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席勒作为德国18世纪的诗人、哲学家、剧作家以及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歌具有反映时代特征,揭露社会现实,以及强烈的自由、平等的内心意识的抒发等特点;其诗歌语言朴素而不失深意,简洁而蕴味无穷,可以让人聆听得到一个诗人内心最真挚的声音以及整个时代的呼唤。
关键词:席勒;诗歌;语言审美特征
作者简介:战禹良(1994-),男,汉,吉林省长春市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
席勒出生于18世纪中期的德国,自幼对诗歌、戏剧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在1773年入军事学校后开始接触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并开始自己的诗歌、戏剧创作。席勒的诗歌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抒情诗、叙事诗、戏剧诗、文化诗;本文将从风格美、形象美、情感美、整体美四个方面来分析其诗歌的语言审美特征。
一、风格美
席勒自幼贫寒,受过屈辱却又渴望改变现状,用笔为武器为贫苦并且地位低下的人们大声疾呼,反抗这一专制封建的社会。因此在剧本《强盗》中,席勒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专制的反抗也奠定了席勒诗歌明快、激昂而又深沉的风格。在《潘趣酒之歌》中,席勒写道:“还要拿点酒,往里面倒进!人生全靠酒,给予生命。趁香味正浓,赶快痛饮!浓烈的饮料,才使人清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席勒的豪迈与慷慨,体现了其理性与感性交织在一起,理想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的人生态度,也能够看出其对自由、平等的生活的向往。
在《欢乐颂》中,席勒所表现的是一种热情、奔放以及饱含爱的特殊情感;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在诗歌中的这种自由、浪漫的气息是超越时空、超越种族的,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是席勒抒情诗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在《欢乐颂》中席勒写道:“我们无法报答神灵;能和神一样快乐就行。不要计较贫穷和愁闷,要和快乐的人一同欢欣。应该忘记怨恨和复仇,对于死敌要加以宽恕,不要让他哭出了泪珠,不要让他因后悔而受苦。”可以看出席勒的自由是宽广的、博爱的;没有受精神上的奴役就饱含仇恨和抱怨,而是对死敌也要呵护,“不要让他哭出了泪珠,不要让他因后悔而受苦”更能体现出了其精神上的富足以及风格上的包容、大度。
二、形象美
诗人总是能够通过描绘栩栩如生的事物来体现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而读者通过阅读这些形象来把握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及形象背后深刻的内涵。席勒在《手套》中开头描绘了一个险恶又凶残的斗兽场,虎豹狮子围坐其中,一切都是那么的杀气腾腾。这时,笔锋一转,以一只手套的落入拉开了另一情节的序幕:一个年轻貌美的贵族小姐为了考验一直以来追求自己的骑士先生,提出了让他去斗兽场中捡起这个手套,而骑士也在众人惊诧不已的眼神中毫不犹豫地捡起了这个手套。而贵族小姐也热情相迎,“她的眼睛里脉脉含情,预示他已交上桃花运。”正当剧情朝着人们想象中的情节发展中,结尾却令人大跌眼镜:“他却把手套掷在她面前,‘女士,我无需你谢恩!登时离开了那位美人。”在短短的诗歌当中,席勒成功地塑造了贵族小姐和骑士先生的鲜明形象,贵族小姐的自私、冷漠,把人命视为草芥的行为很好地突显了一个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冷血奴隶主的形象,这在当时专制制度以及农奴制盛行的德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加突显了统治阶层的黑暗与对人命的残酷压迫。而骑士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则给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飞快地走下去,走到可怕的斗兽场里。不动声色,伸出他的大胆的手指,从猛兽当中把手帕拾起。”表面上看骑士先生是一个极其顺从的人,为了爱情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可实际上骑士先生很清楚自己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处境:即使自己葬身斗兽场,那么所换来的也只是贵族小姐的一声叹气,一句惋惜之词,所以骑士先生才毅然转身离去,留下的只是一丝希望。他会躲在某个角落,等待机会的再次来临。骑士先生也是席勒自身的一个化身,年少之时被送入军事学校,在被称为“奴隶养成所”的学校中艰难前行,同时也坚持着自身的创作;而席勒在结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后也终于等到了“捡手套”的机会,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在《潜水者》中,席勒刻画了一个勇敢而无惧生死的潜水者的人物形象和一个残忍、得寸进尺的国王的人物形象。