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促进精准扶贫研究

2019-03-13 13:08李婷郭美斌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5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养殖精准

李婷 郭美斌

摘要: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四川省沐川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精准地更新了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沐川的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就是寻找一个适合沐川的生态农业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的和谐共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精准扶贫

一、引言

“精准扶贫”的思想最早提出是在2013年的11月,习近平到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精准扶贫”的含义是不断在深化、扩展的。学界到现在为止已经对生态农业,精准扶贫等有了相当多的解读,笔者梳理后大致得出了以下几点。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规律,运用系统的工程方法,现代的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模式,但前提是必须要在保护,改善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一般都十分的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同事,也不会破坏当地本身的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可能。

(二)精准扶贫

相对于粗放扶贫的概念,它指的是不同的贫困区域和农户有不同的实际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运用现代科学的有效程序,对扶贫的对象开展识别,帮扶,管理时更加的精确,是一种更加精确实际的治理贫困的方式。

覃志敏、黄丞伟提出,通过一系列的贫困人口机制识别出来,对具体贫困人口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动态的管理,更加深入的具体分析其导致贫困的原因,并实施具体,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和措施,这样的过程就叫精准扶贫。这些理论都为研究精准扶贫提供了很好的学理依据。

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最终目的是有针对性地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达到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三)精准扶贫的现有研究

从学者们现有研究综合分析,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角度:

1. 扶贫主体:邓维杰提出,政府机构应该与贫困户一起主导参与、需要社会第三方的有效协助和监督,多方面的协力才能够转变扶贫到户的理念,实现真正的精准扶贫;庄天慧也提出了精准扶贫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社区、农户”五位一体脱贫模式,才能更有效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预期目标。

2. 扶贫程序:刘解龙等曾经提出,要从扶贫的对象、项目的安排、资金的合理使用、措施及时到位、因村因地制宜派人、脱贫的成效等来建立新的脱贫机制;李国治等则认为依据科学的程序和标准,来精准的识别和辨别贫困户,根据实际,运用精准的帮扶、管理和考核,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更加有效的科学扶贫机制;

3. 扶贫结果:汪三贵则认为精确的识别和帮扶贫困户,才能使扶贫的政策和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一针见血,对症下药”才能根本上消除贫困,才可能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

(四)生态扶贫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不断的逐年推进,贫困人口的减少,我国扶貧也呈现出了新的大好局面,也出现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反贫困的难度在不断的加深。很多地区致贫的原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往往与生态问题、民族问题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牵扯很难单一处理。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在现今,更要努力开拓思路,创新扶贫方式,而生态扶贫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纵观我国木目前的生态扶贫,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共同作用的产业扶贫,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要形成一整套的有机良性循环共同体,通过特色的农作物种植和良种养殖,形成多方面的协调运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将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的直接产品和初级产品融合到了供应销售的链条中,有利的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渠道。同时对这些农业产品的进一步加工,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品有了销售渠道,才能为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就业机会多了,人才不会过分的流失,很多劳动力也会选择离家更近的地方工作,才能形成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中坚力量,对于贫困地区的长久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种是发展旅游业。近年来,由于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旅游来扶贫的思路是发展的相对非常迅速的。其优点是合理的利用的贫困地区本身的自然资源或者人文资源。通过建立景区,一方面整合了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利用了已有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在改造景区的同时,也对景区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了一个大范围的合理规划。景区建设成功后,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量,从而能够带来更多的消费,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从而能够建立起贫困地区一种以服务业为主的休闲度假经济循环体系。

二、背景研究

(一)沐川县的自然环境

沐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余脉五指山北麓,乐山市东南部,北距乐山100公里、成都250公里,西至马边90公里、雷波150公里,南到云南绥江80公里,东达宜宾120公里。从自然条件来看,温度、湿度适宜,山林地区广泛,为林下乌骨鸡养殖提供了最佳的自然环境和水土条件。

(二)沐川县的社会环境

沐川县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共存的贫困县,在沐川境内,有彝、藏、羌、苗、回等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也有瑶、土家、傈僳、布依族等民族分布。第一产业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支柱,农村经济分布广,参与人数最多。绝大多数的居民为农民。农业的发达程度为林下乌骨鸡养殖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参与的农业从业人员。

(三)林下经济的国家优惠政策

林下经济就是在林下发展种植、养殖、采集、初级加工以及森林旅游的农业经营形式。国家大力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下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了对于农民林下经济的全方位优惠政策。

(四)绿色食品成为消费方向

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早就升级了。绿色有机食品早就成为有能力消费的人们的首选。但是现在市场上很多的绿色有机食品一般都在大型超市和专柜销售,但是人们采购时很难辨别真假,其次长时间的运输使得食物的新鲜度早已降低了不少。所以绿色生态有营养的乌骨鸡市场发展潜力大。

(五)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够把每一只乌骨鸡的成长数据整理储存,在用户购买的时候,只要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得关于产品的生长,健康等信息。相同的,互联网技术更是极大的缩短了分销渠道的长度,养殖户可以直接通过O2O的方式将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的手上,节省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等。

三、不利条件及现存问题

(一)山区农业抗灾救灾能力弱

沐川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农业小农经济是其主要的谋生手段。山区的小农经济由于其封闭性和落后性,在自然灾害的防治方面抗灾和保障体系非常的不完善。山区小农经济没有规模化,仅仅只能够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一旦遇到天灾(地震,泥石流,暴雨等)就很有可能年收入急剧减少,甚至可能产生粮食危机。

