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审
摘 要 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生命建构。精神世界的困顿焦虑、教育实践上的主动矮化、教育情怀上的实用主义等,决定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平淡与幸福感的缺失。发现、梳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重拾教师勇气、培育教师教育情怀的关键。
关 键 词 教师德育专业化;教师成长;内因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2-00-03
当前,随着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和完善规划,教师德育专业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极力推动的重点工程。但事与愿违的是,由于急功近利和经验欠缺等种种因素,当下教师职业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显示出走向劳作型和工厂化的倾向,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理想追求相去甚远。这其中,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机理等教师德育专业化中的一些问题急需重视和解决。
一、消除精神世界中的困顿焦虑情绪
M是一位初中教师,已有十余年教龄,正处职业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很希望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希望得到同事们的认可,因此对自己要求很高,不仅把所有在校时间都花在了教室和课堂里,放学后的每分每秒也都沉浸在作业批改或备课之中。在他每天形影不离的挎包里,装满了教材、备课本、试卷等等;在他与别人极少见的闲聊中,话题也离不开学生的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时他在晚上十一二点钟晒出的朋友圈,内容仍然是批阅试卷,或是对第二天教学秩序的安排。
这些外在的忙碌,映射出了他内心的焦虑。他很在意每一次考试,哪怕只是自己组织的周考,他也会对及格率、优秀率等无比在意。倘若是年级或学校组织的考试,他更是会在考试前无比紧张,也会在考试后焦躁不安:班级名次好,他担心下一次被人超越;班级名次不好,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挫折感就会在瞬间击垮他的努力意志。总而言之,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紧张与担忧都如影随形,几乎没有片刻轻松的时光。
应该说,适当的焦虑是成长的动力,但像M这样将教育视为生活全部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置于困顿之中。一个陷入困顿的人,表现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往往就是折腾——折腾自己、折腾学生、折腾家长。他首先会利用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然后不由自主地抬高对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比如,某一次统考班级成绩不理想,有焦虑倾向的老师就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在议论自己,自己的教学生涯就会被他人判为失败。为了证明自己,他通常不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不当,而会选择向学生进行“报复性”施压:加大作业量,延长上课时间,更加严格要求纪律,如此等等。同时,他也会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是苛刻的条件。这种不正常的教育生态,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劣和家校关系不和谐,也容易出现教师体罚学生、学生侮辱教师、家长殴打教师等不良教育关系。细究起来可发现,几乎所有的师生冲突大都与教师情绪有关,是教师困顿焦虑情绪的不当诱发和宣泄所致。
要消除这种困顿焦虑的情绪,教师首先应学会自我疗愈。每个人活在尘世里,都需要一个干净的、精神上的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可以帮助自己宣泄情绪,可以让自己在另一处寻得希望和证明。当一个人把一件事情当成生命的全部,并极力想要获得这一领域的至高成就感时,这件事情就会成为遏制其生命自由和精神的工具。而一旦这份追求无法实现,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崩溃和坍塌,从而陷入无休止的失望、倦怠甚至麻木之中。所以,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于某一唯一事件,而要尽量丰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师生活之外开辟更广阔的生活领地。比如,有一两种琴棋书画等业余爱好,让自己的情绪有个缓冲地带,这样即使有时候教育生活把你推向了看似“绝望”的境地,你也可以找到一处安放灵魂的地方;即使在教育生活中暂时失败了,在其他领域你还会有支撑自己前行的力量和光芒。如此,教师才有可能放弃与自己的无谓的“交战”,在休整和反思中迎来教育生活的另一片艳阳天。
二、掐灭教育实践中的主动矮化苗头
W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他的课堂智慧而有趣味,经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专心致志的学习状态;他的班级管理有效而充满温情,学生在他悄无声息的引导下自律而努力。因此,领导对他高度认可,同事对他崇拜有加,学生对他敬重而喜欢。至于家长,对他的尊崇更是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不管用什么手段,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班里。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W老师就是学校里高高飘扬的旗帜,是无数青年教师心中竖起的标杆。就在这样的成就感中,W老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收获了一拨又一拨赞誉。直到有一天,他临近退休了,周围的年轻人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成长起来了。他不再是中心,不再是传奇,他的课堂也失去了曾有的吸引力。
