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大迁徙看城市吸附力

2019-03-11 10:42:38文丨
遵义 2019年5期
关键词:空城常住人口吸引力

文丨■ 文 君

空城不空

农历春节刚过,各种基于大数据统计预测下的和“返乡”、“春运”、“出行”等话题相关的指数陆续发布,其中2月12日高德地图发布的2019年春节出行报告显示,从1月28日至2月4日,全国“春节空城”TOP10分别为: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几百年来,全球史诗般的人口大迁徙引发了区域兴衰、产业更替和霸权更迭。而中国每一年的春节都是一次人口大迁徙。这场大迁徙,在外奋斗的人们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流入全国各地的三四线城市,这是迁徙的主流。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故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

漂泊异乡的人纷纷踏上返乡的旅途,随着他们的暂时离去,大城市开始显露空城迹象,马路上的行人、车辆稀稀拉拉,往日的拥堵突然消失;挤不上的地铁终于有座了,零星的几名乘客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和不适应;关门歇业的店铺,让人突感生活的不便。

所谓的春运空城,就是指春节期间人员流出最多的城市。

从地区分布来看,2019年春节空城中,珠三角区域有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四个城市入选,仍是外来务工的首选地区。长三角区域有上海、苏州、杭州三个城市入选。京津冀区域,北京成为唯一入选城市。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和河南的省会,成都和郑州跻身“春节空城”TOP10。

这种格局,与人口流动的大趋势可谓相互契合,与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也相互映照。

空城不空,实际上对于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出地来说,空城排行越前越说明一个城市的有活力,外地人口多,人口吸引力大;对于人口流入地来说,返乡潮则意味着当地就业机会的缺乏,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

深圳空城指数最高,并不令人意外。深圳本来就是个外来人口之城,短短40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变身为人口上千万的国际大都市,这正是得益于全国人口大流动。

春节空城现象与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指数密切相关,也与之前百度地图发布的《2018第四季度&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叠率极高。

该《报告》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十大吸引力城市”中,广州以10.224的人口吸引力指数位列首位,相比第三季度排名上升了2位。北京同比、环比排名均不变,稳居第2。深圳环比第三季度排名下降了2位,位列第3。成都、重庆、郑州、武汉等城市同比、环比均有所上升,其中郑州和武汉是进入本季度TOP10的“新成员”。

如果将时间跨度拉长至一年来看,2018年度“十大吸引力城市”则略有变化。除了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稳居榜单前四位之外,其他城市主要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分别为东莞、苏州、成都、重庆、佛山和杭州。

据《报告》显示,15个新一线城市中,人口吸引力排名分别为东莞、苏州、成都、重庆、杭州、郑州、武汉、西安、长沙、天津、宁波、南京、无锡、青岛和沈阳。东莞以7.775的人口吸引力指数位列新一线城市首位,而这一数字,在全国百城排名中也能排到第五的位置。

两个报告互相印证,这些入选的城市是中国最具人口吸引力以及经济活力最强的地方。

从春节空城率看城市活力

两个榜单中,广州和深圳同时占据榜首位置,而东莞、佛山也表现亮眼,由此可见,深圳都市圈的经济密度及空间效率最高,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仍然发挥出了巨大的效能,堪称我国最为成熟的都市圈。

以空城率排名第一位的深圳为例,深圳市2018年实GDP24221.98亿元,位居广东全省第一位;以2017年末常住人口1252.83万人为基数,人均GDP近20万元。但深圳市的户籍人口仅为434.72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

2017年12月中国移动统计的深圳市人口数据显示,当年11月,每天生活在深圳的人数都超过了2500万,平均达到了2567.2万人。也就是说,深圳的外来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80%以上,春节空城率排到第一,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全球产业链:塑造群网化城市星球》报告中显示,中国只有深圳一个城市进入了全球城市竞争力十强,位居第五。80%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不可估量。

