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

2019-03-10 13:46杜晓刚
北方文学 2019年3期

杜晓刚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现当代文学的更加重视,研究深度也更加深入。思想史和文学史的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空洞化”现象进行研究,能够规避文学研究中的错误研究方式,对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其次介绍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影响,又次介绍了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解决方案,并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

一、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表现形式

(一)研究领域出现白热化现象

随着文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文学研究进入到白热化的状态。但是将巨大的研究力量投入到文学研究工作之中,必然会导致文学研究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从当前国内对文学研究的热情来看,很多的文学研究都受到了舆论的影响。这种舆论的影响对于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研究方式造成文学研究的过热,单一的研究方式会造成巨大的资源的浪费。

(二)研究对象的个性化趋势

当前国内读者和学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某一个或者几个文学作品之中,更加注重对作品作家的个人性格的追崇,而忽视了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度不高。这样的研究方法,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研究效果,但是并不能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客观研究。

二、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影响

(一)导致学科结构缺乏合理性

在进行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就会让文学研究过程中出现边缘化的情况,同时也会让现当代文学研究失去合理性。一切的文学研究都应该来源于生活,但是又应该适当高于生活。当前很多现当代文学研究都没有彰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单纯的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虽然能够提升文学研究的技巧,但是这样的研究方式,会忽视对文学作品美学层面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方式不可能造就真正具有研究水平的学生。

(二)致使文学研究面临新挑战

当前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研究问题,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文学研究空洞化来源于很多方面,其中研究目的不单纯、缺乏创新精神、缺乏研究热情,因此学者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迎接文学研究中的挑战,更多的去关注文学作品自身的价值。

三、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主要原因

(一)混淆了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概念

由于当前文学研究面临着即将失语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学者能够从当前的文学研究中找到研究的动力。但是在过程中一些学者出现了对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混淆,从而导致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现空洞化现象。对于文学进行研究,不仅需要考慮文学作品自身的个性化,还应该关注文学作品个性化的创新。一些学者在进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仅仅关注对文学研究的表层,还应该关注文学作品的精神层面上的创新。

(二)忽视文学研究中的审美经验

文学研究本身是多学科的汇总,需要多学科的知识。随着文学研究热情的不断高涨,文学研究者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学作品身上,除了关注文学作品理论层面的实践创新以外,还应该关注文学作品所能带来的真正的情感上的体验。只有当我们能够站在更高层面上去进行文学研究,才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体验到文学作品独到的魅力,而避免在进行文学的过程中出现空洞化的现象。

四、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对文学创作出版的限制管理

国家对于学者进行文学研究难以做到有效的管理,但是国家可以通过加强对出版社出版作品进行管理的方式,来实现对文学作品研究发行的研究和管理。当前出版社行业非常混乱,一些出版社只在乎出版者是否交了足够的出版基金,而不去对文学作品的质量进行审核。一些质量并不好的文学作品还会受到一定的追捧,这必然会对文学爱好者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应当净化文学作品的研究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学作品研究氛围、还文学作品研究一个干净的环境。

(二)文学研究者应该回归研究的本源

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者在进行文学研究的过程中会出现目的动机不纯的现象,为了一些世俗的、物质的东西进行文学研究,必然会导致学者难以专注文学作品的研究。为了更好规范文学作品研究环境,每一个文学作品研究者都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学作品研究本身,致力于对文学作品的美学进行研究。只有让学者能够专注文学作品研究,才能提升文学作品的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毅.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J].文学研究,2017 (3):21.

[2]李娟.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几点认识[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2):112-113

[3]李月.现当代文学空洞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 (3):124-125.

[4]孙俪.现当代文学空洞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6 (2):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