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19-03-14 02:09钱春梅包恒庆蔚德磊
关键词:中华政治传统

钱春梅, 包恒庆, 蔚德磊

(安徽工业大学 能源与环境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大学生阅读经典、喜爱经典,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丰富内涵

(一)“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强调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从古至今,家国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利人利己[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历经数千年而依旧熠熠生辉的重要精神力量[3]。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在民族危机到来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杀身成仁”,“视死如归”。几千年来,“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心系国家的刚毅等等,凝成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3]。

(二)“任劳任怨”的敬业奉献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敬业为人生的道德修养,主张业广惟勤、爱业乐业,秉持敬业乐群、业以济世的奉献精神和社会理想。《论语》中记载:“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敬其事而后其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生动诠释了敬业的最高道德境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不辞劳苦、尽心竭力地投入工作,其内在动力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此外,中国文化传统中对“敬业”的道德强调个人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周易·系辞传》将“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作为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长久地造福于天下苍生、济世利民才是真正的事业。

(三)“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品质

诚与信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础,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基本品德。诚实是不自欺、不欺人,讲究“内诚以心”,即人的内在德性,表现为真实、诚恳、表里如一;守信是遵守原则,言行一致,讲究“外信于人”,即体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讲信义、守信重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立人之本,只有诚信做人,方得立足之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交友之道,是朋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诚信是为政之基,“民无信不立”,治国必须“取信于民”,才能治理和壮大国家。

(四)“宽厚仁慈”的团结友善心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友善观的根基与源头,友善观在道家、儒家、墨家、佛家等思想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以“仁爱”思想为核心,主要表现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4]。自古人们推崇“仁者爱人”,倡导一种仁爱、宽恕、谦敬、礼让的处世标准[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通过自己的友善的行为感染他人,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亲和力,使社会充满和谐友善的氛围。“仁”与“友善”具有一致性,“仁者爱人”便是自我的“善”由内而外的一种表现和价值取向,而“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则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调查

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为了解理工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面向安徽工业大学理工科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0份,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兴趣程度。92%的学生能够主动或者被动的去接受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71%的学生对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极高的兴趣,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养分;21%的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只能被动地学习;此外还有8%的学生不感兴趣,需要多加引导。

2.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3%的学生表示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了解,这部分学生可以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57%的大学生表示较为了解,我们可以充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40%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阅读量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内容的认知浅层化、片面化。

3.理工科大学生对不同类型传统文化的感兴趣情况。70%的学生对文学或史学更感兴趣,30%的学生对哲学、政治学等更感兴趣,哲学和政治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较为深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讲座,举办“书香工大 心灵悦读”读书节、“国学经典诵读会”、“读百部名著、观百部名片”等活动;图书馆定期开展“光影阅读”系列活动进行阅读推广;构建包含文化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在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仍需加强。

第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我校目前选修课开设的实体课有唐诗鉴赏,其余主要为网络课程,有古典诗词鉴赏、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复兴古典 同济天下)等,但不少学生在学习网络课程时收效甚微。

第二,活动参与覆盖面较窄,统筹协调不够。各部门开展的活动有一定的重复,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面向群体主要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且活动结束后缺乏总结与交流,未能将活动开展的效果最大化。

第三,新媒体平台建设力度不够。在网络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鲜有涉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育内容,这也是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困难的原因之一[6]。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需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配方科学、工艺精湛”,“色香味”俱全、有丰富的营养。同时在传统文化讲授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融入式教学,充分利用资源,让传统文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首先,要加强教师学习与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传统文化相关任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其次,在课程集体备课时要真正集思广益,深入思考,钻研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索如何将课程讲透彻,同时提升课堂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课堂不能仅停留在“教”,更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多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读书心得、观后感、专题论文、调研报告或进行书画展示等,通过“教学相长”,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二)进一步提升实践活动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中,需要建立良好的活动实施和反馈机制。活动前期需要做好充分调研,在活动宣传动员阶段,通过召开学生骨干会、班会、年级会等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利用宣传栏、展板、微博、微信等渠道,积极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组织实施阶段,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创新形式,提升活动开展的效果;在活动结束后注重学生的反思与交流,给学生提供交流活动心得的平台,并做好总结表彰,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三)进一步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营造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环境,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学校可以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网站,整合传统文化相关资料,以便学习者随时查阅,同时可以在网站开辟互动平台,由专业教师进行线上答疑;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源,选取其中最为经典的部分呈现给广大学生,并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利用微信、微博、QQ等定期推送优秀传统文化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小故事中学习大道理;建立专门的QQ打卡群,让学生以每日在群内打卡,分享自己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内容,相互督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中华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