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诚
我是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出生的。在湖南一带的民俗中,这一天正好是牛的生日,又叫“牛王节”。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小名一般都带一个“牛”字,当然是牛了。
听母亲说,当时她还在地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突然觉得肚子疼痛起来,感觉很快要生了,便匆忙向生产队长请假,一路捧着肚子走回家去。一边走还一边在心里祈祷,这孩子,你别急,千万别生在地里面。回到家,不到半个小时,就生下了我。
父亲当时还在一个乡下供销社工作。带信人颇为幽默,说你家添了一头小牯牛。父亲很高兴,连说,好啊,四月八出生的,像牛一样,生得贱,好养!给我取名时,就地捡了个名字——四月八,这哪是人的名字啊?村里的老人家叫我时,为了显示亲昵,都叫我“四八牛”。
从6岁开始,我就单独放牛。我放养的是生产队的一头大骟牯(经过阉割的公牛),个头高大,体魄健壮,是生产队一头当家的耕牛。当时我已上学,农村里上课时间通常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左右,所以放牛时间,早上、下午各一次。早上一般六点钟起床,把牛赶上山,让牛吃上早晨鲜嫩的露水草,吃饱后就赶回牛栏,抓紧时间吃几口饭,奔跑着去上学。下午放学后,又把牛放出去,直到天黑才回家。放一天牛生产队可以记三分工,6岁,我就开始挣工分了。
春夏是牛耕作的季节,所以,一定要让牛吃饱,不然无法耕田。秋冬属农闲季节,放牛相对要松懈些。下雪天因为青草被白雪覆盖,不用放牛,但要喂稻草,牛栏四周也要用稻草遮挡,不然怕把牛冻坏。
放牛最好玩的当属春夏。春天早晨,把牛赶到向阳的山坡上,阳光洒遍满是露珠的草地,牛儿欢快地吃着草,孩子们在一旁打闹嬉戏,吹木叶竹叶,听鸟儿唱歌,无忧无虑,十分惬意。夏天天气太热,一般把牛赶到水边放。我们村子前有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河,是我们放牛的天堂。河岸长满了各种青草,牛儿吃一阵草,便到河里喝几口水,到水里泡一下。我们则抓住时机,早跳进河里洗澡去了。玩累了时,躺在浅水处,望着蓝天白云出神。总觉得那时的天空比现在要蓝些,云彩比现在要白些。
最热闹的要属牧归了,夕阳西下,天空呈血红色,大地也涂上一层金黄和赤红。孩子们骑着牛背,蹚过齐腰深的小河,溅起阵阵水花,鸡、鸭、鹅、羊一齐欢唱,凑成一曲田园交响诗……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后来听到这首台湾校园歌曲,觉得就是为我们而写的,十分亲切感人。
长大后,大人们仍叫我的乳名,同学们也跟着叫,我都忍了。可我心中喜欢的女同学也这样叫我,真让我难堪,让我无地自容。
一次,我壮着胆子对父亲说,什么好名字不取,偏给我取个这样的名字,丑死人了。父亲笑着说,你不是四月初八出生的吗?有什么不好?村里那林叔叔,超生个儿子被罚款一百元,给孩子取名百元,你觉得好吗?再说了,牛有什么不好?你想想看,牛有什么优点?
我无言以对。
父亲说,牛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自立,你看,大多数动物是要靠人去喂养的,只有牛,根本不用你去养。它们自己吃草,自己长大,不给人增添任何麻烦。第二,它們善良,只吃草、耕田,不会伤害任何其他的动物。第三,它们勤劳,会给人类耕田,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牛是世界上最好的动物,人都要向牛学习,你还有什么意见?
我听了,觉得还真有道理。
我爱上了写作,就像牛爱上耕田一样。
写作和牛耕田是一样的。那一张张白纸,就像一丘丘农田。我们在白纸上洋洋洒洒书写文章,犹如老牛在耕耘着每一块土地。一张张纸上凝成的文字,也就像地里长出的一块块庄稼,结成丰硕的果实。而执着于笔耕者,就是一头辛勤耕耘的牛。
牛喜动,也喜静。它们为了吃草,漫山遍野跑。吃饱喝足后,回到牛栏,慢慢消化。牛是典型的反刍动物,吃完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我们写文章也一样,喜欢出去摄影、采风,漫山遍野跑。回来后,下载图片,将采风笔记整理、咀嚼,最后写成文章。这同牛的反刍消化过程,有什么不同?
牛刻苦,又勤劳。每到农忙季节,牛就要耕田。太阳高照,天气炎热,牛背着犁耙,在老农的吆喝下,辛勤地耕耘着。活儿再苦再累,它从无怨言。一把嫩草,就是对它最好的奖赏。
牛忠厚,又善良。不管主人对它好坏,它们总是忠诚于自己的主子,甘苦与共,不离不弃。盗牛贼不把它眼睛蒙上或者把它杀死,它就会沿着老路跑回来。当主人遇到危险时,它会红着眼睛,为主人去拼命。
牛耕田一辈子,从没有偷懒过、退却过,直到年老力衰,不能耕耘为止。人们形容牛的个性,专门创造一个字——犟,“强”字下面一个“牛”,可见牛的个性之强,形象而生动。认准的目标,坚持不懈,几头牛也拉不回来。这就是牛的个性。
人都将老去。要像老牛一样,不用老农扬鞭,自己主动奋蹄。为社会贡献余热,奏出一曲嘹亮的晚歌。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曲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