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特色富民产业培育和开发建议

2019-03-13 05:33王得毓
甘肃农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蔬菜

王得毓

甘肃省植保植检站,甘肃 兰州 730020

甘肃生态条件复杂多样,发展蔬菜、苹果、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前列。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富民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一些措施建议。

一、甘肃特色富民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

(一)生态资源丰富多样

甘肃省东西狭长1 600多km,跨越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分陇东塬区、陇南山区、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等五大生态区域。全省耕地面积5 20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7.7%,人均耕地2.1亩,比全国平均多0.4亩。甘肃省干旱少雨,年降雨量42~760mm,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甘肃十年九旱,随着日光温室技术的大面积普及,有效解决了降水和积温不足的瓶颈因素,东南西北中,南方的水果我省基本都能引进种植,蔬菜、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苹果、桃、杏、花椒、柑橘、人参果、樱桃、茶叶、油橄榄、西甜瓜、兰州百合、黄花菜、啤酒大麦、啤酒花等特色产业在国内市场都有一定知名度。甘肃已查明药用资源1 600多种,其中276种被列入全国重点品种,占全国的76%。道地中药材有31种,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有18种,当归、党参、黄芪、大黄、半夏占全国产量50%以上。岷县、渭源县、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分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每年5-10月份,兰州高原夏菜能够提供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倍受市场欢迎。

(二)区位优势良好

甘肃省地处陇海—兰新带与黄河轴线的复合部,联系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进入新疆、西通中西亚国家的唯一陆上战略通道,是国家西进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支点。在西北地区处于座中联六的地理位置,是连接西北西南、直通中原的中心节点,具有西部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区位通道优势,也是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地位,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三)特色富民产业优势得天独厚

甘肃省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蒸腾作用强,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糖分等养分积累,加之甘肃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土壤、水源、空气洁净,是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河西走廊云量稀少,全年日照可达2 550h~3 500h,光照资源丰富,河西走廊年降雨量39~400mm,年蒸发量2000~2800mm,是降水量5倍以上,昼夜温差平均15℃左右,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特别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农产品营养丰富,色泽鲜亮,菜香浓郁,口味纯正,口感甜脆,色、形、味俱佳,加之病虫害种类少,农药使用量次极低,深受全国消费者喜爱。

二、特色富民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近些年,全省各地遵循自然规律,准确把握农业生产特点,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甘肃省农业发展的基本定位。从全省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全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特色产业规模优势地位已经确立

2016年甘肃省蔬菜、马铃薯、苹果、中药材种植面积2723.7万亩,分别较1980、1990、2000、2010年增长421.3%、360.3%、110.5%、23%,其中,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435.7万亩,产量115.5万t,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苹果产业种植面积441.4万亩,产量360.1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5位;马铃薯产业1026.2万亩,鲜薯产量1130多万t,折粮产量226.1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蔬菜产业种植面积820.4万亩,产量1951.5万吨,被国家列为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和“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全省80%以上的苹果、50%以上的马铃薯、35%以上%的蔬菜、60%以上中药材销往省外市场,成为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980-2016年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见表1。2000-2016年甘肃省特色产业增长趋势见图1。

(二)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各地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建成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河西走廊的杂交玉米、瓜菜制种基地,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五大优势蔬菜产区,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主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三)绿色科技普遍应用

蔬菜产业引进筛选新品种,集成创新培技术,探索出膜下暗灌、高垄栽培、立体套种等30多项新技术工艺,具备了在全省发展蔬菜产业的技术体系。苹果产业在18个苹果适种县(区)开展了优质苹果高光效新树形高技术推广,形成了以高光效新树形为主的整形修剪,以“保水节肥”为主的黑膜覆盖,以均衡施肥、套袋、病虫害防治等为主的组装配套技术,使全省苹果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按照“建龙头、强基地、抓加工、兴流通”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市场、家庭农场)+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采取贴息、奖补等方式,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16年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6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省级龙头企业448家,上市龙头企业7家。2000-2016年龙头企业增长趋势见图2。从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构成看,马铃薯企业39家,蔬菜企业58家,中药材企业57家,果品企业62家,其他企业232家。2016年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布情况见图3。全省龙头企业2016年固定资产698.5亿元,销售收入达943亿元,销售收入分别较2000年、2005年、2010年增长1538%、4110%、177%。全省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7个、1亿元以上131个、2000万以上945个。全省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498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1.5%。龙头企业建基地、树品牌、拓市场、壮产业、富农民,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引擎。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额增长趋势见图4。

