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碧华的小说作品奇特诡魅,常常打破传统言情小说的叙事策略和逻辑架构,将人物灵魂深处的幽微细腻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展现于字里行间。她擅长在时空转换和虚实跳跃间营造亦真亦幻却又无比真实的环境,并在此透视真实的人性。本文将从作家的原生家庭、香港社會环境、创作者认知体系里的宿命观这几个角度来分析李碧华小说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李碧华小说;创作心理;小说分析
作者简介:何淼(1990-),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助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1
李碧华小说有着电影化的写作风格,凄艳悲凉的爱情故事常常是内容体系中的主要元素,辛辣的语言、鬼魅的格调,延展出笔端对情欲、人性、现实最直观的聚焦与描述,满纸真实中充斥着令人锥心的深刻与悲凉。传奇的作品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创作心理呢?
一、原生家庭对创作心理的影响
李碧华出生于家境殷实的传统旧式家庭,祖父做药材生意,娶过四个老婆,有过妾侍,且传袭国学风雅,家里雕梁绣柱,书香满庭,人多口杂。从小她便在充满烟火气的人事争斗里感知、摸索,在他人的悲欢离合中品味生活。所以她笔下的哀怨、缠绵、痴守都充满了烟火味的躁动。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纲要》中提出:“儿童是成人的心理之父”。[1]“决定性的压抑发生在儿童时期,而此时他的自我是很脆弱的。”[2]所以童年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带给人的影响,常常会进入潜意识中而难以觉察,并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人生画卷的慢慢延展而逐渐释放。
见惯了人事的纷繁嘈杂,情义的真真假假,童年就触及了人性真实、生活真相的李碧华,她的潜意识里对家庭、对亲情的观念是很淡漠的,所以她笔下很多人物的童年是悲凉凄惨的。
《川岛芳子》里的芳子出身显赫,是清朝肃亲王的十四格格,但她的少年时期却充满灰色与压抑,七岁被父送至日本接受严格而残酷的间谍训练,极端的军国主义思想和被养父奸污的经历,是她日后变态分裂人格的重要成因。
《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从小失去父亲,做妓女的母亲迫于生活将他卖至梨园,从此再无血缘亲情与母爱。童年家庭生活的不幸是造成他心灵扭曲和人格分裂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环境对创作心理的影响
七十年代前后的香港深受大陆改革开放政策和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的影响,尴尬和矛盾的气氛里充斥着未知,社会环境的跌转变化使人们不由地思索何去何从?焦虑和无奈的不断升级促使创作者们将之前尚处隐晦状态的身份归属困惑,以明朗的勾画呈现在作品中。
李碧华就是在这种巨变和摸索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她描写男女之情的同时,也力透纸背含蓄抒发家国情怀、以隐喻的方式和独特的审美取向叩问历史与现实的困惑。
小说《胭脂扣》曾经为爱欲殉情的妓女如花夙愿未了,如今游魂归来,苦苦寻觅。在她的所见所闻所感中,香港的塘西风月、旧时风貌得以展现,历史的钩沉与再现以一个卑微边缘的人物视角展开。作者的书写策略背后是对主流历史建构的消解,它有着浓浓的民间情意色彩,可以说整部作品的故事空间、人物设定和价值指向,都是在香港城市精神关照下的叙事刻画,它引发了一座城市的集体怀旧。
《川岛芳子》中被命运和战争捉弄的芳子,人物本身带有浓烈的悲剧性,她的中日双重身份是抹不掉的痕迹与纠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如同回归前夕香港所面临的身份归属与矛盾感。
三、宿命论思想对创作心理的影响
痴男怨女的悲欢离合,悲艳凄美的情欲纠缠,李碧华笔下的爱情不完美:短暂的浪漫,底色却是冷凝的血色;美好的人物品质,底色却是悲凉的灰色。作品展现了人性的真实与多变,也隐含了创作基底浓烈的宿命感。她以宿命论统筹设计与解释命运的起伏,人物苦苦挣扎都难逃冥冥牵引。
香港社会的独特性,使它一度金钱至上、娱乐至死、人与人之间情感链接淡薄,甚至出现信仰危机。身处其间的李碧华,不自觉地将儒释道等思想糅合进思维框架,由此梳理尘世的信息。这种命运观也成为她创作的思辨底蕴。
李碧华善将宿命轮回叙事与影像思维和画面切换的技巧相结合,描绘轮回的传奇。王德威先生曾评论过李碧华:“她的想象穿梭于古今生死之间,探勘情欲轮回,怨孽消长,每每有扣人心弦之处”。[3]
《秦俑》里前世义无反顾为爱而死的冬儿,在转而为人的下一世里化身三流小演员朱莉莉,生命的轮回将她的纯真美好变成了爱慕虚荣、油滑贪婪,但她却在蒙天放的生死关头,又一次为爱而死、先他而去。《青蛇》里的蛇妖素贞和小青放弃修行,痴陷于人间情欲,在与许仙和法海的苦苦纠缠中,带着无奈与幽怨,看破人性的不堪,两人及时抽身迷途知返,但作家笔锋一转写出百年过后,二蛇再遇转世的许仙仍旧覆车继轨,前尘往事又要稍加改动再次上演,可怜的灵魂又将陷入同样的泥沼。《潘金莲的前世今生》里前一世被盖棺定论为“千古第一淫妇”的潘金莲,今生投胎为单玉莲,想摆脱令人不齿的痕迹,却终究又遇见了前世的纠葛,武汝大、武龙、Simon分别是前世武大、武松、西门庆的轮回。最后作家一语道破玄机,以宿命轮回解释了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一切皆有因,生命向前又连接着过往。
参考文献:
[1]车文博. 弗洛伊德文集(五卷本)第三卷,精神分析纲要.吉林:长春出版社,1998,第685页.
[2]车文博. 弗洛伊德文集(五卷本)第四卷,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吉林:长春出版社,1998,第304页.
[3]王德威. 世纪末的中文小说[A].小说中国——晚 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M].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