(二)资金筹备难

沐川县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山区农户分散,以小农经营为特征,规模小,商品化率低,品质较差,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缺乏,科技含量低。互联网+林下乌骨鸡养殖的项目对于大多数的农民而言,并没有前期投入的资本。

(三)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沐川县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乡村的交通要道主要以土路为主,一遇到下雨天气就泥泞难行,车辆无法通行,当地居民行走也十分危险。基础设施如灌溉设施,引水设施等非常少见,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同时和其他的贫困农村地区一样,农村环境脏乱差随处可见。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还是传统的耕种方式,产量小,规模小,经济效益低。

(四)受教育程度低

由于服务体系不完善,沐川县山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水平占全省人口的一半左右,人口素质较低,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较少,阻碍了乡村的发展。且很多农民在从事生产的时候,没有具体掌握科学的方法,农产品质量不高,也从一定程度上损坏自身的利益。

四、建议

(一)沐川县林下生态乌骨鸡养殖的建议

1. 乌骨鸡养殖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乌骨鸡养殖产业是一门科学养殖项目,养殖户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每公顷应该饲养的乌骨鸡数量。在养殖的时候,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在疾病的防治方面应该下重点功夫,降低养殖户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该培育良种的牧草,选用好的饲料。林下乌骨鸡的养殖重要的一点是给与鸡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其得到一定的运动和锻炼,这样的产品才会口感好,味道鲜美。养殖户对相关的技术或者标准没有详细的概念,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提供大力的技术支持。

2. 整合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和养殖合作社等资源。对于普通农户而言,林下养殖项目前期投入资金较多,还有许多的不可控风险,实在是难以承担。对此,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整合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和养殖合作社等资源,或者有乡镇自己组建集体经济,一方面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将“互联网+”思维融合到乌骨鸡养殖产业发展中。互联网思维除了上文中已经提到的O2O电商运营模式之外还有“去中心化”和高效精准等。对于沐川的林下乌骨鸡后期销售而言,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及其重要的部分。

4. 打造“林下生态养殖”品牌。增加林下生态养殖乌骨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林下生态养殖”品牌是必要的手段。对于现在的消费者而言,这样的产品是符合需求的,但是如何长期的吸引消费者并保持一个较高的热度,就需要建立起“沐川乌骨鸡”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优势。而沐川乌骨鸡的竞争优势,就在其生态、健康、营养和原汁原味。

5.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仅仅只是养殖业并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乌骨鸡产品深加工以及鸡文化旅游、休闲养身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才能增加沐川长期发展的潜力,吸引人流量和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才能实现沐川县的长远发展。

(二)生态农业促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1. 全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贫困地区往往大部分都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是人为不能够控制的。但是现在我们却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增加农业和养殖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绿色和科学性质,从而达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的目的。最终实现增加农民收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对于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而言,要加大对农业良种和技术的推广宣传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山区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多方面的,涉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加大其的投入力度,对于农业是最有力的支持力量。对于现在的中国农村而言,改造中低产田地,因地制宜建设当地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调整本身的农业产业的结构,把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灌溉设施,大棚,肥料运输等)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善原有的農业生产环境,争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上,完成扶贫共同致富的目标。

3. 增加多渠道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现在的扶贫工作,很多政策并不能落到实处,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农民本身可用投入的资金少,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多渠道投入除了传统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之外,也包括了机制放活,项目带动,技术投入,人才引进等等。相关部门应该注意农民积极性的带动,只有农民能够从中尝到真正的甜头才会更加积极的投入生产,当地的发展氛围才会优良,才能真正带领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的效益共同发展,才能建立健康的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是小农经济改造的必经之路,有利于降低农民的压力和风险。

4.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地区受教育人口少,普遍的学历水平低。而贫困地区更是教育资源的不足限制了贫困地区的人才匮乏。现在的农村留守人口一方面是观念的固化,另一方面是教学条件有限。所以加大教学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增加受教育的人口数量,切实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同时抓好农业技术的培训,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技术水平,对于农村的发展意义是巨大的。扶贫是一项相当巨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和各个部门之间协同运作,运用生态农业促进精准扶贫更加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其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内部循环,更要解決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所以值得深入探讨。

五、结语

中国的扶贫之路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并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照搬,根据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地区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才是正确的做法。中国特色的消除贫困实践中,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精准扶贫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支持,共同进步才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举.西部农村脱贫新思路——生态扶贫[J].重庆社会科学,2002(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5.

[3]徐轶.谈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支持[J].商业时代,2011(04).

[4]王宇,林晖.为了让所有群众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成就启示[N].人民日报,2016-01-15.

[5]韩长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N].农民日报,2015-11-26.

[6]陈云芬,刘武洪.让山区农业沐浴科技阳光[N].云南日报,2009-06-24.

[7]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

[8]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

[9]邢成举,赵晓峰.论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J].学习与实践,2016(07).

[10]赵武,王姣玥.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

*本文为乐山师范学院2016年度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沐川林下生态乌骨鸡养殖产业扶贫项目研究》的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10649011。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养殖精准
比亚迪集团扶贫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