表1 1980-2016年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总表

图1 2000-2016年甘肃省特色产业增长趋势图

(五)果蔬保鲜技术实现了产区全覆盖

2010年以来,为了解决苹果、蔬菜收获期集中上市,产销矛盾突出、价格波动大、谷贱伤农的问题,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贮藏保鲜库建设,实现了果、蔬产业长距离运输、反季节销售和常年均衡供给,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稳定了价格,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永昌县夏季蔬菜在0~-1°的保鲜库预冷8h后,装箱埋冰休眠,拖挂车经两天两夜2200多km运输到广州,蔬菜新鲜如初。截至2016年全省建成保鲜库1046座,库容1304万m3,较2010年增长3.5倍,覆盖全省苹果和蔬菜产区,为苹果、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3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特色产业企业占比情况

图4.2000-2016年龙头企业销售总额增长趋势图

(六)品牌优势初步显现

全面建设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认证和体系队伍建设等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132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产量比重45%,农产品监测综合平均合格率98%以上。

三、特色富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特色农产品产需基本平衡、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省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进口农产品持续增加的挑战

目前,我国已从农产品净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价格低廉的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口将持续增加,在丰富市场、调剂余缺、满足消费的同时,对国内农产品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2.2000-2016年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增长趋势图

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滞后,大部分都是农民自繁自育,规模化、集约化繁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规范化种植水平较低。蔬菜自主产权的品种少,专业化育苗体系不健全,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差,精深加工企业少,影响了“高原夏菜”的外销和转化。

(三)龙头企业经济实力不强

2016年全省龙头企业销售收入943亿元,占全国龙头企业的0.4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原”字头的农产品多,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少,附加值不高、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不大的问题比较突出。全省440万亩中药材大多以初级产品销售,年产值不到200亿元,云南白药一个企业总资产76.3亿多,年产值200多亿元。

(四)“融资难”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

由于开发农业投资大,收益和利润低,回收期长,加之我省龙头企业处在发展初期,固定资产少,抵押物少,贷款难、融资难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贷款期限多限定在1-2年,难以有效满足产业发展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

四、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紧紧围绕“三大调整”和“三大激活”,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一)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确立县域经济主导产业

按照不同类型区域,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域优势和市场条件等因素,调强优势产业,调优特色产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调结构、提品质、转方式、增效益、保安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为优势特色产品的生产和规模发展腾出空间。

(二)以绿色优质为引领,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

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等合作力度,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大力推广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特色产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加工设备,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开发优质化、个性化和便利化的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支持龙头企业改善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与设备。应用“互联网+”等新理念,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催生新业态,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

(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规模效益和农产品品质

发挥龙头企业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有品牌的优势,积极流转农村土地,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加工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环节入手,全面执行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的有关规定,杜绝违禁农药、兽药的使用,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品质,以特取胜。充分利用甘肃在“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地位和现有的贸易通道,支持企业“一带一路”建设。

(五)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建立风险基金、订单农业、最低保护价等方式,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供应链管理,制定农产品生产、服务和加工标准,示范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从事标准化生产。

(六)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农产品市场营销力度

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支持龙头企业以创建名、精、特、优、新品牌为战略方向,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市场主体建立农产品连锁店、优质农产品专销区、专卖店等新型农产品营销网络,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蔬菜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奇怪的蔬菜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蔬菜
河北临城:发展特色产业拔“穷根”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