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越,李洪生,于春生,樊社民,侯雪樱
(1.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0;2.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101)
目前,我国陆上已开发油田大多数都已进入高含水甚至特高含水后期[1-8],比如双河油田,经过近40年的开发,采出程度已达 43.39%,综合含水达96.99%,注水开发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可采储量需在特高含水阶段采出。如何改善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提高驱油效率,对老油田的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胜利油田室内试验研究表明,增大注入倍数、提高驱替压力梯度,驱油效率可达 70%~80%;大庆油田在注入倍数为26 331 PV时得到的驱油效率近100%[9]。在实际油藏中,受储层非均质性及长期注水冲刷影响,注入水在平面和纵向上沿着高渗透段发生突进和舌进现象,使水油比急剧上升、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发生改变,在主流线及近水井区域,注入倍数可以达到成百上千倍,而传统的相渗实验结束条件一般是注水倍数为30~50 PV,对应驱油效率为50%~60%[10-12]。因此本文开展了高注入倍数油水两相渗流实验,明确特高含水期油藏渗流特征,同时明确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为改善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1.1.1 实验用油
实验用油是煤油和双河油田的原油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模拟油,在实验温度 50 ℃的条件下黏度为7.63 mPa·s,实验前抽空过滤。
1.1.2 实验用水
实验所用的模拟水是根据双河油田实际地层水,矿化度(表 1)用蒸馏水人工配制的,使用前经过滤除去杂质,模拟水黏度为0.91 mPa·s。
1.1.3 实验岩心
表1 双河油田地层水性质及成分
实验所用岩心为双河油田取心井天然岩心及人造岩心,优选了4块天然岩心和5块人造岩心,具体物性见表2。选取渗透率为271×10-3μm2的天然岩心进行高注入倍数油水渗流实验;对4块天然岩心分析不同渗透率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对5块物性条件相似的人造岩心研究不同注入速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
表2 实验所用天然岩心物性参数
实验流程及设备见图 1,实验所用设备和计量器具及其技术指标如下:①岩心夹持器;②驱替泵:流量精度1.0%;③压力传感器:精度0.5%;④油水分离器:20 mL,分度0.05 mL;⑤天平:精度0.001 g;⑥秒表:分度0.01 s。
1.3.1 油水渗流特征实验
选用渗透率为271×10-3μm2的天然岩心,采用非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10]。首先用油驱水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测定束缚水状态下油相相对渗透率;随后进行水驱油实验,准确记录时间、累计产油量、累计产液量、岩样两端的驱替压差等数据,注水驱替至200 PV,测定残余油下的水相渗透率,研究高注入倍数下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1.3.2 水驱油实验
保持注入速度2.0 mL/min,对渗透率分别为119×10-3μm2、271×10-3μm2、659×10-3μm2、974×10-3μm2的天然岩心进行水驱油实验,分析不同渗透率、不同注入倍数下的驱油效率。
选取渗透率为650×10-3μm2的人造岩样,开展注入速度分别为 1.5 mL/min、2.0 mL/min、2.5 mL/min、3.0 mL/min、3.5 mL/min时的水驱油实验,分析不同注入速度、不同注入倍数下的驱油效率。
图1 非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流程
2.1.1 油水渗流结果分析
根据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分析(图2),可以看出,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缓慢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急剧增加,并且水相增加的幅度远大于油相降低的幅度。注入倍数由30 PV增加至200 PV,含水饱和度由0.66增加至0.75,油相相对渗透率由 0.01下降到 0.001,水相相对渗透率由0.185上升至0.659,水油相对渗透率比值从18.5增至659,水的流动能力急剧增加。
图2 天然岩心2号岩样油水相对渗透率
2.1.2 残余油饱和度分析
随着注入倍数的增加,残余油饱和度不断降低,水驱油效率具有增加的趋势。天然岩心 2号岩样(271×10-3μm2)水驱油实验数据统计表明,注入倍数由30 PV增加至200 PV,残余油饱和度由0.34降到0.25,下降9%,驱油效率由51%提高到59.1%,增加8.1%(图3)。
图3 天然岩心2号岩样不同注入倍数下的驱油效率
2.1.3 水驱特征曲线分析
根据室内水驱油实验结果,得到高注入倍数(200 PV)下2号天然岩心甲型水驱特征曲线(图4)。可以看出,含水率达99%后,甲型水驱特征曲线开始上翘,“拐点”之前注入倍数为17.93 PV,消耗的水量占9%,累计时间2 209.5 s,占9%,驱油效率50.0%;“拐点”之后至实验结束又注入了181.68 PV的水量,消耗水量占91%,累计时间22 544 s,占91%,驱油效率提高9.1%。由此可见,甲型水驱特征曲线上翘后,耗水量急剧增加,但驱油效率提高缓慢,开发效果逐渐变差。
2.1.4 渗流实验结果分析
高注入倍数下相渗实验结果表明,增加注入倍数可以提高驱油效率,但在高注入倍数下水相渗流能力急剧增加,尤其在甲型水驱特征曲线出现上翘的“拐点”后,采出相同的油量需要消耗更多的注入水量。因此对于特高含水后期油藏,在水驱特征曲线出现“拐点”之前,加大调整挖潜力度、有效延缓“拐点”出现时机是经济有效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关键。
图4 天然岩心2号岩样甲型水驱特征
受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的影响,水驱油效率与储层孔隙结构、物性条件等有关,也与注入倍数、注入速度等开发因素有关。
2.2.1 渗透率的影响
通过室内天然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相同注入速度下不同渗透率岩心的驱油效率。从图5中可以看出,渗透率为 119×10-3μm2的岩心驱油效率为56.9%,渗透率为97×10-3μm2的岩心驱油效率为65.7%。结果表明,渗透率越大,水驱油效率越高;在相同渗透率条件下,注入倍数越大,水驱油效率越高。
图5 不同渗透率下的驱油效率
2.2.2 注入速度的影响
为了验证不同注入速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选取物性条件基本相似的5块人造岩心,开展不同注入速度下的水驱油实验。从图6中可以看出,注入速度为1.5 mL/min时的驱油效率为62.6%,注入速度为3.5 mL/min时驱油效率为70.2%。结果表明,随着注入速度的不断增大,水驱油效率也逐渐增加。
2.2.3 注入倍数的影响
在较高的注入倍数下,残余油饱和度有所降低,从而对水驱油效率产生影响。随注入倍数的增大,水驱油效率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逐渐降低(图5、图 6)。
图6 不同注入速度下的驱油效率
2.2.4 水驱油实验结果分析
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注入速度、增大注入倍数均能提高驱油效率。在矿场应用过程中,如果对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整体增大注入速度或注入倍数,就要向地下注入大量的水,这不仅会增加生产运行成本,而且当注入倍数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大注入倍数驱油效率提高幅度有限,油藏开发效益将会变差。因此,矿场实施前需要对油藏注入状况进行差异化分析,针对注入倍数、驱替程度较低的部位或井组采取措施提高注入倍数,改善开发效果的同时也能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1)高注入倍数(200 PV)下油水两相表现出新的渗流特征,油相渗透率缓慢下降,水相渗透率大幅提高,水相渗流能力急剧增加,残余油饱和度有所降低。
(2)特高含水期,甲型水驱特征曲线出现上翘的“拐点”,“拐点”之后,耗水量急剧增加,有效延缓“拐点”出现时机是经济有效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关键。
(3)水驱油效率受储层物性、注入倍数、注入速度等因素影响。渗透率越大驱油效率越高;注入速度增加,驱油效率也增加;提高注入倍数、注入速度均可以提高驱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