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红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亲自然情感培养对儿童的教育发展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国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相继风行起“森林幼儿园”、“自然学习角”等早教项目,纷纷通过创设自然沉浸的益智环境来引入自然教育。近年来,美国政府亦不断针对小学到高中的青少年大力开展各种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教育项目。中国儿童中心也提出了“儿童亲自然力”的概念,用以描述评价儿童与自然的互动状况,亲近和悦纳自然的程度,在自然中探索学习的能力以及保护自然积极参与的责任感。大自然丰富的物种,生动有趣的生命现象在基因层面呼应着人的灵性,有利于激发好奇心、同理心、观察力、专注力和探索精神。大自然绮丽与广阔的景象陶冶着人的心境、感官意识和美的情感,有利于审美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对于儿童心智发展而言,如果事实是知识和智慧的种子,那么情感和经验就是那片沃土。自然教育是一股润泽身心的清流,而环境则是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之源。重视环境设计与儿童心智的情感联接,有利于拓展儿童对建成环境的理解、探索和积极交互,并有效实现环境对儿童行为、活动的引导和激励。自然情境与建筑空间的交织,可以弥补旷野自然在都市中的稀缺,以共享文化意义、经验根基的环境语言,传达自然的讯息和魅力,在儿童和建成环境间创建有效的情感对话。
从建筑伦理学的角度而言,儿童医疗环境,作为“童年设计”广义命题的特殊领域,除了承载及时救死扶伤的医学生理功能,也紧系国家下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的长远使命,逆境之际积极的环境影响和生活经历最易催生独立、自强、乐观等受益一生的珍贵品质。那么人情化医疗环境的设计,将何以诉诸自然之名,以情感体验为导向,巧妙依托自然优势创新空间策略,有效提供抚慰、治愈并促进心灵发展呢?
建筑的外部形象是环境感知的起点。“形式追随功能”论调的风行曾在医疗机构建设的早期造就了一批冷漠威严、理性刻板的“功能主义”建筑。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就在之列,曾建于1963年的旧设施,完全孤立于公园场地的优越条件,以“装有空调的奶油砖块”的糟糕印象,成为澳洲大陆“那个时代典型的密封板式医院”的代表。
然而新设施的落成却展现了颠覆性的设计观,成为真正意义上“公园中的医院”。形式对心理感知的意义维度受到重视和发挥。而自然理念成为贯穿建筑整体设计的依据和灵感之源。因循城市路网又向公园景观轴线偏转的建筑形态,巧妙调动了各立面的视觉功能,既通过沿街的主立面对外传达生动的表情意象,又通过内部中央“主街”对功能空间进行精心配置,采光充分,并与外周公园穿插渗透。北向沿对角线延伸联接的住院部由双“X”并置形成星形塔楼,以纵横的支翼空间交织出绿色中庭,又伸向公园景观的各个方向,视野优越,互不遮挡。因地制宜的形式策略创造了80%面向公园的景观病房,以及其余面向阳光庭院的景观病房。
作为世界级的儿童医疗康复设施,为了避免其综合体的庞大规模对公园景观的突兀插入和心理上的压迫感,建筑体量采用化整为零的动态表皮手法,化身公园丛林中灵动的抽象树冠,传递出亲切怡人的自然意象和充满活力的个性。这一独特的双表皮构造系统在玻璃幕墙之上再装配了一层“叶形或花瓣式”的遮阳百叶,颜色也取自公园景观,从红色向绿色作梯度渐变。走近公园,那片随风轻舞的“丛林”,缤纷摇曳的“花瓣”,为医疗环境赢得了感知悦纳和情感认同的第一步,有助于消除戒备,分散患者焦虑沮丧的心情,向公园和自然放飞。
布里斯班的西伦托夫人儿童医院,作为国家儿科保健系统的中心,也是澳大利亚最大、最先进的儿童医院。地处交通繁忙的城市中心,医院在外部环境中精心开辟了一片环绕入口、以移植的无花果树遮荫的绿地广场。主体建筑从幕墙基面向外平行簇生出一列列深浅绿色和紫色的竖向鳍片,形成丰富生动的立面层次。鳍片宽窄、疏密有度,提供了理想的遮阳百叶功能,同时呼应着当地植物群的色调。建筑底层作退进的街廊化处理,连续斜支的棕色立柱,一如森林中丛生的枝干,与上方在阳光下微微闪动的鳍片,唤起枝叶挺拔,随风舒展的密林意象。
