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岳西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安徽 安庆 246600)
岳西县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西部,东与潜山市接壤,西与湖北省英山县交界,南与太湖县毗邻,北与舒城县、霍山县相连,是全国油茶(Camellia oleifera)基地建设重点县,油茶品种主要有寒露籽和霜降籽,其中以寒露籽为主,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和树龄老化等原因,产量低,大部分茶油产量只有3~4 kg/667m2,随着油茶籽价格的上涨,林农种植油茶林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油茶低产林改造迫在眉睫。
岳西县部分地区油茶林选址忽略了油茶生长所需的光照、水分、养分、温度等要求,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油茶生长缓慢,产量减少,出油率降低甚至出现品种退化的现象。
岳西县现有老油茶林面积约6 666.67 hm2,但多为上个世纪末的造林树种和野生品种,长势普遍衰弱,退化严重,大量枝桠枯死,病虫害严重,落花落果现象突出;所结果实皮厚籽少,出油率低。退化、淘汰的品种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群体良种水平不高,生长良莠不齐,一些抗病力弱的单株容易感染病虫害,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产量下降明显。
造林初期,有些林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油茶林的种植密度过高,树体不透风,感染病虫害的几率加大;树体无法获得充分光照,枝条徒长,从而影响油茶生长结实。
全县有50%的油茶林地长期处于荒芜、半荒芜状态,杂灌丛生,土壤中的水分和肥料消减,树体通透性差,生长不良,造成产量大幅下降。林农受传统观念影响,经营管理粗放,只重视造林而轻视管理,导致油茶面积虽然不断增加,产量却下降。
由于当地油茶林后期养护管理上的缺失,林农对病虫害没有进行有效的预防,病虫害发生时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治理。造成大片油茶林死亡,导致油茶产量大幅降低,油茶业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环境对油茶林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应针对岳西县现状油茶林进行筛选排查,将不适合油茶生长的场地淘汰,重点选择地势平缓、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分充足的场地种植油茶。在符合条件的场地中,可通过修筑水平梯带的方式改善林地。
修筑水平梯带能够有效改善油茶林周围的土地状况。水平梯带可以逐层蓄积雨水,阻挡雨水冲刷的泥沙,保护油茶林水土,使油茶林始终保持地力。修筑水平梯带,一定要实行带沟结合,拦截水分和土壤,使雨水就地消纳,成为油茶生长发育需要的水分,为高产稳产创造条件。修筑水平梯带的主要技术要点为:首先深翻土壤,修筑梯带,然后修建水平地埂,在修建好的梯带下挖排水沟[2]。水平梯带修好后要进行定期检修养护,清理沟道,充分发挥拦水蓄水、保持水土的作用。
对岳西县的油茶林进行抽样调查,对于质量差、抗性低的品种给予淘汰并引入优质的新品种;对于产量低的品种可以通过嫁接的方式进行改善和培养。
在油茶新品种的选择中,果实率、出籽率和出油率高的品种是首选,而且要进行多种优质种苗的混交种植,以提高油茶林的综合抗病能力和保证高效的产量。
针对低产的油茶树种,可以通过嫁接技术进行改善调整。在嫁接时,采用农业上广泛运用的“丁”字形芽接法即可,嫁接的时间应选在春季气温转暖的时候进行。嫁接的同时,在植株的四周可以配置不同种类的优质油茶品种,方便优质品种间的授粉。嫁接的后期管理需同步进行,时刻控制水分和肥料供给,确保顺利存活。
油茶林里杂草灌木丛生,导致林地通风不良,影响树体光照,杂草和灌木也会与其竞争水肥,导致油茶生长不良,容易受病虫害侵染。砍灌清杂宜在8~9月份进行,砍下的杂灌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细小杂灌围铺于油茶植株根际,任其腐烂作肥;二是将体积较大的杂灌运出林外,或者就地捆扎好,冬季开沟复垦时埋入土壤作肥[3]。
