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茜茜
在老区金寨有一种乡愁,
叫皮影子
2018年11月24日,已是初冬了,在寻访易老的路上,大别山的山色已由层林尽染的油画色泽褪却成一块块苍劲、深沉的幕布,似她背后的一个个皮影人,由于百余年的历史沉淀,触感更坚实、皮色更饱满。张艺谋导演在电影《活着》中特意加了余华原著中所没有的皮影戏场景,便是为了诠释那句:人生如一场皮影戏。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铁冲乡是省级美丽乡村重点建设示范村。每到春天,40万株野生白玉兰在八湾玉兰谷中次第绽放,点醒春困。不经意的回眸,黄绿色的梯田醉人心扉,似一片金钿镶嵌在绘就史书的深墨中,吸引数万游人墨客健步其中。而在铁冲乡,更有一种记得住的乡愁:皮影戏。“一口唱尽天下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元代传到了西亚和欧洲,宋代和清代达到两个巅峰,是广受老百姓欢迎的民间传统艺术。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清早,八十岁的皮影戏传承人易乃益便跟医院告了假,从金寨县中医院往铁冲乡的家中赶。我有些愧疚,担心耽误易老的身体,可他听说我要采访,执意要回铁冲乡的家。年轻时候的易乃益长期在外演出,经受风吹雨打,那时候也没有交通工具,一双腿走上几十里地是家常便饭。十多年前,他患上了痛风,目前每天吃三顿药,定期到医院检查,即使身体疼痛,也要坚持演出。
当我看到他曾经灵巧的手指因痛风十多年而肿胀成三四倍粗,而他依然精神矍铄地讲述皮影生涯的点点滴滴时,深受感动。“他的手指已這样,演出时候还要夹着皮影的耍杆做各式各样的动作,一定很疼吧。”我担心的问。“不疼,只要他一演出起来,就什么都忘了!”易老的三女儿易承凤说,“他就热爱这个。”
铁冲乡的屈国基乡长也到访易老的家,他亲切地握住易老的手说:“您比我上次来的时候,精神好多了。”易老为家里的客人们搬来小红椅,开怀大笑,声音洪亮,看起来只有七十岁的模样。
“文革”时期,
将皮影偷藏墙缝保存
年少之时,易乃益便学习了多种传统技艺。13岁起,易乃益开始自己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宣纸、花挑。他随父亲在家办纸棚,学习制作正江纸、摘表纸、引纸。16岁时,在高畈下楼坳子读私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等传统名篇。
六十年代初,易乃益辞去了铁冲乡“金刚(前营)高级社”的会计职务,赴河南拜皮影戏大师杜绍成为师。杜绍成见到虔心求学的易乃益却犯了难,易家因有一百亩良田被划为地主,人人都知道他是地主子弟,成分不好。可是易乃益不论白天还是夜晚,甚至做农活时候都喜欢唱戏,杜绍成看他嗓子功底好,天分高,又热爱皮影戏,便力排众议,收他为徒。易乃益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首先从基本功“唱”学起,然后学习打鼓,操纵皮影人。没学习几年,年事已高的杜绍成便离开了人世,易乃益更誓要学好皮影戏,完成师傅的遗愿。
他随后跟师兄们学习各类表演技法,共苦学五年后出师,走南闯北,演绎《岳飞传》《梁山伯下山》《秦香莲》《西游记之孙悟空过火焰山》等传统剧目。不仅给乡里乡亲们带来欢笑声,也激发乡民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在对皮影戏的表演技艺超过半个世纪执着的锤炼下,易老早已炼成一身绝技,能够演出3000多本戏,随口就来,见景生情,成为十里八乡的“文化名角”。
“文革”时期,皮影戏被划分为“四旧”,让皮影戏艺术元气大伤。看着其他师兄弟的皮影被搜出后烧个精光,易乃益慌了神,他的宝贝皮影是祖传下来的宝贵文化,万万不能失去。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保护皮影的办法。
“给我里里外外仔细搜!我就不信,那些皮影子还能上天?”带队搜查的队长外号叫“高三横”,就是他烧掉了易老师兄弟的上千件皮影子,易乃益见了他气得牙痒痒。
“皮影子就在你们脚下,跟着你们呢!”易老戏谑地说。
“少啰嗦!”高三横一脚就将易乃益踹到地上躺着。
