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雨
摘 要: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心系苍生,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不顺,先是因李林甫编排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而导致科举之路不通。为求做官,他不得不游走于权贵之间,渴望得到他们的引荐,却屡遭失望,凄凉惨淡。困守长安十年间,他看清了上层统治者以及政府官员的罪恶,战乱动荡,民生疾苦,以致他的人生态度和诗词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是其中的受害者,他用他的诗诉说着内心的忧伤,产生了诗词创作方向的转变。这是一个孤独的诗人,用他的行动为保卫国家,拯救劳苦大众而奋战。
关键词:杜甫;长安十年;创作方向;思想转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2
困居长安的十年,是杜甫人生中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他的写作主体由祖国河山转变为国家人民,诗词写作由抒发人生抱负到忧国忧民,由浪漫的理论者到体悟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家。一个伟大的诗人由此产生,影响着后世的一代代人,无论是从语言用词、写作手法上,还是他博爱的胸怀,坚韧不拔的意志。
1.长安十年间的巨变
杜甫出生于世族之家,青少年时家境优越,得以了解到古往今来的优秀人物以及他们的诗词文章。他自幼好学,展现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过人才华。年幼时就能作诗赞美那些凤凰品质般德行高尚的人,他注定会不平凡。 年少优游邭瑕,漫游吴越,齐赵,一览盛唐壮阔的山河,历时良久。他纵意于山水之间,领略了祖国无比雄伟的疆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他后来的创作做好准备。游玩期间结识知己李白,两人写诗评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谊,多么潇洒快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高处才能有广阔的眼界和视野,睥睨他人的渺小。这是他此时雄伟的胸襟抱负。
之后接踵而至的事情却让这个满怀壮志的人失望透顶。他参加科举却不知这被他人设计,经济情况越来越差。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他也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他处处碰壁,逐渐丧失希望,萌发退隐的想法,想要远离这种种烦恼愤懑。但是他的内心不允许,他仍决定积极入世。无疑,这条路是艰难的。可怜挣扎了十年,最后才有了一个八品下的小官职。在这个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用他的诗记录下一切。他的诗由歌颂盛唐的壮阔到揭露朝廷的腐败,豪门的糜烂生活,由抒发抱负,记叙交游的快乐到忧国忧民,品尝下层人民的艰辛,由没有行动的理想者到体察民生的实践家。他的诗歌风格向“沉郁顿挫”转变,语言简练朴实,饱含真情。字字句句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直击人的内心深处,荡起波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独特的创作风格。长安十年的经历造就了他的诗词写作达到了崭新的高度,他的精神永被后人所铭记,激励着同样时代的爱国爱民者奋斗不歇。
2.长安十年的思想路程
2.1仕途不得志的苦闷
中国历来流行官本位思想,杜甫也不例外。刚开始他满怀信心力求中举,却名落孙山。杜甫便去豪门贵族府邸干谒献赋,以求入仕,依旧郁郁不得志。他先寄希望于韦济。韦济作河南尹时,就已倾慕杜甫的诗名和才华而去寻访。杜甫作《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一诗,对韦济表示感谢,并希望得到他的汲引。韦济迁尚书左丞入京后,杜甫又献《赠韦左丞丈济》诗,“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虽已年老,但只要得到引荐,仍能大展身手,建功立业。韦济虽在高官大臣们的面前对杜甫的才华大加称赞,但于杜甫的仕途却未能有作用。另外,他赠诗给汝阳王、京兆尹鲜于仲通、左丞相韦见素等,但都没有结果。杜甫还直接向玄宗三次献赋陈情,以求天子赏识,却只得了“参列选序”的资格。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但杜甫不愿“凄凉为折腰”。可怜他一生苦苦的渴望做官,却命运坎坷,只落了个一个没有权利的小官。
2.2坚定的爱国忠君精神
杜甫在仕途路上屡屡受挫,父亲的死去更让他的经济情况逐渐恶化。为了生存,他只能去贵族府邸上陪他们赋诗玩乐,以得到一点点的施舍。“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其中的一个“潜”字诉尽他的痛楚无处不在,已深入骨髓血液之中。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看透了君王权贵的荒淫奢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过着贫穷不安的生活。可以说,他连自己都无法顾及好。安史之乱爆发,国家动荡,杜甫只能举家迁移逃难。在这种境地下,忠君爱国这几个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多么可有可无的事情。听闻肃宗即位,他仍坚定北上投靠,心念国家和君王。《丽人行》中的“绣罗衣裳照暮春”,是他对杨氏国戚的奢侈生活的讽刺,对玄宗昏庸和朝廷腐败的控诉。尽管他知道唐玄宗种种恶行,并痛斥他不顾百姓,沉迷美色。他批评君王,但也坚定的拥护君王,爱护祖国疆土。