鉴于大自然得天独厚的形式资源,以及人类亲自然的天性,自然主题是形式创新的不竭之源,也是拉近人、建筑与环境和悦关系的美好载体。以自然为灵感的建筑形式设计,尤以表皮构造为最具灵活性、适用性和丰富可能性的创新路径。即使受客观因素严格制约而“盒子化”的形体,也可以借助表皮策略改写其僵化乏味的印象,渲染出生动应景的表情。从日本寸土寸金的表参道上拔地而起的Tods塔楼就以非凡的表皮创意和建筑技艺,彰显了品牌精神和自然情致,缔造了掩映在景观榉树间的时尚光影。
随着信息时代新技术方式的不断涌现,自然意象的形式表达将更加自由、多元。日益风行于建筑界的参数化设计就是引领未来、奇幻自然风格的有力手段。当代主攻参数化设计的新锐代表,曾任世界知名建筑事务所UNStudio项目技术总监的荷兰建筑师Rein Werkhoven正致力于自然生命形态的参数化表达研究,追求具创造性的异形建筑,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筛选处理以期真正实现智能建筑的理想。他指出,参数化设计的建筑形态接近大自然,就像风中沙丘的纹理,或在风和重力影响下,一滴水落到叶子上的形状。当然,参数设计只是一种新技术手段,伟大建筑的真正源泉仍是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对Rein而言就是不变的自然初心。一滴水激荡的波纹即可演化出美妙的建筑形态,让“方盒子”自由呼吸,随机轻舞起来。
随着建筑技术、设计工具的不断优化进步,建筑思维的丰富发展,未来儿童医疗建筑应该从理念上开拓创新,权衡“经济理性”的同时,走出20世纪60~80年代以来“功能理性”的刻板定式,引领更加灵动、诗意、富有地方人文精神的美学风格。让建筑可品读,让形式可传情。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个体对建筑空间的感知和经验主要表现为定位和确认两项问题。定位,即建立于环境中的位置关系理解和路线意识;确认,即明确识别和把握环境特征、气氛并形成整体意象。个体对空间的认知反应直接影响着环境行为的效率、强度和范围,进而主导了场所体验的内在评价。
从定位机制的角度,创建简明有力的平面形态和动线系统,有助于形成知觉完形,初步树立认知框架。而对于功能复杂,布局精细的医疗环境内部,还是必须辅以精准布设、清晰连贯、一目了然的寻路导航设施,有效疏导人流,避免重复折返、迟疑困惑等消极体验。而对于儿童医疗环境,寻路定位系统还需切实考虑小病人的心理特质和认知水平。通过共享文化意义的符号系统编码目标区域,可以简化生僻的医学信息,重新定义功能分区的逻辑联系,以空间动线上趣味性的线索,将紧张焦急的医疗导航转换为儿童可亲自参与的探索旅程。而自然编码的策略对儿童而言无疑是最具涵盖力和价值力的信息符号选择。
西雅图儿童医院更新设计的寻路系统,以自然元素编码目标区域,策划了更易于亲近和充满乐趣的环境导航方式。设计项目将医院的导航结构从之前无边界定义的六个区域简化为四个区域,并赋予“海洋、山脉、河流和森林”的自然主题,以重塑患者对目标空间的定位方式,更易于记忆和识别。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地域的灵感赋予每个区域特定的名称、颜色和图标,以及动物“特使”,以强化场所文脉的传达,提升空间归属感。除了简明清晰的寻路编码指示,区域入口,即界面处还通过源于真实生态群落的景观壁画,强化区域识别和认同。从森林中玩耍的黑熊和它的幼崽,到海洋中游泳的水獭家庭,各个区域的壁画通过动物间的守护和亲密活动,让温情关爱的氛围一路相伴。经地方性特色自然元素编码之后的寻路系统,令导航话语模式俨然与西北太平洋的物种发现有关,而与抽象的医学术语无关。迎宾者的指路应答也已转变为类似如下的表达方式:“跟着鱼,直到你看到山,然后左转,乘坐熊电梯。”轻松的描述引导轻松的寻路,焕发轻松的心情。
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以“自然世界”为概念,为复杂庞大的综合体布局创建了“楼层-区域”的逻辑层级编码系统。自下而上以“地下、水下、海滨、大地、森林、树梢、山顶、天空”为主题,上演了以维多利亚景观特色为片段场境的垂直蒙太奇。各主题层又选取某一特征典型的动物对不同功能区域进行编码细分,并营造与之相关的栖居场景,提供各个区域的深度意象和情感联接,如“树梢”层的“考拉病房”目的地,让办理入院的小病人不禁憧憬着寻觅考拉的下一站经历。除了沿途导引的图形标识系统,路径空间中不时跃现的墙面插画、动态艺术装置、巨大的珊瑚礁水族箱等显著的标志物,为患儿和家属的建筑寻路开启了一场富有决策支持且充满发现与惊喜的“自然之旅”。
