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吟霄
(郑州轻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习近平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根据当代中国国情和实际,强调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发展方向、队伍建设、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深邃,意义隽永,是照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路明灯。
习近平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因素,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建构,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必须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
习近平关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的论述,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表明党和国家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这是习近平在新的形势下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坚持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为新时代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还首次提出了教育要 “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的“四个服务”的新思想。
立德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和培育核心价值观最终必须落实到行动中并在道德实践中加以实施。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首要任务,是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的具体体现。因为教育改革发展归根到底是服务于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个总目标,是立足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进行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探索和把握教育规律,牢牢扭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这个关键点。习近平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3],他说,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历史责任。
既然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就要更多地关注青年,帮助青年更加努力地锻造自己,使自身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一方面,青年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只有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才会不断寻求新的知识,珍惜韶华,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到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习近平提出,要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4]”。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他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中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密切相关。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的高度概括。
习近平指出,要立足中国国情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是教育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根本保证。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特色的关系,决不能完全按照西方标准亦步亦趋,简单照搬照抄。
习近平指出,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所必须秉持的基本政策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还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态亟待改变。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对努力构建有利于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的决心和信心。
习近平特别关心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习近平不仅关心广大学生享有公平教育的机会,而且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极为关注,强调大学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转变择业观念,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包含着我们每个人都享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因此,只有把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广大人民得以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习近平指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关键在科技,根本在人才。青年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尽快完善人才发展机制,造就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和造就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通过教育能把一般的劳动力转化为拥有先进知识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特别是高等学校学科设置齐全,专家学者云集,有利于开展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课题的研究,使高等学校成为高端人才培养的集散地。但由于主客观原因,高等学校在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方面还缺少良好的环境与机制。因此,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形成有利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教育体制机制。
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在推动生产力方面的具体体现。青年学生面对科学技术日益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实践,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的培养固然重要,但用好用活人才,为各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形成一个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快速发展,习近平还特别关注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与使用。
习近平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他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4]”。要尊师重教,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培养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因此,我们需要大量敬业奉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没有教师,要达到科教兴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是不可能的。习近平勉励教师要努力做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牢固树立仁爱之心[5]”的“四个牢固树立”。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塑造心灵的神圣工作。而人的灵魂的塑造,说到底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问题。教师应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只有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全心全意地工作。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现代化建设本领,严格履行职业道德,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把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习近平提出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5]”的宏伟目标。作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力量,同样需要加强学习,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如果教师满足于已有知识,不能及时汲取新的知识,那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夯实扎实的知识功底,练就高超的师艺,秉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并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潮流,培养自身主动适应全球化挑战、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的能力,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教师在教育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无数事实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习近平希望广大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断加强学习和科学研究,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
牢固树立仁爱之心。教师在教育创新中牢固树立仁爱之心,用真情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努力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教师。受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尊严”和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在“尊师爱生”方面还停留在理想的层面。因此,把“师道尊严”与“关爱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当务之急。
习近平提出“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5]”。要努力做到给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机会脱颖而出。习近平还指出了促进中国教育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关键措施。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6]”的学习型社会。
教育改革发展要着眼于解决教育中的短板问题。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这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改革与发展应把考试招生制度作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考试招生制度是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充分搞好顶层设计,先行先试,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作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它本身是人类文明长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向前不断发展的。坚持世界眼光就必须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交流互鉴是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习近平指出,“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1]。要特别重视出国留学人员在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环境,使广大学成人员把学习的国际社会的优秀发展理念和经验进行契合我国国情的创造性转换,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请进来”和“走出去”是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措施,通过广大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这一载体,来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建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人文交流、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和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开辟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拓展新空间。
综上所述,习近平教育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教育现实相结合。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思想,而且还站在世界教育发展的最前沿,对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充分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