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研究

2019-03-13 03:27王娟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适用性

基金项目:外研社委托项目项目名称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实践,项目编号2018091005。

摘 要:翻译理论的飞速发展对文学翻译批判带来了巨大影响,而文学翻译批评又是将翻译理论及实践衔接在一起的关键环节。落后的、经验主体的批评始终存在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理论更加需要进行理论性的批评。在大量的翻译理论中,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有效打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限制,将文学批评放在了动态化的环境中,将译文作为中心,以能否实现翻译人员预期目标为标准,正式开启了文学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对此,本文基于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结合当前文学翻译的现状,分别从目的性、等值性两方面,深入探究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批评;主要困境;适用性

作者简介:王娟(1985-),女,汉,陕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3

引言:

文学翻译批评在翻译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客观的翻译批评不仅可以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及方式,便于广大读者进行翻译探究。同时,又能如同欣赏一部著名作品或是译文作品那样,向人传递正能量。利用翻译批评,能够推动各国家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打通国门引领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和发展。从五四运动后,文艺领域就引领了文学翻译的进步,提升了当代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了他们的文学视野,文学翻译逐渐受到学生群体的喜爱和欢迎。从那时起直到今天,文学批评历经了众多的考验和磨练,其体系愈发完善,逐渐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但因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以及其他多种因素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致使翻译工作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不可避免在译文中会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对此,文学翻译批评更加受到重视,对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限制和督促作用。我国文学作品翻译批评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即过于僵硬、过于理想,造成文学翻译无法得到有效真正的优化和改进。将批评指标限制在文学作品中,仅仅针对翻译能力和技术水平实施批评,将永远无法使思想提高到文学沟通的层面上。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

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即从1971年雷斯将文本功能种类纳入到翻译研究范畴中,到微米尔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再到漫塔力强调的翻译行为理论等。德国翻译学者們的不懈努力,整体上构成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根本观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诺德于1997年发布了一篇《目的行为》的文章,其中将不同思想进行归纳并积极弘扬,全方位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内涵,并基于现有理论,提出了忠诚原则,要求翻译人员应对源文本和译文负责。诺德为广大翻译者在翻译作品过程中,哪些内容能够保留、哪些内容可以按照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改写和删减,提供了详细的标准。

从功能视角分析翻译的,还包括著名语言学专家奈达,他所提出的形式对等以及功能对等理念,对翻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形式对等注重的译文应重新再现原文,而功能对等则更加注重重新展现原文的交流作用,即让目的语读者可以产生与源文本读者相似的反应。虽然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体系中的功能,和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中的功能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强调的是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功能翻译理论主要是将翻译放在相对动态化的条件下,打破了过去翻译静态当中的等值指标,为翻译理论探究提供了崭新的角度。对于等值指标,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与其相对的充分度指标。这一指标注重的是翻译人员理想目标和译文间的关系。由于语言和文化上存在的差异性,译文和源文本无法体现彼此对等的关系,而以往的翻译批评根据等值指标来评判译文的好坏,这种翻译批评是僵硬呆板的,因为它所依据的指标是源文本,可源文本是固定不变的。而与其完全不同的功能翻译理论当中的充分度指标,注重的是翻译人员的目的,翻译人员结合文化背景、人文特征以及语言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可以选择合适的翻译目的。在功能主义中,批评的指标是可以改变的,并不只是忠实于源文本的译文就是优秀的,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目的作为重点,指标具有多样性特征,同时还兼顾了源文本作者、翻译发起者、翻译人员以及目的语读者多重关系,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总而言之,功能翻译理论在重视源文本的过程中,也注重翻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但也明确指出,翻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有具体界限的。比如,诺德就表示,翻译是“创作让其发挥具体作用的目的语文本。它和源文本有着紧密的关系,并将按照译文设定或是所规定的功能详细化。”对此,为了防止翻译人员随便更改源文本,诺德进一步提出了忠诚原则,这一原则关键是要求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中,要处理好翻译发起人、原文作者和目的语读者间的关系,让其能够达成一致,真正避免翻译人员毫无原则的脱离源文本进行翻译。

二、文学翻译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的发展,我国文学作品翻译愈发成熟,翻译工作模式也日益娴熟。大多数翻译人员在长期实践翻译锻炼中,已经形成了自身与众不同的翻译模式和风格,让所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亮点,激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自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文化传播范围也更广,并且传播的速度更快,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翻译的发展,翻译领域得到了有效拓展,翻译行业的工作人员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甚至有许多非翻译专业人员也积极踊跃地加入到文学作品翻译行列中。随着翻译团队的逐步扩大,相继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造成翻译作品质量和水平高低不等。此外,我国自身就是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对我国大众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在主观因素的牵制下,许多翻译人员忽视了世界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致使文学翻译成为一种形式化的中国文字,并未将其他国家文化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

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这主要是因为,文学创作者在实际创作中受到了当时所处时代的各种因素影响,在语言文字表现上都呈现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作者自身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影响。对于文学作品翻译人员来说,的受到上述不同因素的限制,每位翻译人员对于文学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如果无法正确地了解原创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就无法将原作品蕴含的深层含义表达出来。对此,还需要广大翻译人员深刻意识到背景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进行翻译前,应全面了解自身的翻译背景,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真正了解并掌握原作者所处地方特色和时代背景后,在展开翻译。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研究

