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旅游的盛季来到了,可我眼巴巴地哪儿也去不了。因为双眼玻切术和油气水置换术之后,要休养恢复很长时间,每天趴卧十余个小时,期间不能颠簸碰撞或者摔倒,以防反复前功尽弃。所以只能在小区的院子里走走路而已。于是我不由得分外怀念起去年旅游的时光了,尤其是乔尔玛之行,那印象竟然是如此地深刻难忘,几乎成了我坚持康复的精神支撑,成了我忍受俯卧带来的所有不适的抗争力量。
去年的伊犁之行,走的是独库公路这条道,有经验的司机承担起了导游的责任,沿途给我们尽可能地做相关介绍。我在被独库公路特有的风光吸引和不断惊叹的同时,也对筑路的解放军战士所付出的空前艰辛和巨大牺牲震撼得无以复加。这条公路修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全长一千五百余公里,原本是一条国防公路,它使得首府到喀什全程减少了一千多公里,意义极其重大。在和平年代,却又成了一条风景线和一本好教材。
当我问及司机今天行程的目标是什么?他回答说:乔尔玛。乔尔玛。多好听的名字,像是在哪里听过啊。我边看着窗外弯曲盘旋,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一会儿丛林,一会儿峡谷的奇特景色,一边在记忆中搜寻,是在哪里听到过乔尔玛,怎么会有这样深刻的印象呢。没费多少劲儿,就想起了,那是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的央视表彰晚会上,听到了乔尔玛和陈俊贵这地区与人物的名字。因为英雄人物出自新疆,给咱家乡添了彩争了光,而且事迹又是那么独特和动人,好几天了,都在心中回响,哪能轻易忘记呢?我还依稀记得颁奖词的核心字眼是“心比金坚”;颁奖词大意是:“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的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虽然表彰会上简单介绍了他的事迹,然而,百闻不如一见,而今能够实地考察,说不定能见到英雄一面,那该是怎样的幸事。
越接近乔尔玛,山势越雄伟,坡度越陡峭,风光越迷人。远看那九曲十八弯弯上山顶又盘下山谷的公路,像是被天公硕大的神手用力铲出来的土黄色条带一样,弯曲盘旋在浓密的松林和草地中,黄绿相间,形成了鬼斧神工的山水画;而路边用巨石和水泥砌出的护坡,堆满了碎鹅卵石,提醒着我,这是人工的智慧。就在这样的路上,来来回回曲曲折折地走了四五个小时,三次越上三千多米高的山顶,又落入平地看到清澈湍急的水流。这巨大的落差不断提示着我,回想起当年施工的艰难艰巨,用我不够丰富的想象力,去还原当时的情景,依然感到难以言说。啊,我不由哼起了《热血颂》歌词,只有它能代替我表达心中的片言只语:“最艰苦的地方总有战士的刚强,勇士的肩头,肩负着多少心中的崇仰,你奔向远方,带着亲人的希望,你奔向远方,带着火热的衷肠……你是国魂军魂,你是中华铁骨脊梁,你默默无闻的足迹写下不朽篇章。”
就在这样不尽人意的怀想中,终于到了乔尔玛。
来到乔尔玛烈士陵园,看到门口有一个旅游团队正围着陈俊贵交谈,我们就上了右手台阶,进了老兵驛站。驿站的门楣上有一颗红五星嵌在四个字的中央,进门之后最显眼的就是一幅锦旗,是原一三八四团九连退伍老兵赠送的,上面写着两句话:“战友情天长地久,兄弟谊情深似海。”这两句发自内心的沉甸甸的话,叫人心潮起伏。旁边屋子里有很多条幅都写着:“筑路英雄们永垂不朽”,“筑路英雄们精神长存”等内容。最醒目是立功受奖的告示,其中就有陈俊贵的班长林怀书、罗强荣立二等功的奖励昭告。还有许多张当年筑路时的实景照片,都是在严寒的冬季,冰雪封山的时候照的,或是架着梯子在冰上凿洞;或是在一大片冰瀑之下打眼准备爆破;或是在一人多高的雪墙面前凿开通道。足见寒冬的严酷和工作的极艰。在当时物质条件相当简陋的情况下,能够留下这样的照片够不容易了。来到烈士墓园门口,右边挂着一张海报,海报是电影的广告,片名是《守望天山》。其中的主角陈俊贵由著名演员周里京饰演。这部影片缅怀了独库公路修建过程中,为此工程献身的一百六十八名战士和伤残的三千多名士兵,生动形象地记录了陈俊贵的英雄事迹,树立了一个里程碑。要是能够看看这部影片就好了,我不由在心中想。看见这时围着的游人少多了,我就疾步赶上前,和老英雄握了手,坐在他的旁边,交谈了一会儿。这位爽直朴实的东北老兵所说的话,并没有超出央视所报道的内容,我也不可能占他更多的时间,于是只能简约问道,有没有宣传材料?他说有但都已经发光了。我说不再继续印发了吗?他说暂时还没有。我心里感觉到非常遗憾。这时又围上来一队旅游者忙忙拍照,急着问答,于是我就站了起来,进了墓园。