后来,当伐罪叛军的李嗣业的兵马途径华州时,他写《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爱国忠君之情流于文句之中。
2.3忧国忧民的情怀
青少年时期他对理想就有着执着追求,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重要原因。在杜甫客居长安十年期间,他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贫困潦倒。然而,生活打击折磨了他,也造就成全了他。杜甫因此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生活,知晓他们的苦难,进一步看到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天宝十四年,他由长安赶往奉先县去看望妻儿,看清了一路上普通百姓的悲惨景象。恰逢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游玩,心生悲愤。“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自比稷契,心系民众,与之同哀乐。在时代忧患中,他始终关注广大民众的苦难,发觉国家已略显的问题,忧心忡忡,难过不已。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他的《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生离死别,无处逃身的悲惨图像。“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引发了太多问题,可是君王用兵的念头却不停止。征兵政策的实行,使得亲人弟兄们分离多年,甚至再也没有机会见上一面。透过一句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破乱衣衫下那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见他对天下的忧虑多到无法排遣,只能凝聚在他的眉间。
3.对杜甫的评价
杜甫本来是众多世家之子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什么出奇之处。长安十年的生活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趋向。这段时间是他的重要的过度阶段,从热爱浪漫主义到沉迷于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的诗词“沉郁顿挫”,有了跌宕起伏的声调,厚重雄浑的气魄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两相对比感叹社会情况已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他不能做到李白“行路难,归去来”那样不被赏识,又不愿攀附讨好他人直接离去的豪迈潇洒,也无法向王维那样没有作为任局势恶化的闲淡致远,甚至在宦途的空闲时间,修建了一所有山有水,高雅恬静的居所,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诗中多次表现他隐居山水的愿望。例如“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等
杜甫的风格富于变化,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但他长安的时候与当时的著名诗人诸如李白、高适、王维、岑参等都有来往,但在他们的作品却找不到一句对杜甫的颂扬之语。杜甫生前被淹没,他在诗词方面的创新不被当时的名人大家所接受。
他的光芒在九世纪才开始被人们发觉,唐代韩愈将他和李白同列在一起,认为他的文章“光焰万丈长”,肯定了他极高的诗词造诣。蒋士铨《忠雅堂集》云:“杜诗者,诗中之四书也。”杜甫的作品将诗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上升到作为抒发政治思想的载体。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对后世的新乐府运动和政治讽喻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總之,杜甫长安十年间的经历成就了他异于同时代其他人的创作。他的光辉将照耀着接下来的人循着他的思想之路前仆后继。他的诗名,他的人文主义情怀永远被后人所传颂。
参考文献:
[1]【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9:354.
[2]王淑婷.谈长安十年杜甫的诗歌创作[J].汉字文化,2017(7):51-53.
[3]史学勤.杜甫长安十年诗歌风格[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4):163-165.
[4]【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657.
[5]赵玉桢.王维隐居与其诗的关系新探[J].宁夏社会科学,1991(5):70-76.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杜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