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毅
(广东省乐昌峡水利枢纽管理处,广东 韶关 512200)
水库水源地的建立是对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补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水质安全也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带来的用水压力越来越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了给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对水库水源地资源环境保护问题的正确认识,以落实对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各项保护措施。
以位于广东省内的某水库为例,该水库距离市区约14 km,每年灌溉下游农田面积约2 533 hm2,并拥有发电、供水、防涝等多重功能,有效缓解了周边城市的生活、工业的用水矛盾,该水库的正常蓄水位约155 m,死水位约140 m,为季节调节水库。
该水库区域的居民居住较分散,多沿河道分布,且在水库上游区域仍有大量居民居住,这部分居民环保意识的缺乏,直接导致其生活垃圾和污水在未经过处理的情况,进入水库生态环境,影响该水库水质安全。其中,生活垃圾属于固体垃圾,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丢弃在水库周边,会在露天堆放的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并经过降水影响排进水库,对水库水质造成极大污染。目前,分布在我国境内的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大多比较脆弱,受到工业污水、金属污染、居民生活污染等方面的污染问题较严重,整体运行发展机制不容乐观。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多数水库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污染现象,这其中,多半是因为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该水库周边区域为例,由于缺乏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体系,居民对林木乱砍滥伐、开荒、毁坏森林等现象普遍存在,且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农田土壤出现板结、质量退化;而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造成了土壤有害物质的含量超标,这些都会对水库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在水库周边区域污染的治理中,制定了相关水源环境保护制度,但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环境保护制度大多流于形式。在不同的水库水源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很难实现水质污染源监督标准的统一,另外,如果环境质量监督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达不到相关标准,无法熟练使用环境监测仪器,也使得污染治理达不到预期效果。
在现阶段水库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参与的单位和机构主体较多,环保相关部门在对水库水源地周边区域的生产工厂等排污企业进行调查监督时,往往只以处罚教育为主,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再加上执法力度的不足,致使水库水源地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违规排污现象依旧存在[1]。由于参与管理的部门较多,很容易在管理意见和管理工作上出现不协调,在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的同时,对于水库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极易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有效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上由于资金缺乏,许多单位机构并没有建立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系统,在具体的实践管理工作中缺乏目的性,对水库水源地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质等综合指标的信息技术支持不足,不利于水库水源地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水库水源地的管理范围设置隔离防护网,对水库水源地实行封闭管理,在整体防护网封闭结构中,只留取固定的几个口出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同时禁止闲杂人员入内[2]。为了实现水库水源地整体封闭系统的建立,可以在水库水源地的上游地区也展开隔离防护工作。在保证水库水源地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在水库水源地上游区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从水库水源地的源头进行保护,提高水库水源地的整体水质。针对这一点,相关部门可以在水库水源地上游区域的村落附近、河流附近易于农耕的平坦地带、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及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树木种类,实现对水库水源地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
针对水库水源地的水质安全,需要相关人员定期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巡视检查,重点对违规挖土、开垦林地、朝水库水源地排放污水、丢弃生活垃圾等情况进行关注,为了有力保障水库水源地的水质安全,需要坚决取缔工厂、养殖场等污染较严重的生产单位在水库周边区域的建设,寻找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因水库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群众矛盾,在有效维持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营造起和谐的社会氛围[3]。
在水库水源地的水质污染问题上,可以建立起水质污染防治体系,在对水库水源地及周边区域的巡视中,如果发现水质污染或水库内出现漂浮物等生活、生产垃圾时,及时展开相关防治措施,避免污染物进入取水口或水利枢纽,影响后续的生活生产供水和泄洪等工作。国家相关部门要根据水库水源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水库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报告制度和水库及相关区域内的工作执法档案,在完善制度的前提下,督促水库水源地的工作人员对定期巡视水库情况进行记录,对水库及相关区域内的执法情况进行汇总报告,使各部门共同联系,做好水库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工作。
为了改变水库周边区域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匮乏,水库水源地的相关负责部门需要加强与政府环保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以保护水库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为主题,运用电视、网络、自媒体等方式展开宣传活动,共同发挥在水库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除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库水源地的负责单位还要在水库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宣传标识和警示设施,在水库水源地周边路口及主要建筑物附近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标语,营造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由于水库水源地大多远离城市,位于郊区或农村等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因此,积极对水库水源地周边的乡镇、农村等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乡镇、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生活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的建立等,减少这类地区对水库水源地的污染影响。
在水库水源地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主要以预防为主,但是对于已经产生的破坏,相关部门就要担负起治理责任,建立综合治理规划,对水库水源地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4]。在对水库水源地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要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深入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调整原本的农业种植结构,合理控制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提高水库的水资源质量。发挥林地等植被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在水库周边区域设立生态湿地,积极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保护政策,积极落实相关补偿机制,完善政府财政对水库水源地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扶持政策,增强自然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保护能力。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框图
在对水库水源地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措施时,为了实现水库水源地对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稳定的生态环境,必须针对当前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中出现的如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缺乏有效处理、相关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等实际问题,制订科学、合理的解决预防措施:对水库水源地实行封闭管理,加强对水库水源地的巡视检查,提高水库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对破坏严重的生态环境区域进行恢复,落实对水库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措施,以保持水库水源地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