诗歌开篇国王把一个黄金被子扔下深渊,并以谁能拿到杯子就归谁为条件来诱使周围侍从冒死去拿。而站在四周的骑士和侍童,听到都默默无语,而一个侍童“温柔果断”般地站了出来,毅然纵身于无尽的漩涡之中。同《手套》相似,一个勇敢者在恶劣的环境下毅然挺身而出,周围人的麻木与冷漠显露无疑。而比妖物更可怕的是人心和殘忍。国王以自己的女儿和骑士爵位作诱饵,让潜水者再次进入了无底的漩涡来找回杯子,潜水者无疑更有勇气,同时也显得更加悲情。骑士先生因晓之利害而只取手套随即消失于人海,而潜水者明知国王不会信守承诺却仍不顾一切投身于大海;席勒也借这个潜水者赞美了那些面对专制仍奋起反抗的人们,而无情地鞭挞了国王一般残酷、不计后果的贪婪的上层统治者们。二者形象鲜明而独立,体现出了那个时代无数站起而被击倒的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以及席勒对自由的呐喊及强烈的反专制意识。
三、情感美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好的文学作品能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而文学语言也能够成为情感的载体,从文学语言中能够读出作者所饱有的情感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席勒在《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写道:“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寻找自然。前者使他成为朴素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换而言之,朴素的诗主要指现实主义的诗,而感伤的诗主要是指浪漫主义的诗。前文说席勒是理性与感性夹杂在一起的诗人,那么席勒的诗歌自然就有朴素类与感伤类型。《共同的命运》中写道:“我们仇视、争吵,因爱恶不同而分手;可是,我们的两鬓都一样成霜。”共同揭示了社会令人无奈的客观规律,以及不可逆的自然现象。
而在书写感伤的诗的时候,诗风一转,席勒赋予了诗歌紧张、纠结,乃至矛盾的情感。如在《一个幽灵的声音》中写道:“当我缥缈的影子离你而去,我在哪里?何处是我的归程?我不是下定决心作个结束,我不是曾经爱过,也曾经生存?”几句话体现出了席勒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的思考,以及对于未来的深深忧虑;他所忧虑的不是何处安身,而是何处能够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可以看出充满哲理性的话语中夹杂这抒情般感染人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可以使得诗歌主题更加深刻,更加生动有力。
四、整体美
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阿那奎把“完整”视为美的第一个“要素”,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一文中断言,“任何东西,假使不是一个完整就不会美。”这也就是说只有完美的东西才是美的,完美是美的重要品质。席勒在创造诗歌时就不断地追求和谐统一,如在《理想和生活》中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赫拉克勒斯原为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因杀死伊菲托斯,寻求赎罪,卖身为奴在吕狄亚女王翁法勒的宫中服劳役。他一生除暴安良,他死后化人为神,而一直心生嫉妒的天后赫拉最终也与他和解,并把生女青春女神赫柏嫁给他为妻。从这个神话中可以看出赫拉克勒斯身上闪烁着古希腊所有的人文精神:崇高、勇敢、正直。而最后赫拉克勒斯超脱人身,化人为神,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作者也正是用这种肯定的写法从另一个侧面弘扬人性的完美。
《在潜水者》中,席勒引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卡律布迪斯,它是一个妖怪。荷马史詩《奥德修纪》中记载卡律布迪斯是一个水怪,每天吞吸黑暗的海水,潜水者与它的搏斗正体现了潜水者的无畏勇敢,虽然最终没有战胜卡律布迪斯,但他的人格精神却是崇高的。在席勒创造的人物画廊里,时刻都贯穿着品质高尚的优秀人类与合理的理性世界。
综上所述,席勒以其独到的语言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瑰丽的画卷,循着他的文字我们可以听得到一个有趣灵魂的呼吸,强有力的心跳以及生动语言下富有哲理性的蕴味。席勒的诗歌语言如烟花般,绚丽而多彩;而席勒崇高的精神犹如日月,横贯长空,昼夜光照人间,直至永远。
参考文献:
[1]张玉书.《席勒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5.
[2]掩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英]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