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琴 阆中市人民医院 (四川 阆中 6374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为研究时限,纳入96例老年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以随机数表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各48例,分别予以硬膜外麻醉、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比效果。结果:研究2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研究1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研究1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2组神经阻滞优良率(95.83%)显著高于研究1组(81.25%),差异明显(P<0.05)。研究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显著低于研究1组(22.92%),差异明显(P<0.05)。结论:老年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可优化神经阻滞效果、安全性。
膝关节镜手术具有微创优势,在老年膝关节病变临床当中应用普遍。但是也存在创伤,会对患者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合理选择麻醉方式能够降低对生理功能产生的影响,优化手术效果。以往多以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实施麻醉,但是存在不易控制阻滞平面的不足,可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1]。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具有对生理功能影响小、麻醉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势,是老年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理想的麻醉方式,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提升了阻滞成功率,应用前景广阔。本次研究以本院患者为例,将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临床当中,并与硬膜外麻醉进行对比。
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96例于本院行老年膝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为例,展开研究分析。依据随机数表法原则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各48例。研究1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61~79岁,平均(68.75±5.37)岁;ASA分级:Ⅰ级19例,Ⅱ级29例。研究2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63~81岁,平均(69.77±5.21)岁;ASA分级:Ⅰ级21例,Ⅱ级27例。两组上述基数数据对比差异微小,P>0.05,可比。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入选标准:(1)年龄>60周岁;(2)心、肺、肾、凝血功能正常,可耐受手术;(3)具备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依从性良好;(4)所有患者/家属均由专业人员细致讲解研究相关内容,在对本研究有所了解后自愿参与,阅读、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局部麻醉药过敏史;(2)心、肺、肾、凝血功能异常;(3)下肢畸形;(4)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或依从性差。
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立即连接心电图,监测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开放上肢静脉,均予以静脉注射1~3mg咪达唑仑、0.5~1μg/kg芬太尼用于镇静镇痛,并应用0.4%浓度罗哌卡因局部麻醉。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麻醉方案。
1.2.1 研究1组
研究1组予以硬膜外麻醉。在L2-3椎间隙处进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常规放置3~5cm硬膜外导管,注入5mL实验剂量的0.4%浓度罗哌卡因,细致观察患者的反应状况,5min内未见异常反应后继续实施麻醉,于硬膜外腔注入15~17mL麻醉药,麻醉平面需要控制于T10平面以下。术中不追加局部麻醉药物。
1.2.2 研究2组
研究2组予以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使用美国GE-LOGIQ5超声仪器,探头频率在10~14MHz之间。并以神经刺激仪协助定位,连接其正极与负极,将负极与阻滞针相连。腰丛穿刺定位:取上侧卧位(阻滞侧肢体),确定腰大肌间隙位置入路,弯曲髋、膝,定位两端髂脊最高点连线和背部正中线交点4~5cm位置,作为超声扫描点。坐骨神经穿刺定位:取侧卧位,连接股骨大转子、髂后上棘,于连线中点处做垂涎,于上侧4~5cm点作为超声扫描点。使用超声探头对确定的穿刺定位点进行扫描,并在穿刺针尾侧连接注射器,回抽、无血后,注入5mL罗哌卡因,细致观察患者的反应状况,5min内未见异常反应后继续实施麻醉,腰丛神经阻滞用药量为23~26mL,坐骨神经阻滞用药量为16~18mL。术中不追加局部麻醉药物。
对比两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并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效果、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神经阻滞效果判定[2]:①优:术中患者安静、无痛感及不适感;②良:术中患者有轻度痛感及不适感,需要应用适量镇痛剂;③差:术中患者有剧烈疼痛感、不适感,需要转为全麻。优良率(%)=(①+②)/总病例数×100。
研究2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研究1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研究1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组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对比(±s,min)
表1.组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对比(±s,min)
运动神经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 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研究1组(n=48) 8.21±2.05 309.87±48.59 9.85±2.54 269.67±41.45研究2组(n=48) 6.03±2.11 462.34±57.96 7.06±2.21 173.53±39.77 t 5.134 13.967 5.741 11.595 P<0.001 <0.001 <0.001 <0.001组别 感觉神经
研究2组神经阻滞优良率为95.83%(46/48),显著高于研究1组的81.25%(39/48),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1组中有1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5例恶心呕吐、4例头晕头痛、2例尿潴留,总发生率22.92%,安全性较差;研究2组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2例恶心呕吐、1例头晕头痛,总发生率6.25%。研究2组显著低于研究1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在对症处理后改善或消失。
老年膝关节镜手术麻醉效果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局部神经阻滞下,在不使患者丧失意志的情况下实施手术,可有效避免全身麻醉对整个身体循环系统、认知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3]。老年手术患者各项生理机能衰退,对麻醉的耐受能力差,此种局部阻滞麻醉更符合老年人。
以往临床当中多在老年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效果较好,具有麻醉效果发挥快、麻醉药物使用量低等优势,但是难以控制腰麻上界的阻滞平面,因此会影响麻醉效果、带来安全隐患,可能出现麻醉后血管扩张、术后交感神经出现节段性阻滞、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等问题,神经阻滞效果及安全性均有待于提升[4]。本次研究中研究1组应用硬膜外麻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长,而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稍短,神经阻滞优良率81.25%(39/48),22.92%(11/48)的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5]。
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具有对机体生理功能影响更小、神经阻滞效果更理想等优势,更适于应用于老年膝关节镜手术麻醉当中[6]。将超声引导应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当中,可提升定位成功率,优化神经阻滞效果;且在应用过程中可单独对患肢进行阻滞,不影响交感神经,不但能够提升神经阻滞起效速度、延长神经阻滞时间,更可有效避免神经阻滞对身体循环系统的影响,神经阻滞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予以老年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可进一步提升神经阻滞效率及麻醉效果,减轻麻醉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效果及安全性更好,符合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特点[7]。研究2组采用此种麻醉方式后,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长,神经阻滞优良率达到95.83%(46/48),仅有6.25%(3/48)的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8]。研究2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研究1组,以临床实践证实了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予以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可缩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延长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提升神经阻滞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