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璇
2019年1月4日,第八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组合冰雕比赛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落幕。图为夕阳下的参赛作品《凤仪冰城》(王建威/ 摄)
没有高大山脉的阻挡,高压冷气团从西伯利亚一路南下,每年11月会降临位于北纬44°的哈尔滨。2018年11月14日,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这意味着最繁忙的采冰季就要来了。
半个多月后,松花江冰层厚度达到了30厘米以上的采冰要求,近千名采冰人开始在零下30℃的松花江冰面上忙碌,七百多辆采冰车的轰鸣与采冰人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采冰人每日累计取出8000立方米的冰,然后切割成固定规格的冰块,供给这座城市每年最重要的节庆活动——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18)》中,哈尔滨位列“2018十佳冰雪旅游城市”之首,第34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亦是“2017-2018冰雪季冰雪旅游节事十强”之一。
从城市分布来看,“2018十佳冰雪旅游城市”仍主要集中于冰雪资源丰富、冰雪旅游发展较早的东北地区。
天然的冰雪是东北地区的一块招牌,发展冰雪经济也被视作振兴东北的新动能。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京津冀地区强势崛起,西北、南方亦开始布局冰雪产业,站在资源高地上的东北,如何升级冰雪经济,将“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每年冬天,人工搭建的冰景奇观都会在松花江北畔出现。夜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通过芯片程控点亮的冰灯开始闪耀,这是这座城市的“魔术表演”。
每一场魔术都需要魔术师的精心准备。采冰人、冰景设计师、搭建工人等组成的建设队伍,用15天的时间建成了第二十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总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的园区,用冰量11万立方米,用雪量12 万立方米。
1月至2月是冰雪旅游的高峰期。冰雪大世界开园后,工作量很繁重,园区的运营与管理不能有丝毫松懈。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前,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贾连琦还在带队对园区进行安全检查。
2018~2019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概率达到75%至80%,东亚地区的冬季风强度偏弱,形成了一个“暖冬”。规模庞大的冰景冰灯在经受天气的考验,而“暖冬”也将带来更多兴致勃勃的游客,这都让贾连琦脑中的弦绷得更紧。
以冰雪为场景的大型主题乐园与普通景点不同,园区的监管体系、服务体系、运营体系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进行分片网格化检查,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园区内控监管体系。一是要提高冰灯冰景的安全系数,保证游客的绝对安全,二是要提供舒适暖心的服务,比如让游客在冰天雪地里有热饮、能取暖。”贾连琦说。
站在哈尔滨松北香格里拉大酒店的房间里,可以望见本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最高也是最恢宏的建筑——“1999世纪光塔”,45米,与15层楼一样高。
1999年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诞生的年份,经过20年的积淀,它已成为哈尔滨“冰城夏都”的一张名片,也成为全国冰雪旅游的地标之一。
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及它背后的东北冰雪旅游来说,这20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实际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直到第十五届才迎来真正的爆发,此前的十四年里一直没有实现盈利。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发展的缩影,它能实现扭亏为盈,一方面是20年的积累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冰雪旅游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同样是东北冰雪旅游地标的雪乡和亚布力,在2018年初分别成为“宰客”的代名词和讨论东北营商环境时的“靶子”。舆论风暴一度令“资源禀赋第一”的东北冰雪旅游形象和投资吸引力受损。
这种“品牌失信”的负面影响如今仍然存在,甚至有游客看见哈尔滨冰雪大世界330元的门票价格时,会质疑“是不是像雪乡一样在‘宰客”。
对此,贾连琦解释说,“门票涵盖了很多消费项目。我们的票价体系这些年没有变化,同时在不断进行票价政策的组合,力求惠及更多人群。”
“雪乡催生更多的雪乡,查干湖冬捕催生其他冬捕,结果都做不好。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
“雪乡宰客事件”虽令东北冰雪旅游形象受损,但也倒逼东北地区对冰雪旅游市场秩序的空前重视。
本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自营商服的物价与哈尔滨市区一致:方便面5元一桶,矿泉水1元一瓶。“现在黑龙江省对服务体系的监管非常严格,以确保旅游市场正规有序。我们对园区内的物价也是非常敏感的。”贾连琦说。
2018年,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全省冬季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优化旅游服务环境的通知》,重拳整治冬季旅游市场,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旅游市场监督机制,各地旅游投诉热线并入12345市长热线,统一受理、跟踪督办。
吉林省则通过建设鹰眼全网监测系统,密切监测网络舆情,在发现有关问题时可快速依法处置并及时发布。吉林省内最重要的冰雪旅游目的地长白山,也由长白山管委会设立了1000万元的旅游消费诚信基金,执行先行赔付制度。
加大监管力度,不仅仅是对舆论的“应激反应”。站在資源高地上的东北冰雪经济,正面临全新的竞争:目前国内已经有30多个省市推出冰雪产品。
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副研究员韩元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新疆和内蒙古已成为新兴‘增长带,阿勒泰地区的冰雪产业在快速发展,主打高端旅游消费市场;南方城市出现了室内冰雪商业综合体,在大众冰雪板块布局;成都西岭雪山、湖北神农架,也都建起了滑雪场。”
贾连琦和哈尔滨冰雪行业的从业者都已感知到,市场在变,冰雪旅游的竞争格局中并非只有东北一家,且东北内部也有同质化开发之虞。“我们现在一直在思考,怎么样判断趋势、确定方向、把握机遇。”