德国萨尔茨堡儿童医院(LKH)为建筑的功能分区重新编制了一套分层主题系统:都市丛林、深林、深空、深海和小鬼穆奇(Deep Munchie),包罗万象的图像世界以幽默的方式快乐指引着建筑寻路的过程。建筑楼层围绕相应主题进行元素的挖掘筛选,在一致性的设计框架下也不乏个性化的插画表达。如,底层深海区,以实物标牌和壁画结合的方式营造奇妙的错视效果,看上去就象从指示牌的小孔中伸出一只神秘的章鱼腕足,指示着特定方向。更有趣的是,一旁墙面上一只蓝色大章鱼正伸展着腕足好奇探测着不同的孔洞。神秘的小孔串接着动线中时而出没的神奇生物,牵引着有趣的“深海”寻路之旅。
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国家儿童医院(Nationwide Children's hospital)于2013年完成的寻路体验设计(Wayfinding&Experience Design),受到医院建设总体目标的启示,即营造“富有治愈能力的景观场地”,将创意的重心设定为自然景观中的漫游式寻路。以此改善焦急忙乱的穿梭行为,提供贴心的指引和及时的确认。通过精心选取自然界的信息符号,用以编码交通动线、功能区域、节点、边界,同时在整体上着力渲染漫游自然的童话体验。作为动线指示的地板图案以颜色、形状编码,如落叶的节奏一路标记着路径,朝目标方向欢快的引领。相应地,墙面在区域的主边界处加设竖向图景,以场境化的特征,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寻路线索和抵达确认。在重要的节点处,再辅以立体装置或雕塑来标记定位,丰富环境特征。如入口大厅处,在蝶、叶起伏飞舞、越过大树、草地的背景前,设立的一大只可爱的彼得兔,萌态可掬地迎接来访者,温馨亲切,也开启了步入童话森林的序幕。由此,寻路计划综合调用了林奇提出的“认知地图”五要素①:路径、边界、节点、区域和标志以建构编码机制,为医疗环境的意象性及寻路策略作出了创新的演绎。
关于自然编码的寻路设计概念在此亦是提出了一种类型学意义上的新思路。定位逻辑层次通过符号编码的系统性转化,可以重塑寻路话语模式,通过符号的意象品质和经验优势,促进儿童对医疗环境的理解和深度联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和哲学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相信艺术具有以下品质:通过展现美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事物散播希望;呈现有尊严的哀愁;表现痛苦的情怀,消除自卑心理;促进心灵感应,焕发同理心;通过象征引导良好品行;以凝练之精华扩展对世界的认知和经验[1]。
环境图形就是在建成环境中可充分开发和调用的一种视觉语言和艺术手段。具有内在逻辑的环境图形通过某种叙事化的审美表达,可以聚集时空意义,将建筑空间与人的关系带入更为体验化的维度。而体验性空间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引导及塑造个体的环境行为模式,促进心理归属。如果说儿童患者对医疗环境现状的心理依存关系普遍表现为:逃避躲闪、迫切撤离、焦躁不安、消极排斥、百无聊赖;而在实现归属感的空间中,却会转变为逗留、徜徉、沉浸、探索、发现、积极交互、自我表达等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环境图形可以有效增益“白色”医疗空间的个性和特色,唤起积极的感性对话,关照情绪和心智的需求。其挑战在于:探索和丰富建筑环境与儿童意识的有效联系,穿插叙事情境,柔化科技理性,强化场所意象。基于自然的叙事主题,对于儿童群体而言,显然是承载阿兰·德波顿所谓“艺术品质”的有力原型,可以演化出不拘一格的叙事结构和艺术风格。