收入高、财富集中度高是吸引人的一大重要因素,开放的人才政策让深圳蝉联最有活力城市。深圳不仅人口吸引力全国排名第一,平均年龄也是全国最年轻的,平均年龄是32岁。多年来,深圳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圳市商事主体总量累计3098001户,新登记企业量和个体工商户总量仍高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按常住人口1252.83万人计算,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7.3户,拥有企业156.5户,已连续6年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东莞作为新一线城市人口吸引力排名的“人气榜首”,与其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有关,东莞有“世界工厂”之称,这几年东莞的智能制造发展迅猛,大家都听过的OPPO vivo 华为手机都在东莞,每年的产值上千亿,还带动了周边手机结构件、玻璃盖板等配套企业的崛起。东莞2018年GDP总量是8278.59亿元,排在广东省内排名中位列第4。

2014年年底,阿里巴巴在东莞投资50亿的项目,2017年京东在东莞投资了一个300亿的项目,同样在这一年,紫光集团与东莞敲定合作,要在东莞投资1000亿元。

发达的制造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容纳了当地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还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与此同时,东莞的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各行各业工资不断提升,也进一步吸引着周边省市人才的流入。东莞是世界闻名的制造业城市,素有世界工厂之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东莞被定位为国际制造中心。

东莞户籍人口将近200万,常住人口达到了840万,总人口超过1000万,外来人口占整体人口的比例在全国排到第一位。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两个国际化都市,无论是GDP总量还是资金吸附能力,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从人口看,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都非常庞大。

《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59.2万人。

根据上海统计局数据,截止2017年底,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72.69万,上海户籍常住人口1445.65万,常住人口为总量为2418.33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作为中国的宜居城市,新一线城市的代表,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向来不弱。

苏州作为制造之城,2018年全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080亿元,仅次于上海的34841.84亿元。苏州是县域经济型城市,工厂业发达。另外,外企入驻数量比较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0多家在苏州。大企业数量多,自然就吸引外来人口流入,目前苏州1000多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就达到了831.8万。

作为电商之都,杭州近年来的外来人口增速迅猛。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末,杭州常住人口达到980.6万人,比2017年增加了33.8万人。2018年杭州自然增长人口为5.87万人,新增净流入人口达到了28万人。

杭州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人才吸引力,一方面跟宜居的环境和落户政策有关,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经济发达,吸引年轻人。除了阿里巴巴,杭州还有海康威视、淘票票、钉钉、蘑菇街、美丽说、网易等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

与北上广相比,在杭州的互联网公司待遇虽然略低,但当地的房价也低,相对生活成本要低,对年轻人来说,比较有吸引力。

相比而言,郑州、成都跻身空城指数前十,更具信号意义。作为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郑州与成都对于周边地区的人口吸引力还是很强大的,这与其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以及人才战略不无关系。

同时,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和郑州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力日益加强,成为人们迁居、工作的重要目的地。这两个城市的样板意义说明二线强省会城市的虹吸效应正在扩大,他们一边承接来自于一线城市的回流人口,另一边通过强省会战略不断吸纳省内的流动人口。从这个层面上说,武汉、西安、长沙、合肥等城市,也会出现这种现象。由此可见,中国经济重心正逐渐向中西部移动。

春节空城率的排名充分地向我们展示了,人口结构和城市经济活力关系。

有人口才有发展

有研究者指出:为政一方,如果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人口发展,将人财两空。只有注重人口发展,才有可能人财两旺。

人口并非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而是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区位、政策等一样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年轻劳动力充足、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非人口因素还显得更为关键。但是人口这个必要条件是“活”的,可以改善其他必要条件,比如可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非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断下降,而随着长期低生育率,劳动力在快速减少,人口结构在快速老化,人口(生产、消费、创新)越来越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多与少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的制约因素。