《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18)》提出了当前中国冰雪旅游的一大突出问题:全国冰雪旅游目的地明显冷热不均,热门目的地聚集了大量甚至超负荷的游客,而其他冰雪景区门可罗雀,问题的根源正在于很多地区没有将本地文化资源与冰雪旅游结合起来。
“现在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资源是有优势的,但是品牌建设上还做得不够。雪乡催生更多的雪乡,查干湖冬捕催生其他冬捕,结果都做不好。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韩元军说。
“我们如今在思考差异化定位,进而各取所长,形成互补。”贾连琦表示,东北区别于南方市场的特点是真冰真雪、大冰大雪,而包括东三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在内的“泛东北区”内部,也有各自的资源和文化特色。
冰雪旅游只是冰雪经济的一环, 冰雪运动装备、冰雪机械制造、冰雪度假地产等板块还未连成一条成熟的冰雪经济链条, 需要市场手段来整合。
受气候影响,辽宁省冰雪资源优势较弱,但温泉资源多,滨海城市适合休闲,近年来形成了以温泉康养为特色的冬季旅游市场;吉林省有火山温泉、雾凇、长白山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渔猎文化和朝鲜族民俗风情;黑龙江省有俄罗斯风情、林海雪原景色、哈尔滨冰雪演艺等特色卖点。
将资源的差异性分析清楚,更利于各个冰雪名城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例如,辽宁省营口市是有着温泉资源的滨海城市,在营销推介时就推出“很暖,很鲜,在营口”的冬季旅游品牌,吉林省吉林市则树立了“雾凇之都、冰雪名城”的城市形象,而哈尔滨“冰城夏都”集冰雪游与避暑游为一身的城市形象也已经被大众熟知。
“从全国来看,东北冰雪旅游是一个整体的市场,游客一路向北能获得不同的体验。各个区域并不是‘非你即我的竞争,而是可以实现共赢。这就需要各个地方把‘冰雪+文化做好,找到自己的文化特色,故事就能讲得不一样。”韩元军说。
自2015年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后,冰雪经济持续升温。根据《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18)》,2017~2018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次达到1.97亿,冰雪旅游收入约合3300亿元,分别较上一年增长16%、22%,预计2021~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次将达到3.4亿,冰雪旅游收入将达到6800亿元。
有了天时、地利,还需人和。如今,东北三省共同的愿景是,“抱团”协同发展,将冰雪打造成振兴新动能。
2015年12月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冰雪旅游峰会上,在东北三省、京、冀及内蒙古旅游部门的共同倡议下,中国冰雪旅游推广联盟成立,为区域协同做强冰雪旅游打下了基础。
2017年12月15日,在中国冰雪旅游盛典暨“白山黑水·冰情雪韵”主题推介会上,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对外宣布启动“旅游共同体”战略合作,地域相近、文化相亲、一衣带水的两省在冰雪旅游上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成立“联盟”与“旅游共同体”,都是为了打破行政界线,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联合开发旅游产品。
2018年12月18日上午8:30,一辆软卧列车缓缓驶离深圳站,开始了为期15天的长途旅行,这辆冰雪旅游专列载着粤港澳地区的游客,一路驶向开封、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东北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尝试实施游客交换计划,冰雪专列正是东北各地区旅游部门与各铁路集团公司协同推出的旅游产品。
“客观来说,东北的冰雪产业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无论是产业模式还是经营机制,都遇到了一些障碍。”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党委书记李坤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有分析认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想象空间,可以并不局限于冰雪旅游。优势再足,只有充分释放才能实现最大效益。
黑龙江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的一处旅馆( 金良快/ 摄)
黑龙江省黑河市,每年的冰雪季,各种试车车辆会穿行于大街小巷——边城的极寒气候和地广人稀,让黑河市成为考验汽车耐寒程度的理想之地,在当地催生出了汽车测试产业。
与黑河市类似,内蒙古牙克石市也借助高寒气候与冰雪资源优势发展了汽车测试产业。牙克石市高新区近年来开展了冬季汽车测试、试乘试驾、量产车大赛等活动,吸引了德国博世集团、瑞典埃特姆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入驻,宝马、奔驰、保时捷、蘭博基尼等多款经典车型都在此地进行过展示和试驾活动。
如何将冰雪旅游与其他特色产业进一步衔接、实现跨界融合,现也成为东北在发展冰雪经济时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近期举行的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北大仓酒业总经理隋熙凤提到,可以积极开发冰雪绿色农业、冰雪制造业。
全国人大代表、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在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时曾对媒体表示,与冰雪运动持续升温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冰雪运动装备产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国际水平。
根据《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18)》,国产冰雪装备品牌在软性产品领域(如服装、雪镜、头盔等)占有一席之地,但雪鞋、雪板、冰刀等专业产品仍以国外品牌为主,而造雪机、高空缆车、压雪机等大型设备,更是被外国品牌垄断——我国现有的4000余台造雪机中,仅有500台左右为国产。
“东北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机械制造方面可以借势转型。目前已经有一些东北的老机械厂开始生产相关设备,但是,有产品、缺品牌。”韩元军说。
专业冰雪运动对于装备和机械设备的要求都较高,在韩元军看来,起步阶段的国产冰雪机械制造业可以先从大众市场做起。
例如,如今很多城市公园正在建设小型雪场,对造雪机和压雪车需求量很大,但投资成本有限,未必需要国外的高端设备。韩元军认为,“这种市场需求恰恰是国产品牌的发展机遇,东北在冰雪机械制造上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