百无聊赖时,他会去读一些教育杂志,并且经常指着一篇篇的文章发出感慨:这些方法都是我多年前就用过的,这个人写的经验我也实践过……像W老师一样,绝大多数教师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只不过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把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和提升,更鲜有人愿意用文字记录下来加以物化。太多的教師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实践者,只愿意享受行走过程带来的满足和惬意,没有把过往经历进行及时归拢的意识与行动。如此,教师就把自己主动矮化为纯体力的劳动者,心甘情愿地充当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其实,教育者与劳作者的不同就在于:劳作者在结束一份劳动任务后,就可以安心踏实地享受劳累后的放松,就可以一壶酒下肚“不问世事”;而教育者的劳动不是纯体力付出,而是智慧“结存”的过程,要求劳作与智慧共行,因此应有及时回顾梳理的环节和过程。
一般来说,教师的主动矮化除了体现在职业定位上的自我降低要求之外,还表现在对未来生活缺乏规划与建设。在教育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会把目标定位在完成今天的任务,实现今天的目标,证明当下的存在,而很少有人会想到十年、几十年后的自己该会是怎么样,更没有人愿意为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做一些规划和储备。所以,很多教师在离开教师岗位之后,或者在这一岗位再不能给其足够的荣光时,都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挫败和落寞感,并生发出诸如“想当年”“那时候”“其实我”等类似感慨。
显然,在当前教育被空前重视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对自身职业的主动矮化是极为有害的。教师既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必须主动把站位定得高远,在教育实践中将自己归并到研究者的行列。如此,即便在职业生涯结束,在教育劳作终结之后,你曾经有过的辉煌也不会结束,而会成为一种智慧的沉淀启示后人。因此,教师只有作为“研究者”,才不会有对自己努力时长的规约,也不会有临近退休时的诸多遗憾。也只有作为研究者,教师才能在经验梳理与行动调整中保持某种天真,并在不断反思和成长中有序建构未来的教育生活。经验表明,“研究”是一项让人终生着迷的事业,也是让职业、年龄与内心始终保持平衡与新鲜的最佳路径。
三、革除情怀修炼中的实用主义倾向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无疑是其实用主义倾向。比如自体育列入中考学科之后,学校对体育教学就无一例外地空前重视起来。当然,这种“重视”的目的并非健体育人,而是应对中考。换言之,中考考什么科目,学校就重视什么科目,而对于不考的科目,能不管的就不管。再如,国家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并且有严格的考核检查机制。但现实往往是,凡升学考试要求的学科都会“正规”地开课,并按照分值的高低安排相应的课时,有些“重要的”甚至会给予超标准配备课时——这些多出来的课时从哪儿来?自然来自那些不列入考试范畴的学科。这些学科虽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举足轻重,却因为不能给学生升学带来即时效益,因此被搁置或忽视。如此,就有了常态教学的一张课表和迎接检查的另一张课表。
无疑,教育落到如此境地,都是迫于社会压力的结果。只要升学评比机制不改变,教育的功利之心就难以消除。这种形势之下,教师群体中普遍的“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倾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毕竟教师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评比,要在目前的机制中“站住脚”。但从自主成长的角度,从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维度,如果多数教师还抱着“学校考评什么就做什么”的应对心态,那就值得反思了。
比如,H校长很重视教师基本素养培育,倡导教师在工作之余养成读书、反思和写作的习惯。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学校还把读书和写作列入教师考核项目。因为是校长倡导,又有考核任务的约束,众多老师开始走向读写之路。从开始时的抄袭下载到可以独立成文,从满腹牢骚到慢慢尝到甜头,绝大多数教师开始接受这种职业“行走”方式。后来,部分教师开始在读书方面小有成就,也有教师开始对外发表文章,读写似乎就要成为这个学校教师的主流研训方式。此时,学校领导调整,校长调到了另一所学校。新来的校长不重视读写,而更欣赏那些加班加点拼“应试”的教师。于是,教师中的读写之风骤停,再没有几个老师拿起笔来梳理教育经验,重新奔波在上课改作业再上课的简单劳作之中。事后,H校长与几位已在读写方面有所收获的老师交流,他们一致认可读书和写作是教师修行的必由之路,只是校长不重视、学校不考核了,也就没有什么兴趣再来做这些事情了。
“精致的实用主义者”都是这样:明明知道一件事情是对的,却不会为了其正确性而坚持。由于教育的重要性和所承受的社会压力,教师中的“精致的实用主义者”不在少数。这是人性的缺憾所在,也是教育的无奈之处。但从长远看,实用固然重要,却不能一切都为了实用。教师的学识不但要做经世之用,更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以更博大的胸怀容纳眼前浅陋,在暂时不带来收益却有长远价值的事情上用力,让那些具有“无用之用”的东西丰盈和趣致生命体验,同时给学生以更为丰满的人生示范[1]。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成长也大抵如此。要想获得更加高位的成长,就必须怀着一颗等待的、不急功近利的纯净之心,不顾及当下的利益得失,真诚而执着地做好一件事情,凿一口自我成長的深井。时间将会证明,在努力教学之余,这些眼下的“无用之用”,会使教师情怀升华、生命高远,职业发展获得恒久的动力。
总而言之,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生命建构,内因才是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作为教师,不拘泥于繁杂的事务性劳作,不自甘于搬运工式的日常忙碌,不苟且于眼前的利益得失,以坦然、睿智而诗意的心态面对丰富的教育生活,才是其应有的专业性情怀。
参考文献:
[1]林志超.做喜欢的研究:教师迅速成长的路径选择[J].中小学德育,2016(3):47-48.
(作者单位: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山东临沂 2760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