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渊
9 月26 日至27 日,山西省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创排的上党落子现代戏《魏拯民》作为山西省第十六届“杏花奖”参评剧目,在太原上演。
魏拯民是东北抗日联军重要将领,是东北党组织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英烈之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魏拯民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工作。杨靖宇牺牲后,他拖着病体独立挑起了东南满省委和抗联一路军的重担,率部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
大幕拉开,上党落子清澈爽利、特色鲜明的音乐顿时把观众带回到大雪覆盖的东北密林、战火纷飞的抗战时代。上党落子《魏拯民》共分7 场,选取魏拯民从1940 年初到1941 年初壮烈牺牲的历史片段进行艺术创作,展现了在此期间以魏拯民为首的东北抗联战士,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掩护伤员转移、守护百姓、与日军进行顽强战斗的英勇事迹和心路历程。1940 年,魏拯民带领部队在哈尔巴岭等地狠狠打击日寇。日寇对抗联进行疯狂报复,实行归屯并户,保甲连坐,制造无人区,企图完全切断部队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党的地方组织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抗联无法和党中央取得联系,孤悬一域;伤病员过不了国境线,生命安全无法保障。面对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魏拯民一方面积极努力,争取早日与中央取得联系,另一方面抽调精锐力量重建地方党组织,同时积极策反满军将领,为部队生存争取最大空间。由于叛徒的出卖,日军对抗联伤兵进行围剿。魏拯民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亲自带领部队掩护伤病员撤入苏联国境。最后,终因寡不敌众,重病缠身的魏拯民壮烈牺牲,年仅32 岁。
“外面透不进光来,就朝着我们心中的光明前行!”该剧在剧本创作上基本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艺术再现了魏拯民与日寇斗争的光辉历程,让这位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中国人民抗战史上的光辉人物走出沉寂的档案,走上戏曲舞台,走进观众的心灵。全剧故事完整,结构流畅,情节设置丰富起伏,为成功塑造魏拯民的舞台艺术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剧本注意从多角度深入、多方面开掘、全方位展示,既表现了魏拯民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意志,又表现了他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灵活的对敌斗争策略,也展示出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让这位抗联领袖的艺术形象在舞台上立得住、站得稳。剧中,朴贞淑、田妈妈、陈浩石等人物也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一幅抗联战士的群像。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塑造伪满军杨团长、抗联一路军军需处长全耀等反面人物时,也力图避免出现同类作品中标签化、概念化和脸谱化倾向,让他们在真实性的前提下“有戏看”。同时,剧本创作还注意突出文本的文学性,为上党落子这一区域性地方剧种的发展树立起文学标杆。该剧在音乐设计上颇具亮点。在突出上党落子特点基础上,做到了雄浑大气、悲壮有力、自然贴切,在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朴贞淑在得知丈夫陈浩石和全村百姓牺牲后的唱段配乐,由悲伤、不舍和痛苦,继而转入悲壮厚重,充满力量,很好地包裹了人物,高度契合人物的情感变化。不但营造了氛围,烘托了人物形象,还起到了用音乐塑造人物的作用。让观众为抗联战士的遭遇而揪心、痛心的同时,展示了抗联战士百折不挠的决心,恰到好处地向观众传递了抗联战士坚持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全剧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青年演员王宁宁所扮演的魏拯民,无论是扮相还是唱腔都比较符合人物。众多配角演员中,更不乏山西省“杏花奖”和“二度杏”获得者,他们唱腔圆润自然,扮演的人物特色鲜明,使全剧的人物画廊丰富多彩、情感走向清晰明朗。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文艺院团“一棵菜”的宝贵精神,看到了一个有着60 多年建团历史的市级院团的精气神和艺术追求。
上党落子现代戏《魏拯民》是一曲英雄的赞歌,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让观众在剧场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他们用掌声表达了对魏拯民和所有民族英雄的敬意,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认可。
当然,作为一部刚刚搬上舞台的新剧,还有继续修改提高的空间,还需不断打磨。在第二届山西艺术节“一剧一评”评议会上,专家们在充分肯定该剧创作成绩的同时,也对下一步修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如需进一步丰富情节、强化故事的戏剧性,演员在表演上拿捏还不够精准,需继续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第一场出现的发报机在剧中仅仅是体现出抗联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作用体现得还不够充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