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淮安市淮阴区人才工作办公室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的实现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目标,提高农民的素质至关重要,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一)当前农业发展阶段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根本是人力资本,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所不同,现代农业是一个集人才、技术、资本的综合性产业[1]。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水平高低,紧随农业生产设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变化,农民作为现代化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传统农民身份的职业化转变是农民现代化的本质,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促使生产方式朝着现代化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所以农民素质提升十分必要。
(二)当前农业发展属性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基建设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于农民工专业技术缺乏,有逐渐被现代技术工种边缘化倾向,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低成为农民工的代名词,足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势在必行,拥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也是现代职业要求,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仅仅是乡村战略的要求,更是现代职业属性的要求[2]。
(三)当前农村发展势态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如今许多农村以旅游业为依托进行发展,实践证明农村经济水平有明显提升,并且带动了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有机农产品、农村淘宝、农家乐等,从某种角度说明这种发展方式是适合农村发展的,农村旅游业要走得更远、更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必要条件,现代化营销手段、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智能农业以及对外沟通交流等,都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乡村振兴缺乏人力资源和内生动力,主要原因:第一,互联网时代,外面“花花世界”和发展“机会”,吞噬着年轻人脚踏实地的思想,扭曲着价值观,使他们产生脱离农村的想法。第二,外出打工收入高于务农收益,追逐高工资和追求“理想生活”不愿意回到农村[3]。
(二)以职业能力设置专业为核心。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设置,直接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导向和成效,如不重视,极易造成低水平、重复设置等现象。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不断应用,对农民从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应进一步鼓励各类农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涉及“三农”的急需专业,培育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
(三)以优化课程师资队伍为重点。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按专业进行课程内容的筛选、重组、创新、优化[4]。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高质量,必须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从源头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短缺和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政策创新,吸引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5],优化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加强对师资队伍教学考核与专业培训,提升教学水平,为新型职业农民获得足够的职业技能提供保障。
(一)教育内容与农民需求对接。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科学施训。首先要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精准安排培训内容,科学合理组织施训。其次要配强培训的师资力量,建立培训师资库,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点单式”培训。第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强化理论指引和实际检验,同时加强利用网络及相关多媒体资源,方便农民随时随地学习,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
(二)构建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在培训主体上,构建以职业农民培训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校、中介机构等各种形式为补充的培训模式,重点培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在培训方式上,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中介组织、现场推广、基层党建教育网络等培训方式,加强院校、科研院所与新农业经济联合体、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协作,全面优化教育环境,提升培训能力。在培训制度上,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教育培训计划,规范培训组织形式和任务要求,促进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和系统化。
(三)严格考核认证组织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效考核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关键。首先应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科学量化相关指标。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程序体系,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审核材料、评价认定等工作,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强化动态考核管理机制,重点围绕产业发展、效益指标、参训率等严格考核管理,规范培训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检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据库,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保证数量质量“双提升”。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民的人数仍然占大多数,为了使我国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好,在乡村战略背景下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的提高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化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从而更快的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