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埋”的历史,历史的诉求

2019-03-13 03:27徐娅棋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方方人民文学出版社学报

作者简介:徐娅棋(1988.4-),女,朝鲜族,浙江杭州人,硕士在读,华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化与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2

这是方方根据朋友母亲亲身经历而撰写的一部小说。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读者带入历史现场旁观着早已被时间“软埋”的一幕幕惨状。这些惨状结痂于那些亲历者的身上,他们不愿提及当年,不愿从头回忆,不想将伤口再次撕裂开来。整部小说,“软埋”是核心词,是疑云重重等待读者解密的“大包袱”。丁子桃是主人公,以自己断裂的前后两段人生作为织针,用锥心之痛的记忆片段为读者编织出了历史大事件——土地改革背景下的家族及个体悲剧。

一、“双线索并行,逆时间叙述”[1]

这部小说吸引人之处在于其特别的结构安排,一共十五章七十小节,每一节的标题都像一个“小包袱”,不断提出疑问。小说并不是根据历史的时间推移去记录历史事件,亦不是单纯的倒序回忆般的讲述。而是通过女主人公断裂的命运:丁子桃和胡黛云讲述着现实中的疑问与过去的亲历的事实。(如下图)

以丁子桃的反常举动以及丁子桃儿子青林偶然开始的关于母亲亲身经历的探索作为现实线索,设置重重疑问;以丁子桃前半生地主之女和地主之儿媳身份在十八层地狱拾魂中的每一个阶段回忆为历史线索,做出一一解答。且现实线索按照时间线性正序,而历史线索则根据黛云回忆逆向倒序,两者相互交错并相互呼应。“软埋”于地下的历史线索“镶嵌”在现实线索之中,如破土一般一次次撞击着地面,牵动着读者的心,并最终相互结合:一是现实中的植物人丁子桃终于“苏醒”与记忆中的黛云逃离十八层地狱“复活”相对应,二是植物人丁子桃短暂“苏醒”后的“最终死去”则是照应了软埋了全家的黛云,尽管最终从暗道中逃离而生,但活着的她已经是“死人一般”。黛云曾经逃跑的漆黑暗道与沉睡中的十八层地狱相呼应,表现出她当时极其恐惧、求死不得,生亦如死的撕裂心情。

二、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巧妙的结构呈现的是一个惨烈的故事,说它惨烈,莫过于黛云亲自软埋全家人这一段描写:“此时的花园一派死寂,到处是坑,到处的坑边都是堆着新土。这是陆家人自己为自己挖的坑,是他们自己为自己堆的土。他们挖完坑,堆好土,相互之间并无言语,不说再见,只是各自一仰脖,喝下了早已备好的砒霜,然后自己躺进坑里。……她(黛云)开始填土。她疯狂地把土往坑下堆。”[2]通过这段描写,读者才终于明白丁子桃何以在丈夫吴医生车祸现场看到满地尸首时,不由地拼命喊出“我不要软埋!”“经历了这样的夜晚,她想,你们以为我还是活着的吗?”[3]是痛,是恐惧,更是精神的撕裂!小说中清晰地描绘出了黛云极其惨烈的遭遇以及地主家的慘绝人寰的经历。读者不禁会同情黛云母家和婆家为代表的地主家族。这样的书香门第,善良商贾,却在土改中受到了如此冲击,分财分地还不够,一个被批斗导致家破人亡,一个为保尊严决绝集体自杀。这一“消灭封建阶级制度”的政策何以变得如此血腥与灭绝人性?且土改中合法化的公开掠夺,不仅是死了人,更消亡了不知多少传统文化。那些传统文化继承者乡绅阶层的消亡,其遗留的书籍与精神也最终随着大火而变为田地的肥料——痛之!惜之!土改政策最终成为了公开烧杀抢掠的借口,成为了公报私仇的机会,成为了人性丑恶嘴脸——不劳而获的工具。读者心中嘶喊着“不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方方并没有任由读者的情绪一直这样宣泄下去,小说亦站在他人角度,他人之口,诉说了很多无奈。第一点,情况复杂。小说中一位重情义的革命军人刘晋源说:“矫枉必须过正。不然我们怎么能镇得住他们?那时候情况多复杂呀!”[4]其部下马老头亦说:“以现在的眼光看,你们当然会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可是当年的社会状况又险恶又混乱,我们来川东前,这里几乎所有县城都被土匪攻占过。……他们成了攻方,杀了我们多少人?”[5]第二点,没有经验。刘晋源说:“这事也不能演习一遍在开始做。当年并没有人出来分析,穷人为什么穷,哪些富人是好富人,哪些是坏富人。所有的一切,都是现学。而且打完仗剿完匪,杀心还没有退尽,就觉得镇压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你也看到那些大宅子了吧?富人有多富,你已经知道了。可是你并不知道穷人有多穷,没饭吃没衣穿的人,多的是!”[6]在土改中受益的陆三也说:“难道穷人家破人亡就不算什么,富人家破人亡就更惨痛”[7]读罢,读者心中应有判断,就当时的复杂情况来看,土地改革、剿匪都是必须为之之事。

