的血样。
这不是开玩笑么?于是医师亚当就把这些事儿放到了他的博客上。只可惜,亚当不是什么网红,他的专业博客也没什么流量。但有时候,一篇点击量是1的文章,都能扭转乾坤。理查德的儿子乔无意中发现了这篇博客,赶紧把链接丢给了爸爸。爸爸理查德火速联系医师本人,两人互通有无、交换信息,更加确认了自己的猜测和担忧都是对的。
只是光凭一篇不靠谱的论文,想要扳倒如日中天的硅谷“女王”,他们需要拿到更重要、更可靠的铁证才行。两个局外人又开始干瞪眼了。事情陷入僵局。
要说这个故事巧就巧在,什么“偶遇”都碰在一块儿了。
老头理查德有一天在逛领英网,突然发现有个人踩了自己主页,名字叫艾伦,他的工作头衔是:Theranos的实验室主管。
理查德给他发了一封站内信,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结果竟然真的收到了回信!艾伦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因为不愿再欺骗别人,已经从Theranos辞职了。他把真相告诉了理查德,关于这家公司的种种内幕。理查德全都记了下来,兴冲冲地告诉了医师。没想到,医师听完就怂了。他怕胳膊拧不过大腿:他只是个普通的小大夫,业余写写博客,不知道背后的黑幕竟然这么多。他也不可能全职追查、一路深挖下去——他觉得这是记者干的活儿。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滴血成金》的作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王牌记者约翰·卡瑞尤。
一条大鲨鱼,闻到了血的味道。
西门子的血液检测仪
2015年10月15日,《华尔街日报》头版发文:《一家明星创业公司的挣扎》。
这是一个温和的标题,却包裹着毁灭性的内容——卡瑞尤把Theranos的黑幕都给爆了出来。
媒体瞬间炸了锅。她成了硅谷人人热议的焦点。在接下来的3周里,卡瑞尤在《华尔街日报》又接连爆出4篇后续报道,刀刀致命。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开始进入Theranos调查……2018年6月,联邦检察官对伊丽莎白进行了刑事指控,目前案件还在审理当中。
2018年9月,公司宣布正式解散,剩余的现金和资产将用于还债。
一代硅谷创业神话,就此落幕。
(王峰荐自曼哈顿资本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