我们是祖孙三代人一起去的乔尔玛。事前并不知道会有烈士陵园要瞻仰,所以没有做任何祭奠的准备。只能把随手带的矿泉水、糕点以及采来的一小束野花放在了纪念碑前,伫立默哀,鞠躬致敬。那碑高过二十米,正面刻有“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的大字,然后我们又围绕着纪念碑走了一圈,看到了背面用维汉两种文字刻着的牺牲的一百六十八位烈士姓名。心中默念:英烈长存,精神永在。
在陵园右侧的小山坡上安睡着一百六十八名烈士的英魂,整齐排列着花岗岩大理石的墓碑,刻着他们的生卒年月和姓名。我们看到了郑林书的墓碑,他牺牲时只有二十四岁。牺牲年龄在十八至二十岁出头的占了多数,也有个别是五十岁左右的,显然是有军衔的领导。我们怀着虔敬、痛惜的心情,在这里久久地流连忘返,直到最后才离开。那一刻我感到了:脚下的大地在震颤,头顶的白云在眩晕,潮热的泪水涌了又涌,有几秒钟几乎站不住了。
当我们一步三回头地往外走的时候,又看见了老英雄陈俊贵,于是上前和他交谈了片刻,并请他一起照相留念。
走了出来,心中少觉有些安慰,又回首望了望那高耸的纪念碑,心里说,这座墓碑已经镌刻在了我们祖孙三代人和所有来过人的心上,它会永远流传,永不磨灭。它将作为生动的教材永久传扬下去。虽然小外孙年仅十岁少不更事,而且受到的相关的教育并不多。仅这一次对他的触动不一定有多大,好多朦胧中存在的东西,虽然不是那么明了,但一定很深刻。我相信随着岁月的延伸教育的增加和他阅读接受的相关内容的丰厚,这一次的经历会逐渐发酵,变成他今生今世很重要的一份精神滋养。孩子们太需要这样的教育了。
夜晚住宿在白骆驼酒店,因为兴奋未退,加上海拔高的缘故,感觉很冷,好久也睡不着,客观上倒是让心中翻腾着的白天的照片上的景象,像影片那样活动了起来;听到有关片段也逐步完整了起来,似乎把自己带到了现场情景中。
乔尔玛是独库公路最为险要的路段之一,哈萨克语的意思是:没有牛羊去过的地方。基本上是无人区的同义语。因为1983年开建了烈士陵园,这里就引申为神圣之地,圣洁之地,如今已经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党员模范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当年修建国防公路的时候,一万多名官兵们上到了海拔三千多米以上的冰雪达坂,面临的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陡峭的七十度以上的雪坡。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路,在不能建路的地方建路,随时可能引发的雪崩、滚石、塌方,悬在半空中吊索上操作的危险,都防不胜防;工具的简陋,器械的短少,特别是相应的工具、给养和需用的物品,都要靠肩扛手抬拿上山来,工作的强度之大,困难之多和危险之巨都是现在的人所难以想象的。服从命令是战士们的天职,勇于牺牲是他们的品格。他们全凭一双手,凭着铮铮的铁骨,热腾腾的红心和火辣辣的热情战胜各种困难。工地就是战场,岗位就是自己献出生命的地方。无可比拟的忠诚,无比的坚韧刚强,造就了英雄的部队,也造就了名闻遐迩的独库公路。
乔尔玛这个地方越到天冷,雪就越下得大下得多,据说每年的元月份,几乎二十多天都在下雪。遇到这样的天气,施工非常困难不说,而且对外的联络也几乎断绝。只要下雪,任何时候都可能交通阻断联络断绝。所以事先不可能知道,无法做好预案准备。陈俊贵入伍后就遭遇到了这样的险情。上级派班长林传书带着他、副班长和另外一个战士出去执行联络任务,他们身上肩负着对上级联络的唯一可能。身后一千五百名战士们的给养已经断绝,只有他们四人爬冰卧雪,出去报信才可能得到上级的及时支援,使全连队的战士们幸免于难。想不到的是,齐膝的深雪裹着狂风,让他们寸步难行,只有连滚带爬向前进,体力和能量消耗极大。天黑了又亮,亮了又快黑;浑身湿透了结冰,冰碎了又冻上,他们还没有走出大山,也没有见到路过的牧民。所带的干粮也只剩下一个馒头。班长林传书做出了最后的决断。他把馒头塞给了最年轻的陈俊贵,拼尽了全身的力气对他说:我命令你吃掉馒头,完成任务。如果活下来请替我探望父母。说完就昏了过去。陈俊贵知道这是命令,刻不容缓,只好含泪吃下馒头,继续向前爬去。眼见天黑路险,情急之中,他拼尽全力,从路边滚下坡去,最终摔昏了。幸好遇到过路的牧民,发现并救助了他,他才完成了任务。当和救援的部队赶来的时候,班长和副班长都已牺牲了,另外一个战士也冻坏了双腿。他和战士们一起埋葬了战友,并在墓地上做了标记。组织上把他俩送到了医院去治疗,陈俊贵的一条腿从大腿到脚趾肌肉全部冻得坏死,一直转院治疗了一年多才能下地走路。