同一个历史事件在贫苦农民、地主乡绅、革命军人……都有着不同的亲身感受和看法,且站在其自身的角度也无不道理。正如陈思和所说“土改这场作为旨在结束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农民自身命运的政治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8]但是在土改过程中,确实有一个干部没有经过真正理论学习,他们“只是想利用革命运动和混乱局面为自己抢得一点利益”[9],当然也一定有一些知识分子干部,他们“希望按照政策文件,理性地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0]

即真正的历史是复杂细微的,每个人都是历史车轮前进中的滚滚尘埃,每一粒尘埃都有其自身的情感纠葛。历史的亲历者终究是站在自身的立场叙述“个人历史”,由于缺乏时间的“距离感”,容易对于历史事件做匆忙的判断,尤其是涉及道义问题之时,更是如此。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不为道德所接受的事件,从历史评价尺度出发,其关注点在于“是否”和“能否”的问题,“局限于实然的范围和经验可能性的领域,……必须借助于理性才能实现。”[11]而道德尺度则不然,“道德评价则仅仅囿于‘应否的问题,属于应然的领域,它体现着价值预设。”[12]究竟是应该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还是道德体系去评价?作为文化学者,如何书写历史?

2016年11月22日,《牛津词典》公布了年度英文词汇“post-truth”(后真相),即相对于客观事实,情感及个人信念对于民意影响更大。也就是说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本身。在阅读中,远离历史的读者更容易被作者的价值判断所引导,从而形成强烈的情绪积累。但是《软埋》的写作,没有让读者深深陷入“道德批判”的深渊,而是采用比较温和客观的不同叙述角度尽可能使读者了解“真相”的各个层面,告诉读者,无论是哪个时代,道德的义愤无法代替科学的选择,虽然它常常是“青面獠牙”,我们当然不能将其“软埋”,但是最终的发展均取决于历史的诉求。

注释:

[1]杨志兰. 拒绝遗忘被时间“软埋”的历史——读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J]. 鸡西大学学报,2016,05:101.

[2]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18-119.

[3]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20.

[4]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10.

[5]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10.

[6]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11.

[7]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259-260.

[8]陈思和. 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六十年文学话土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04:76.

[9]陈思和. 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六十年文學话土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04:81.

[10]陈思和. 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六十年文学话土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04:81.

[11]何中华.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J].文史哲,2011,03:57.

[12]何中华.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J].文史哲,2011,03:57.

参考文献:

[1]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2]陈思和. 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六十年文学话土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何中华.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J].文史哲,2011,03.

[4]杨志兰. 拒绝遗忘被时间“软埋”的历史——读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J]. 鸡西大学学报,2016,05.

[5]陆丽霞. 时间软埋下的记忆与忘却——评方方的《软埋》[J].长江丛刊,2016,13.

[6]杨功顺. 如何看待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现象[J].北方论丛,2003,03.

猜你喜欢
方方人民文学出版社学报
幸福的“中暑”
绝妙的减肥计划
让你更美
早知道这样
致敬学报40年
张洁主要作品目录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