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专业精神同时也适用于演员对角色的诠释。深入到角色中,真实的还原角色,才能让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认可演员的表演。用心灵去体会角色,才能感受到角色本身的魅力,这种魅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辅助演员完成对角色的成功塑造。
电影表演艺术是在电影艺术诞生后,才形成的一支新的表演艺术分支。虽然电影已经在技术、艺术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入,但是年轻的艺术总有其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这样的“先天不足”,导致了电影表演艺术理论在指导实际和广泛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里就不得不得提到一个息息相关的学科——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说;而电影表演艺术也是要通过人(电影演员)这个载体来体现的。共同的研究载体正是两个学科交叉融合的契机。
电影演员的表演实际上演的就是剧本里的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而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人物情绪、情感的变化。而这种情感实际上是无法脱离时代与传统文化的控制,这才使得演员的表演具有可表现、可控制、可记忆、可感受的特性,使得表演有了能够打动观众的魅力。这种特殊的关系就要求演员在整个电影创作过程要注重分析研究情绪、情感背后的局外人视角的现实本源。纵观电影的制作流程,从最初的剧本创作电影编剧创造纸上人物到电影演员着手对剧本进行理解,通过联系自己的体验和体现塑造银幕人物,再到导演对电影演员塑造人物的不断监督、修改帮助电影演员塑造银幕形象,并最终引起社会性的思考与讨论,促使电影演员在表演中学会从现实中得到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和经历塑造角色,成功塑造角色后角色本身的魅力又可以影响到现实的传递链式结构。上面提到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作品呈现在观众眼中之后,势必会收到观众的反馈和评价,这些反馈和评价会重新作用于电影演员,使得演员能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自我完善。综合以上环节,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电影表演艺术中各个对人物的创作环节包括对观众的传递部分都普遍存在着可复制的现实关系。电影剧本人物、演员自身和银幕形象三者的情绪、情感因素都充分的统一于演员自身的现实经验中。所以可以说,电影表演是情绪、情感引导现实再现的艺术。
一、电影的局外人视角
在电影作品中,那些饱经风霜、练达世事的主人公,雖然具有各种不同但却大都平凡的社会身份,但绝大多数是在精神上与主流疏离,是精神上的曲高寡和者。这种在共性前提下的特性,使得形形色色的观众能在这么一个仿佛就在身边的角色中找到精神寄托,从而使得这些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角色真正的影响观众。在这些银幕上的天涯孤旅的身边,没有出现让他们得到爱和施予爱的感情饥渴对象。但他们却将爱的能力转化成高度的能量储藏在内心深处,当合适的对象出现时,这种能量便以激烈、能动、至纯、忘我的形式一举释放出来,或拯救、或忏悔、或开导,使他人得到帮助和启迪,也使他们自身的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社会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在绝大多数的电影作品中都会以某种人物类型为主人公。并且,影片所展现出的任务的苦恼、斗争、生气勃勃的行动力、严峻的极限状况,也都显示出浓厚该类人物的现实自然态。这种艺术的自然态,也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有效的情绪记忆与还原再现。一部影片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可信,一个演员要取得成功,他创造的角色也必须可信。而可信却是来源于一的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着眼点,也就是说,各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决定着他的感知和思维逻辑的不同,当然也就对所扮演的角色理解不同。用身边人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可能只存在于电影中的角色,再通过艺术想象和加工,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绪,使角色丰满起来,还原出角色的自然态。用这些自然态的集合构建,讲述与描绘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经过,让真实的生活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力,迸发出大智慧。描绘现实的前提是角色性格的独立性,能够自主地创造生命奇迹的行为。这不仅跟现实中个人意志个人选择有关,跟我们的整个社会与传统文化也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从角色人物的表演设计上来说,尽管主人公们可能具有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时代、背景、身份、性格等,但社会现实则是他们表现独特性的共性前提。
三、现实生活与电影艺术形象的精神性
电影的特性决定了与电影表演与其他表演类型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如果从现实生活体系来看,对演员的要求其实是一致的:银幕画面的逼真性要求演员从生活出发,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真实的,演员表演也是真实的;人物性格塑造要鲜明,人物形象要典型。这种真实所对应的除了上文提到的真实生活经验,在塑造角色时情绪的真实性也显得尤为重要。但电影表演艺术的美学原则,也决定了电影表演的特殊性。在电影表演与生活的关系,是由电影表演的特性决定的,绝非只是从现实生活中机械的“拿来使用”,更需要演员心灵的体会。
电影表演艺术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对真实的追求,是一个涉及到科学技术、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等多方面问题的课题,但是,对于追求艺术的人来说,他们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更多的生活体验,更丰富的生活经历,更高的调动自身情绪的能力,这种追求艺术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演员自身的雕琢。而演员与角色与其说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其实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优秀的演员赋予可能只存在于剧本上的角色生命力与活力,让这些精彩的角色真实的活一次,让角色身上发生的或真或假的故事去真实的影响观众,让观众的心灵在某种意义上得到洗礼与释放;在演员看到剧本中的角色时,能被角色自身所散发的魅力感染,所吸引,当演员能够真实的把剧本中的艺术形象还原到银幕上的时候,收获的不止是成就感与满足,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性认知的上升。美的作品是人的智能与真诚的最高表白。电影制作者以其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银幕世界的真实性。角色的魅力打动演员,演员的用心诠释在感染观众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