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
摘 要:软件定义课堂是这样一种授课方式:它改变了老师准备讲义的方式,允许老师从讲义层面对现有的课堂进行颗粒式的自由编排,以软件或网站的形式呈现。与现有的教学类APP相比,它允许老师随时随地地对自己的讲义进行修改,构建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软件 课堂 教学 改进
一、传统教学软件的局限
与软件定义课堂相比,传统教学软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传统老师备课,Word和PPT应该是我们使用最多的教学软件,在PPT上制作课件,在Word上编写实训指导书和教学设计。这种情况持续了很多年,但是人们普遍忽略了它们的一个特点:Word、PPT还有Excel ,都是单机版PC的产物,既缺乏像程序开发那样版本迭代的概念 ,又缺少互联网时代随时随地观看、修改的便利。修改一次传统课件,并调整其版式很麻烦,使得创作者在创作内容的同时 ,还得分出精力来想想幻灯片怎么做的更好看。这使得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愿去修改课件或不愿去频繁的修改课件,导致了教学课件的迭代速度偏慢。可是知识和技术领域的更新换代很快,客观上要求授课者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讲义,这就造成了矛盾。
以职教云为代表的Mooc教学平台极大地改善了教学和学习体验,让这些传统的课件披上了“移动互联”现代的外衣。但是就文档本身来说,PPT和Word 文档的主要修改工作仍然放在线下, 一旦上线完成就意味着课件的定稿;一旦课件需要修改,只能登录系统后台,将课件重新上传、完成修改,课件的版本更新殊为不易。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正在进行的“课堂革命”,职教云们完成了一半—— 学生随时随地去学习。但是课堂革命的另一半,教师随时随地去备课,还有待后来者去完成。
二、软件定义课堂的概念
“软件定义课堂”就是潜在的后来者之一。为什么现在课堂需要软件来定义呢?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过去那种一个课本或PPT的情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了。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老师随时随地地去完善自己的讲义。
具体来说,软件定义课堂有四个特征:1.资源构建在云上。2.每个资源都有一个唯一的URL。3.资源可以任意的编排和组织4.资源可随时在线修改,不断改进
三、SDC的特征和带来的改变
软件定义课堂(SDC)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以资源为核心
什么是资源?对学生有用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就是资源。传统的PPT课件以章节为划分,一个章节是一个课件。但是Cloudwiki继承、吸收、借鉴了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思想,任何有用的知识都可以单独创建一个资源,任何一个承载知识的页面文档,我们就把它称作一条资源。资源可以是一个概念原理的介绍,也可以是实现一项技术的具体步骤,还可以是知识相关的配套练习。比如,我们可以建立三个或更多独立的页面,用来解释什么是Java程序 、怎样实现一个Java程序、布置关于Java的课后练习,这些都是资源。而在传统教学上,这些都属于PPT的一大章,不能独立拆分。每个资源以大家喜闻乐见的网页形式呈现,完整的叙述某一方面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可以像编辑个人博客一样编辑它,在网页中插入文字、图片、视频,适于充当PPT、实验手册、课后练习等多种功能。与传统课件相比,软件定义课堂的资源更小,学习更加灵活。可以说,在软件定义课堂的世界里,资源是构成世界的“原子”,一切以资源为核心,一切皆资源。
(二)每个资源分配唯一一个URL
资源建成之后,每个资源被分配有唯一一个URL ,并能够为网上任何人所访问,这是软件定义课堂的第二条原则。比如我们使用http://106.15.191.50/mediawiki/index.php/Linux_%E7%B3%BB%E7%BB%9F%E7%AE%80%E4%BB%8B这个URL来标识“Linux系统简介”这条资源,又比如我们使用其他URL网址来标识其他资源。无论这是一条讲义资源、实训资源还是一个课后习题,都可以为它来分配一个单独的URL。每个资源分配一个唯一的URL有什么好处呢 ?这就意味着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插入超链接,在资源之间进行跳转,可以通过超链接把资源有序组织起来。这更意味着,无论学习者使用的是手机还是笔记本电脑,只要有某条资源的网址就可以通过浏览器随意访问它,不用登录任何账号、也不用下载APP,如果觉得好,还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将资源的网址分享给其他朋友们。从源流上看,这其实应用了“万维网”当初设立的思想,因为万维网当初就是这么设计的。1989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希望能够开发出一种资源共享的远程访问系统。这种系统能够提供统一的接口来访问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1989年底,蒂姆·伯纳斯·李将这个发明命名为“ World Wide Web(万维网)”。万维网的核心思想就是提供统一的接口来访问文字、图像、视频在内的各种信息,这个接口就是网址。而软件定义课堂把这种思想用在了教育领域。无论是站内链接或者站外链接,只要一条URL网址就可以引用、到达想访问的资源,方便性不必多言。
