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灿灿
毛焰和韩东的交往始于1994年。共同生活在南京的他们,在长达二十多年的交往中,有着相似的日常轨迹和历史回声,与同时代的诗人、艺术家、作家和导演,拥有彼此交集的联络。他们谈论创作、彼此欣赏,互相推荐所钟爱的书籍、观点和朋友,保持着深度的交往和频繁的思想交流。在这个平乏的现实里,这种弥足珍贵的历程,显得无比闪烁。
在展厅的最中央,一段白墙的出现,显得意味深长。墙的正面,未完成的《戴帽的青年》交代了毛焰的最新工作,一个深灰色背景中的托腮者,似乎若有所思。这幅画成为整个空间的中心视点。在墙的背面隐藏着的《我的诗人》,是一张毛焰1997年创作的韩东的肖像,后来成为艺术史和文学史在特定时代交汇的例证。墙面的四周围绕着韩东的九首诗歌。
在空中展厅,一组单独陈列的绘画、几首相互穿引的诗歌、一段诗歌与绘画的结合,不同的观看方式,形成了多个不同的体验系统。布满整墙的《托马斯》系列和偶尔区隔的单张绘画,像是一组长镜头,呈现了毛焰持续十几年的专注,在不断的重复中,重新建构秩序和时间性的能力。各种记号在画面上彼此交织、覆盖、颤抖,穿过阳光板的日光,不断检视着它。似乎,这些作品在此空间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存在,并不宽广的视距,让观众几乎_可以触摸到画面的体温。
戴帽的青年 ,2017-2018, 布面油画,100 x 150cm ?毛焰
镜女,2017-2018,布面油画,90 x 130cm ?毛焰
我的诗人,1997, 布面油画,50 x 61 cm ?毛焰
这种感受在韩东的诗歌和箴言里同样存在,文字、信息、空间与光,层层叠叠、深深浅浅地在通道之中。五首在白色阳光板上的诗歌,若隐若现,它迫使观众停留下来,专注而视,用最短的距离阅读语句。最显著的是地面和墙角处,一排连接整个展厅的箴言,它占据了整个空间,形成一条无处不在,却又时而隐匿的线索,为整个展厅提供了一个方向上的推力。最终,它在—扇窗户前中断并消失。
视线向窗外游走,透过—面大玻璃便能看见草地上韩东的那首诗《离去》:我就要远走他乡/和一个朋友已经诀别过/他不会等我回来/我们的感情虽好/但交情没到那份上/平静就像今天的好天气/会维持一天……最后,大玻璃上错综分布的诗歌和毛焰的一组具有抽象意味的绘画作品,將展览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偶然性世界。人们透过绘画与诗歌,发现一个与现实的创造、相处有着微微差异的理想之地,亦如韩东在诗歌中所描写的:“旷野里到处都是帐篷、篝火”,作为展览的尾声。
生于湖南湘潭,名士毛遂后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南京,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毛焰一直以他的观念性肖像绘画受到世人瞩目。作品中极端的技巧主义倾向来源于作者繁锐的感受力,这种天赋是画家传神写照的根本。毛焰这种融贯通的成熟的观念和风格出现于九十年代中期,代表着中国写实绘画的新高度。
1961年生,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现居南京。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诗人,为“第三代诗歌”的标志性人物。写作诗歌、小说、剧本,导演电影、舞台剧。著有诗集、小说集、长篇小说、剧本、随笔集等四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