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不同后路内固定方法治疗脊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2019-03-14 07:33:00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爆裂性脊椎后路

553000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矿业总医院

脊椎爆裂性骨折是较为严重的一种骨折类型,大多伴有脊髓损伤情况,在对患者进行具体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椎体稳定性、椎体参数恢复情况,从而促使患者脊髓损伤得以改善,因此对这一疾病进行治疗的难度较高。当下,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方式,对脊椎爆裂性骨折进行治疗,疗效确切[1]。但是采用不同后路内固定手术方式,产生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为分析不同后路内固定方法治疗脊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02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02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其中男62例,女40例,患者年龄20~50岁,平均(38±6.2)岁;患者骨折主要部位:胸椎骨骨折患者65例,腰椎骨骨折患者37例;受伤原因:车祸52例,摔伤38例,其他原因12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者均通过后路减压和植骨术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在这一基础上,为患者使用Dick钉进行治疗,患者接受麻醉之后,进行减压,使用短克氏针进行引导,将病灶椎植入4枚Dick钉,同时在减压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患者神经根,此后将复位棒和Dick针进行连接,实施髂骨取骨植骨,为患者放置引流管[2]。研究组患者在后路减压和植骨术基础上,使用AF系统进行治疗,使用AF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术,为患者麻醉之后,进行减压,通过AF螺钉在患者病灶椎体上将螺钉拧下。此后使用纵向螺杆对其进行连接,此后进行复位固定,并为患者进行修补处理。另外,对于那些游离的小碎片进行有效清除,然后实施髂骨取骨植骨,最后放置引流管[3]。

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指标用(±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椎体后凸角、椎体高度、伤椎前缘压缩比、椎管占位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1个月和6个月后,研究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临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椎体复位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椎体复位效果对比(±s)

组别 时间 椎体后凸角(°) 椎体高度(cm) 伤椎前缘压缩比(%) 椎管占位率(%)对照组 术前 18.0±6.2 32.32±2.36 69.03±5.21 35.62±3.78术后1个月 8.65±1.21 88.56±3.35 84.25±5.96 8.45±1.03术后6个月 9.5±4.6 90.03±3.41 84.56±5.23 8.56±1.03研究组 术前 15.25±4.5 32.01±2.23 69.23±5.26 36.52±3.65术后1月 6.49±1.9 93.85±2.29 92.35±5.65 4.75±0.98术后6个月 12.3±5.02 94.36±3.25 91.23±6.18 4.36±0.87

讨 论

脊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高能量创伤性骨折,主要是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对脊柱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对患者脊柱中柱、后柱带来损伤,成为高能量伤结合点。脊柱在人体生理结构上存在较高的特殊性,如果骨折,很有可能会致残。对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使用保守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当前采用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采用手术治疗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脊柱稳定性,并且促使患者正常脊柱序列和脊髓功能得到恢复,防治脊髓神经受到损伤。当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室脊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首选手术方式,但是具体应用何种内固定方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用AF系统和Dick系统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采用AF系统对爆裂性脊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优于Dick系统治疗疗效。采用AF手术方式,不仅能够促使患者椎体高度比、后凸畸形度和椎管占位率等椎体复位效果良好,还能够有效提高Frankle评分。这就证明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改善幅度更大,采用这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改善程度呈现出早期和持续进行的状态,治疗1个月效果已经能够达到大幅度提升,治疗后6个月,效果得到进一步完善。对比两组患者椎体后凸角、椎体高度、伤椎前缘压缩比、椎管占位率,结果显示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因为采用AF系统进行治疗,减压效果良好,同时这种方式具备较高的牢固效果。与此同时,AF系统对于脊柱生理弯曲具有较为良好的保持效果,同时存在较为可靠的固定效果。治疗过程中,可以对三维效果进行调整,这一特点确保了患者术后局部稳定性,同时也为患者适当活动奠定基础,帮助患者降低由此引起的不良情况。

综上所述,针对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方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但是在具体治疗过程中,需对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进行科学选择。本研究显示采用AF系统治疗方式临床效果更佳,值得广泛应用并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爆裂性脊椎后路
局部冷热敷序贯治疗在颈椎后路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
基于机器学习和几何变换的实时2D/3D脊椎配准
自动化学报(2018年7期)2018-08-20 02:58:46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华人时刊(2017年15期)2017-10-16 01:22:27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早期前后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不完全爆裂性骨折疗效观察
山东医药(2015年15期)2016-01-12 00:40:01
低位腰椎爆裂性骨折:存在于当今海外战争中的一种独特骨折机制
颈腰痛杂志(2015年5期)2015-04-14 03:29:19
“猎狐”断掉贪官外逃后路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加中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