英国的彻尔西儿童医院,以“我的宇宙”(My Universe)为概念,针对不同的患者类型定制心理激励目标,并据此营造以星球家族为系列主题的叙事化病房空间,如火星、水星、阿波罗家族等。基于太空科考探险的真实事迹改编的叙事脚本,通过性格鲜明的卡通形象塑造,以生动的情节、精美的环境插画,如立体绘本般在各区病房呈系列性展现,向小患者传达不同的情感寓意。如,烧伤病区的患者,通过火星家族屡败屡战的飞行冒险了解到勇敢、坚定的品格。重症病房的患者则在阿波罗家族个性古怪却身手不凡的杂技展演中领会了包容性。
伦敦皇家儿童医院委托艺术组织Vital Arts通过创新的艺术策略改造一度平淡冷漠的“白色”医疗空间,风格各异的环境图形设计塑造了或温情、或奇幻,或欢快的童话王国,为小患者提供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医学启蒙。比如,病房走廊墙面上连续的乡村风景插画,以多维的环境图形手段创造出灵动的景观层次,湛蓝和绿色交错的天地、纹理分明的山丘、树木,象一首清新宁静的自然小诗,为儿童带来抚慰和郊野的遐想。另一处临床区的墙面,汇聚了一群成人高度的动物图形,狮子、大象、恐龙等等,井然有序地列队等待一只医生装扮的小猴子看诊。空间绘本以艺术的象征引导小病人走出孤闭的内心,正视疾病,树立耐心和信心。影像科则以若干骨形构图的多彩变幻巧妙引入X射线的医学成像叙事,同时通过一具闪闪发光的恐龙骨架影像,提供了新奇的游戏感和教育启发。出人意料的图形表达,转换了儿童对治疗室、手术室的认知角度,提升了心理接纳的效果。
此外,环境图形的叙事表达在改善器械化医疗空间的效用方面潜力巨大。20世纪80年代开发成型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在进入医用化的初期曾一度遭遇儿童患者的普遍抗拒而效率低下,通常都需借助镇静剂才能正常推进MRI长时扫描的检查过程。为此,匹兹堡大学儿童医院率先展开MRI医用体验的改造试点,引进了GE“冒险系列”的首个原型扫描仪“海盗船”,并以环境图形配合渲染检查室的海洋主题氛围,其检测过程也相应以“冒险者”的游戏脚本展开。由机器操控的静卧扫描程序成功转化为“登舱——静止航行——领取小财宝”的自主行为模式,小患者在角色扮演中受到鼓励,游戏情境消除了恐惧和抵触心理,使扫描过程更顺利高效。随着MRI等先进医学技术的日益成熟普及,环境图形对医学器械及科技环境的再塑造成为儿童医院创新设计的重要方向。
随着视觉语言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图形的定义早已不再局限于空间插画、贴纸、标牌、LED发光标志等手段,更多电子媒介或更具原创价值、手工温度的艺术品,都将成为环境图形的话语工具。环境图形的艺术策略在信息技术陆续展开的新一轮医疗应用中具有更缤纷的前景,以叙事化的多时空情境整合情感交互式的医疗行为,令就诊过程充满多彩的角色代入和兴趣沉浸,弱化冷漠生硬的科技气氛,创造积极就诊体验和场所认同。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大自然具有神奇的恢复能力,可提供有效的治愈、舒缓和联接等功能。事实上,自然界慷慨地向人类提供一种免费的营养补给,即所谓的“维生素N”,代表Nature自然。美国环境心理学家、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卡普兰夫妇(Rachel&Stephen Kaplan)的“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曾指出自然联接的“积极干扰”和“软魅力”,有助于精神和认知从“定向注意力”所引起的压力中获得恢复[2]。有研究数据显示,几乎超过2/3的压力人群都会选择向某一自然环境撤退。“自然疗法”也已经受到主流卫生保健组织的高度重视,并在心理和生理治疗上展现出令人信服的功效。现有的自然疗法,如荒野疗法、园艺学疗法以及动物辅助疗法等,一度成功治愈了以前对情感或生理疾病治疗没有反应的患者。然而,随着城市化和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景观用地的稀缺以及过度的屏幕时间导致了很大程度的“自然剥夺”,“自然缺陷障碍”(nature-defict disorder)成为现代都市人群的普遍社会症状。因此在儿童医疗环境中,最大程度优化同自然接触、连接的方式,丰富愈疗花园的沉浸体验,是建立身心、情感积极干预的又一重要策略。
上文提及的哥伦布国家儿童医院,立足于建设“富有治愈能力的景观场地”的目标,在设计中全局性地将建筑与自然相整合,延伸了“愈疗花园”的空间维度。自然元素和植物联接着医院内外的空间转承,一直引向户外大片繁茂的绿色景观,以及刺槐树下一片宁静的晚茶庭院,青石铺地,布满爬山虎藤蔓的围墙,营造出森林般隐逸的野趣。