最终陈俊贵因为重度伤残而退伍。回到老家后娶妻生子,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班长林传书的嘱托,他觉得有生之年如果不完成班长的这项嘱托,他将不能安生。于是他千方百计地想得到班长父母的地址,但是怎么也打听不到,他就想回部队去,在部队的档案里找,向相关的熟人打听。他要在班长的坟前诉说他内心的复杂感受。这时他做了一个终生不悔的决断:一定要为班长守墓,一定要把替班长探家的情形告诉他,一定不能让班长再受孤单。当他把这意思告诉妻子的时候,妻子毫不犹豫地说,你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我带着孩子去照顾你。就这样,当他带着家小二次返回乔尔玛的时候,他就成了乔尔玛的永久公民。他重新安葬了老班长,每天向他诉说,给他扫墓,陪伴班长拉家常话,每天给他报告部队的新消息,公路进展的新进度以及未来的可观景象。但是直到2005年,陈俊贵才从来墓地扫墓的战友口中打听到,班长郑林书的家庭住址是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他立即动身前往探视,不幸二老已经去世,陈俊贵在墓前跪拜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墓前,让他永不寂寞!
一开始生活非常艰难,依靠他仅有的残疾人补助,一家三口的生活是无法维持的。于是他和勤劳的妻子就在坟墓边开了菜地,种了庄稼,解决了不少的生活难题。又利用空闲时间在周围捡枯树枝,打柴火,并用蔬菜和柴火向附近的牧民交换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再后来他的津贴逐年有所增加,他又成了墓地管理员,义务讲解员,有了一份工资,生活比以前好过多了。特别是墓园建立之后,这里成为一个景点,过往的旅客们都怀着景仰的心情来瞻仰墓园,瞻仰纪念碑,外界的信息交流多起来了,生活内容丰富多了。陈俊贵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故乡,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的余生注定是要在这里度过了。
旅游回来不多久,就发现眼疾恶化,于是住进了空军医院,做了几次手术。因为习以为常的读写习惯被中断,加上对治疗效果的忧虑,情绪一度很低落。但每当我回想起乔尔玛之行的感受时,就一次次地被激励,重新振奋起来,慢慢地以听代读,以说代写,学会了带病生存,带病读写,重新开始了正常生活。
我想,当班长郑林书把唯一的馒头留给陈俊贵,要求他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并且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对父母的眷恋,托付给了他。他们活着,为国家的和平安全,流血流汗;牺牲了,灵魂仍旧驻守在要塞隘口,守护着经济大动脉的枢纽,看望着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现代生活,他们的心永在人间,他们的精神永远闪着光芒,被人们发扬光大。
人民永远记着他们,共和国永远记着他们,他们亲密的战友,陈俊贵有生之年永远陪伴着他们。今年的建军节兵团电视台又采访了陈俊贵和他的儿子,陈俊贵说,有生之年我不会离开乔尔玛;陈俊贵的儿子说,我要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守护烈士陵园。子承父业,一诺千金哪!
独库公路是血肉铸成的,是不怕艱苦,不怕牺牲的钢铁意志铸成的,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基础建设的先行经验。
乔尔玛将会成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精神血性的教育基地。
为牺牲的烈士们树碑立传,为天山深处的守墓人授勋颁奖,为超越血脉亲情的人间大爱张目,这是改革开放时代的社会进步和重大成就之一。
我想起了几句歌词,用它结语最合适:“士兵的头颅最高贵,戴得起光荣与伤悲,士兵的钢盔像什么?阳光吹开向日葵!”
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
陈俊贵义薄云天的大爱永远流传!
竖起心碑的乔尔玛,永载史册的乔尔玛!
作者简介
张淑萍,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参悟集》《暖心居》《爱的践约》和长篇小说《天山飞霞》等。新疆昌吉州作家协会、回族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