长期粗放经营,使得低产油茶林树体结构普遍较差,树冠内并生、交叉、枯死及病虫危害的枝条多,因而修剪整形十分必要。适当的修剪能够平衡油茶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使枝条在空间分布上更加均匀,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修剪一般于油茶采收后至翌年3月结合冬季垦复进行,通常先疏去一部分过密的骨干大枝,促进树膛内部通风透光;再剪去枯死枝、病虫枝、位置不好的并生枝、重叠枝、交叉枝、徒长枝、下角枝等,以逐渐培养树形开展、通风透光;立体挂果的树体结构。修剪以疏删为主,做到先剪下部、后剪上部,先剪冠内、后剪冠外[4]。修剪下来的油茶枝条要迅速处理,避免病虫害滋生蔓延。
油茶林疏密不均时,种植密度大的需要伐除,种植密度过低则需补植,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株行距以3 m×(3~4)m为佳,这样每株油茶树的树冠不相互重叠、遮光,在确保树体能充分受到光照的同时,也要合理的分配林分空间,对于油茶林中因病虫害、树龄过老、树式衰弱而生长不良或停止生长的树体,应该及时去除,适当补植,优化油茶林整体质量。
林地垦复是油茶低效林改造效果最为显著的技术措施。通过垦复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林地肥力,促进油茶根系扩展,有利于油茶的生长发育。
3.6.1 冬季垦复
于采果后的11月至翌年2月进行。一般坡度15°及以下的采取全垦方式,大于15°的采取带状垦复或穴状垦复。垦复的深度以20~25 cm为宜,需将土块挖出倒置,草根暴露在空气中,土块不应打碎,林地不需平整,增加蓄水保持土壤的性能。垦复时将杂灌埋入沟中,压紧埋实[5]。
3.6.2 夏季垦复
于花芽分化、果实生长发育旺盛的7~8月份结合除草进行,深度以10~15 cm为宜,翻地时做到树冠下方浅翻,树冠外深翻;缓坡深翻,陡坡浅翻,防止土块滑落。
油茶经济寿命较长,其发育周期中的抽梢、生根、开花、结果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每100 kg油茶鲜籽的产出,需氮元素11.1 kg、磷元素0.85 kg、钾元素3.4 kg。长期种植油茶的土壤偏酸,影响土壤中的生物活性,造成地力下降。仅仅依靠土壤中的自然养分远远不够满足其丰产需求,必须采取施肥、间种的方式提高林地肥力。
3.7.1油茶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
有机肥主要有人畜粪尿、厩肥、堆肥、塘泥、杂灌枝叶、作物秸秆及各种绿肥等,结合冬季垦复进行,施肥量以每株至少施30 kg土杂肥加磷肥1 kg或复合肥2 kg为宜。施肥量因树而异,长势较弱则多施肥,树势强健则适当减少施肥量。在树体生长旺盛的3~5月份追施1次氮肥,追施量为0.5 kg/株碳铵或0.2 kg/株尿素。施肥采用环状沟施方法,即在树冠外沿挖宽深约20~30 cm的环状沟,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并覆土填平。
3.7.2 间种
通过间种以耕代抚,及时除去杂草,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林地肥力,促进油茶生长发育。林地间种,既可种植作物,也可种植绿肥,还可以套种中药材等,可根据经营目的、市场需求、生产习惯,合理选择间种种类。农作物以花生及豆类等矮杆、高效作物为好,对于坡度陡、立地条件差的林地,以间种绿肥为好;间种的植物应与油茶植株相隔60 cm以上的距离[6],避免与油茶争水争肥,影响油茶正常生长。
病虫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督,强化责任”的方针,以经营管理措施为主,结合生物防治,积极开展良种换代、苗木穗条检疫消毒、改善林地卫生条件、施肥间种促壮树势、剪除病虫害枝条和果实、设置灭虫灯、保护和利用天敌等营林措施,必要时采用化学药剂除病灭虫。油茶成林中,危害最大的是炭疽病和软腐病,不仅影响当年的产量,还会影响翌年结果情况,使得树势衰弱,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结合树体管理,4~7月份,定期喷洒1%的波尔多液或50%的多菌灵或50%的特布津(500倍)等杀菌剂,可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常见的虫害有油茶尺蛾、茶蚕、油茶卷毛蜡蚧等,危害期可喷施40%的乐果乳油、50%的杀螟松乳油或2.5%的溴氰菊酯乳油等进行防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