新卢里儿童医院(Ann&Robert H.Lurie Children’s Hospital)在密集的芝加哥下城区闹中取静,创造了玻璃体中的皇冠天空花园,别具一格的景观设计集疗愈、冥想、休闲娱乐、交互式游戏、表演活动为一体。位于11层建筑屋顶的高敞花园空间,视野开放,光线充足,又可调节风力和抵御不良气候,成为身体虚弱的患儿与自然连接的理想场所。天空花园以“再生和可持续”为主题,大量使用可回收和可再生的材料,并以四季常青的竹林作为主要景观植栽。彩色环保树脂面板折叠互锁,在场地中蜿蜒蛇行,一方面聚合出大大小小的异形花坛,一方面界分出开合有致的各种路径空间:流线型的活动空地、林间小径、半开放的休息区、开放的游戏区、表演运动区等等。当地天然石材和各种再生木材制成的座具散布在林间空地上,形成不同尺度类型的社交、休息场所。疏密有致的青翠竹林在微风中沙沙轻唱,彩色玻璃珠的镶嵌装置与气泡喷泉为林间的沉思空间提供了对外的隔音屏障和水涧泉涌般的背景音效。运动传感器和LED程控系统为树脂隔墙布施“魔法”,为竹林增添了神奇的乐趣,时而似流光溢彩的渐变色带,时而又幻变出舒缓的流水影像。位于12层的玻璃树屋是为免疫力严重缺陷的小病人严格定制的安全空间。树屋创始人的传奇日志区可以通过小朋友的体感交互而发出各种自然界的声响。四面通透的树屋在参差竹叶的掩映间,可一览下方的景观和活动。现代主义建筑先驱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20世纪初开创的“屋顶花园”概念在此展现了医疗环境中的当代维度和创新应用,以医学科学为指导,以身心舒怡为目标,以生态教育为隐线,综合园艺、水景、交互新媒体等艺术形式,在有限的医院用地上创造了功能复合的空中“自然乐园”。
殊途同归,西伦托儿童医院通过新奇的建筑形式策略,建筑体量的高低转接,在复杂密集的城市中心创造了一处梯级错落的垂直微景观群,在不同层面整合了类型多样的屋顶花园平台,同时响应建筑内在的功能逻辑和方位背景。
穿插着游戏和康复活动区的冒险花园,是室内康复设施的补充和户外延伸,连接着后方铺满草皮的大面积斜坡屋面,满目苍翠又触手可及。邻近的秘密花园面向布里斯班河南岸开放,又以藤蔓、灌木和草甸编织大自然的光影层次和生动质感,与河岸的CBD都市景象形成戏剧性反差。与心理健康部相邻的户外露台,由绿植柱列生成节律化的漫游空间,增加了竖向的活力。另外,新生儿花园和医护工作人员的专用花园等都对接特定的内部医疗单元,布局系统有序,方便通达。11个疗愈花园,高达77%的景观屋面,让医疗环境的诊治功能超越单纯的医学模式,尽享自然界强大的康复能量,通过向“仙境”绿洲的自在回归,与自然生趣充分联接,同时建立社群化的情感交流,疏解失落忧闭的心理,唤起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希望。沿街入口区的无花果树荫和绿地广场,以亲切熟悉的地域化景观形态强化了布里斯班儿童医院的城市文脉和情感归属。
瑞典建筑学教授、医疗保健设计研究专家乌尔里希(Roger Ulrich)的“支持性花园设计理论”(Theory of Supportive Garden Design.1999)曾指出,愈疗花园应该提供自然参与(植物、动物、水、新鲜空气),场地控制感,社会支持的机会以及运动锻炼的机会[3]。可见,最大限度发挥自然的生物成分效应,提供易于通达和交互、活动的场所,是愈疗花园的基本要求,由此生成的物理特征和程序特征也确立了情感体验设计的多维性。
自然是美的形式宝库,是文化经验的归宿,是人类灵性的根基,是健康能量的源泉。以自然体验为重心的医疗环境设计,尤其对于心智发展阶段的儿童,具有超越医学技术空间本身的深刻价值。围绕自然绽放的设计灵感,具有变换推演的无限潜力,以及万变不离其中的方法论:亦即挖掘调动有效的环境设计手段,将自然的特质和魅力转化为创新的建筑形式和空间语言,以及潜在的叙事模式和信息流,拓展医疗环境中儿童与自然的深入互动和情感联接,以环境认同进一步深化环境行为和积极心理建设。基于新“自然主义”国际经验的聚焦,以形式意象、寻路编码、环境叙事和愈疗花园等维度对更广泛的情感体验设计方略作出系统定位和创新启发,立足“童年设计”的战略意识和情境向度,推动儿童医疗环境从专注科技理性的“健康机器”真正迈向生命和心灵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