2018年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发布: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进入调整期——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由高速增长转为缓慢下降。报告显示,自2014年开始,流动人口规模发展出新的变化,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此前的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比2015年减少171万人,2017年继续减少82万人。2014—2017年,由2.53亿降至2.44亿,年均降幅为0.89%。同样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也以2014年为界,经历了高速增长和缓慢下降的过程。

流动人口流动区域的多样化趋势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贸、外资、技术、管理全来自东部海洋,加上海运的廉价,给中国东南沿海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东部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依托于制造业和对外贸易构建起庞大的用工需求,“孔雀东南飞”成为流动人口的时代印记,近年来这一态势也在悄然改变。

据《报告》统计,以往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趋于和缓,流向非中心城市地区的比例有所上升。以北京为例,由于就业机会和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少,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2017年北京外来人口、户籍人口双双下降。京津冀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呈下降趋势,打算在流入地长期居住五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比例从2012年的70%下降到2017年的52%。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人口流动渐趋活跃。随着中西部的基础设施逐渐改善,国家也出台了扶贫政策,将增强经济造血能力,拉动内需,区域发展差距将继续缩小。2017年,以安徽、湖北、四川和江西为代表的中西部省份流入人口持续增长,流出人口持续减少,与此同时省会城市对经济和人口的吸附能力不断加强,成为各省的经济核心和人口聚集地。

中国的城市人口吸引力从以往的“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点状分布,发展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代表成片区的五大城市群,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和城镇化的主战场。

总体来看,受到人口红线的约束,一线城市人口流入将持续放缓,流动人口在地域上由以往的在一线城市高度集中转化为相对分散,随着新一线(强二线)城市的人口吸引力的增强,人们在生活工作的地点和方式上都有了更多选择,地区差异以及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吸附力差异逐渐弱化。

三四线城市人口仍以流出为主,三四线城市人口会继续流入一线、二线城市。随着一线城市人口增长逐步走向饱和,三四线的流出人口则主要涌向新一线(强二线)城市,以及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发布的研报中就指出,三四线城市人口仍将流出,二线城市将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地。二线城市相比于三四线拥有更好的生活资源和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一趋势中期不会发生改变,未来一段时间年轻人仍然会选择加入二线城市而不是回到家乡。

很多人认为政府的职责是发展经济。其实在人口结构改善后,经济也会随之而增长,这已经被中外历史反复证明。

有关专家指出,人口流动促进了人口红利的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在微观上增进了抚养家庭的能力,在宏观上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但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各地的人口流动情况以及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逐渐成为导致地区间发展差距更重要的中长期因素。因此,从2018年开始,所有的城市大多都已经开始规划和建设人才吸引的方案,就以成都跟杭州为主,他们纷纷开始了争夺人才的计划,都说杭州是按照人才的学历,而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而成都这是针对一些高科技人才给予房产的优惠政策,而长沙则实行先落户后就业这些政策。

专家预测,由于总人口、劳动人口的减速甚至下降,劳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将在中长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关键性的作用。但未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或减慢,由于出生率走低,未来中长期初等、中等教育人数扩张受限,而即使保持当前较高的录取率水平,出生人口下降所导致的未来各层次教育人数减少,也将限制未来高校的毕业人数供给。面对预期有限的高校毕业生总量,各地的“人才争夺战”有望更加激烈,叠加城镇化“区域间追赶”和“区域内分化”的倾向,“人才争夺战”或使各区域中心城市和其他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但比起加入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更为紧迫的是,全国各省各地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前景更取决于如何鼓励年轻人生育,以促进人口发展。

猜你喜欢
空城常住人口吸引力
广东:2022 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均过亿
吸引力1
吸引力2
《空城渔趣》
新闻传播(2018年8期)2018-12-06 09:03:32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房地产导刊(2018年7期)2018-08-21 01:49:34
跟踪导练(三)4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中老年健康(2016年5期)2016-06-13 01:08:46
心守一座空城
学生天地(2016年16期)2016-05-17 05:45:59
空城记
小说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3
上海2008年常住人口1888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