(三)自由编排课程
由于一切皆资源,每個资源都有一个唯一的URL,因此编排课程的内容变得非常简单,编排的过程就是资源这些“原子”的重新组合。每一门课程在Cloudwiki上有一个目录页,编辑者只需在课程的目录页上调整一下每条资源链接的前后顺序,即可实现这些课程知识点地再组织。比方说,下图中的两个知识点你认为顺序调换一下更合适,把下面的知识点的链接粘到上面来,上面知识点的链接粘到下面来,整个课堂设计的结构就改变了。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发现有好的网上的资源更好,也可以直接在课程主页上如下图所示,贴上一条互联网的链接即可。如果发现网上也没有相应的资源,可以自己在Cloudwiki上新建一条资源,并添加到课程中去。
而在传统的课件备课中,我们是没有资源编排这个概念的。有的只是在PPT课件中临时调整一下个别幻灯片的播放顺序。但是在软件定义课堂中,无论是站内的资源还是站外的资源,一切资源都可以抽象为一条链接,这就意味着编排课程的内容就像编辑个人博客一样简单。整个课堂设计就是一连串资源链接的组合,添加或删除课堂内容只需在课堂设计的页面上插入或删除相应的资源链接。相同的课程,每个老师可能会编排不同的站内外资源来上课;相同的一批资源,不同老师上课编排的顺序也不尽相同。在软件定义课堂的语义里,老师就是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程序员”,书写资源编排顺序的markdown语句就是老师的“编程语言”,整个课堂是被“软件定义的”。软件定义课堂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因为老师可以根据学情、学时、专业,自由的编排上课内容。甚至,教师还可以在一门课中融入其他专业课的资源和内容,实现跨课程融合,因为引用跨学科的资源引用仅需添加一条链接就够了。
(四)不断的持续改进
软件定义课堂还能为课堂教学带来不断的持续改进。持续改进这个词,也是出自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中有一个类似的词叫持续交付,使软件的构建、测试与发布变得更快以及更频繁,从而减少软件开发的成本与时间,减少风险。这里讲的教学的持续改进(Continuous Teaching)借鉴了“持续交付”的概念,目的在于使教学的课件发布得更快或更频繁,迅速迭代,不断优化,从而减少逻辑不准确或知识过时的风险。
比如说,我在Cloudwiki上准备一个讲义或资源,一周之前做好了初稿,然后在上课前一天晚上发现这个初稿有问题,就可以点击“编辑”选项进行修改。修改之后在上课之前或上课进行中,发现这个讲义的其他一个部分表述的也不准确,然后又可以点击“编辑”按钮继续修改。上课结束回到办公室复盘的时候,结合上课的体会,觉得这个讲义里面某两项互换一下位置、或某一个段落增加一个知识点可能表述得更加清楚,于是又可以对讲义进行修改。人非圣贤,我们每个人很难一下子接近绝对真理,但是有了讲义这种持续改进的方式,我们可以使得自己的思想和逻辑不断改进。
也许有人会说,在传统的PPT课件中,我也可以对错误进行补充和修改。但是请不要忘了,PPT等传统课件,调整文字内容的同时,往往需要调整版式、字号、幻灯片的位置等。这个过程越是繁琐,就越是助长了人们的“懒惰”之心。而在软件定义课堂的世界里,修改讲义就跟编辑一篇博客一样简单,不需要调整什么格式,都用统一的格式即可,历史版本还都一一保留,当前的操作错了还可以回滚。这就刺激老师们课前课中课后不断的修改自己的讲义,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以笔者上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平台应用”课为例(如下图),由于引进了软件定义课堂的理念,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OpenStack 环境设计与系统准备”单这一节已经修改了80次之多,这在传统的PPT备课中是不可想象的。由于讲义的修改简单,使得我也不断去思考这一节组织的最佳形式,使讲义本身趋于成熟。
四、结语
总之,软件定义课堂是这样一种授课方式:它改变了老师准备讲义的方式,允许老师从讲义层面对现有的课堂进行颗粒式的自由编排,以软件或网站的形式呈现。与现有的教学类APP相比,它允许老师随时随地地对自己的讲义进行修改,构建活頁式的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徐玲玲,刘徽.真实性学习理念下的学校课程构建:加拿大上游学院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07):68—75.
[2]毛齐明.真实性学习的理念及其对大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014,(10):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