雷斯曾经就文学翻译批评,在他创编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以及限制》当中明确提出,所有的翻译活动在指定环境下,都可能是合理的,而批评人员的著作任务就是对这种合理性做出有效解释。但由于人们通常认为文学作品翻译应充分尊重原作品,并且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指导理念目的论,注重的是翻译人员有权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写,因此,功能翻译理论是否能够成为文学翻译批评的指导,始终是一个存在较大争议的话题。基于这种背景,本文试图从文学翻译中的目的性以及实现等值性并不是文学翻译的终极目标,以及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批评的契合几方面,来深入探究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

1.目的性

功能翻译理论不能有效指导文学翻译批评的情况包括以下两种。其一,并不是每个行为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特别是文学文本是没有目的性的,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仅能指导非文学类作品的翻译,比如技术类翻译。其二,并不是每种翻译都被赋予了相应的目的性,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也是如此。对于两种不同的说法,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微米尔表示,任何行为都具有对应的目的,行为的目的主要来自于行为参与者或是旁观者对行为作出的具体阐释。翻译人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一般会无意识地将目的语读者作为重点对象,让翻译后的文章在目的语的环境下,能够充分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翻译性,在翻译实践中必定会受到目的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在实施文学翻译批评时,也应充分思考其目的性。比如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当中,翻译人员通常注重的是广大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间的差异性,进而在文本翻译上更加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言一般生活有趣,通俗易懂,如形容天气好,并不会使用风和日丽,而是翻译成温柔的风、温暖的太阳。在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中,翻译人员在多处语句翻译上使用了叠詞,让整个译文充满童趣,更加符合儿童读者的语言习惯。此外,因为特殊阶段的政治问题,许多文学作品翻译都按照特定的政治背景,对源文本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改写或是删除。

如在林语堂创作的《京华烟云》中描写抗日的故事情节,译文就将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处理。再如,我国晚清年间,大部分文学翻译都要比源文本内容少,极少数翻译者可以做到完全忠实原文,这和当时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关系。像杨子林以及包天笑翻译的《迦茵小传》的上半部分,就受到一致好评,而由林殊翻译的下半部分,则没有被广大读者所认可。因为该部文学作品的上半部分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没有结婚就怀孕的故事,这严重违背了我国传统礼教。由此也能充分看出,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应思考译文能否被目的语读者所认可,进而有目的性的对所翻译的文本进行合理删减。

2.等值性追求

充分认可了文学翻译的目的性,并不能代表文学翻译的终极目标是等值性。虽然有很多学者和专家表示,文学翻译应始终遵循忠实性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源文本的真实内涵与思想文化。但对于相对层次较低的等值性指标来说,它所强调的对等,通常是词汇、语句、语法等方面的等值。可文学翻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沟通工具和纽带,如果以注重等值为主要目标,将无法实现不同文化间的有效沟通,并且相同的文学作品,比如《西游记》以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不仅能够作为严肃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能翻译成儿童文学作品,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等值性。由此能够看出,文学翻译的批判与功能翻译理论体系中的目的论是相契合的。与此同时,文学翻译也和功能主义奠基人之一的漫塔里提出的翻译行为概念相符。漫塔里强调,翻译行为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的跨国际、跨文化、跨语言而产生的一种复杂性行为。文学作品和时代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可将文学翻译看成是以文化背景的多种语言间的转换。此外,在开展文学翻译批评的过程中,应全面结合文学作品的原创者、翻译者、翻译作品、原创作品,这也和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观点相吻合,即翻译属于一种和翻译发起人、委托者、原著作者、翻译人员以及目的语读者有着密切联系的行为。

结语:

文学作品的翻译将直接影响着各国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对深化各国友谊有着重要作用。面对众多文学翻译作品,翻译人员应高度重视并全面了解自身所翻译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社会文学背景,要探究原作者当时所处的地区特色与思想情况,而不是单方面的加强个人翻译水平和能力。此外,翻译人员还要充分考虑广大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和认知缺陷,将适应读者阅读水平作为基础,按照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探寻更加合理的翻译方式,最大限度地传达源文本的内涵与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创作时期的文化发展形势,以此来弥补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阅读缺陷。文学翻译批评者们应切实尊重原著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和情感,构成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下,评判文学翻译作品的指标。

参考文献:

[1]龚聪琮.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文学翻译批评[J].语文建设,2016(36):88-89.

[2]赵凯伦.浅析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6):100+99.

[3]陈颖.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翻译批评——大慈恩寺景区翻译个案分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13(04):87-88.

[4]刘云虹,许钧.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谈[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04):1-8+92.

猜你喜欢
功能翻译理论适用性
强调简洁和适用性 MICHI by Rotel X5/X3合并功放
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适用性探讨
小议阶级分析理论的适用性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述评
新一代车上转换装置在厂矿企业铁路运输中的适用性研究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广告翻译策略研究
茶油总DNA提取技术及扩增适用性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浅谈商务英语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