易乃益忍着剧痛,爬起来意味深长地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影子。你的皮影子也在找着你呢。但是你要对千年文明搞破坏,你的皮影子不会原谅你。它要出走,留你这副空躯壳,在人间半梦半醒。”
搜查的一行人在易乃益家翻了个底朝天儿,也没觅得半块皮影的影子,他们失望的空手而返,易乃益才长舒了一口气。原来,他提前扒开了家里的墙体,将宝贝皮影藏在空心墙的夹层里,再重新砌好墙。“空心墙”使他的一众皮影人得以保存下来。同时他只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来保护皮影文化免受破坏。
徒步四十里地表演皮影戏,
却被生产队长责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七十年代也是皮影戏重新兴盛的年代,易乃益自筹资金,创办了金寨县第一个皮影戏班。那时候,易乃益创办的皮影戏班一年能演出200多场戏。到安徽、河南等地,一外出表演就是几个月不回来,一天表演三场,打开的灯光,将人物剪影照亮,却把表演者的眼睛熬得通红。由于技艺娴熟,当他的眼睛实在熬得睁不开时,闭上眼睛,那影人儿也仿佛在眼前,倒更加清晰而活现了。
一次,易乃益收到通知,第二天早上八点需要到外乡表演皮影戏《穆桂英挂帅》,而此地距离铁冲乡40里,他便在天光未亮,凌晨4点多时候起床,挑起皮影箱,徒步而行。他一个小时能走12里路,边走边唱着,不觉就走到了表演地。正在生产队里集体生产的乡亲们,听说易乃益来表演皮影戏,纷纷撂下了手中的农具,热热闹闹地围聚在他的身边,聚精会神的听他唱戏,看栩栩如生的皮影人,叫好声时不时传来。
等到两个半小时的一整出皮影戏唱完了,人群都散了,生产队长却怒气冲冲地找上易乃益,责骂他影响生产,说他一来把干活的人都吸引走了,那可不行。说着就把他推搡着赶出乡里。易乃益知道自己拗不过生产队长,只好赶快收拾好心爱的皮影人和皮影箱,饭也顾不上吃,走上三四个小时赶回家。
在聊到表演中遇到的其他坎坷事时,易老说,表演也不是人人都满意的,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还有时候,一个皮影班子有五六个人,本来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费用就不多了,还有东家会克扣些钱。而且会表演皮影戏的人不多,有演出需求时,总找着他,他也有累的时候,也会嘟囔一句:为什么每次都是找我啊!可易老都坚持下来了。
“为什么坚持这么长时间?”“喜欢,还是喜欢这个。它也是我们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下去。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守住一份情,就够了。”
95后传承人易春播,
跟爷爷学习皮影戏
1995年出生的易春播,是易乃益的孙子,现在金寨县现代产业园从事光伏新能源工作。姑父为他取名易春播,寓意在春天播种希望。易春播从小就听着爷爷唱戏,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爷爷无论在外表演,还是在家,都喜欢哼着小调,把唱戏融入了生命里。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易春播对皮影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听爷爷唱古代故事,很有吸引力,他想作为新时代的传承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2013年,读中学的易春播便在寒暑假跟着爷爷学习皮影戏,他认为最难的是学唱戏,因为腔调多,甚至一句词里有几个腔调,而操作皮影人相对来说并不是难事。到学校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对皮影戏非常好奇,吵着让易春播上台表演,易春播耐心地跟簇拥在身边的同学们解释道:一个人撑不起一场皮影戏,是需要团队配合的。但同学们都非常热情,他就腼腆地走上台,为大家唱一段《大明宫词》:
“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为了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为了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现在终于锦衣还乡,又遇上这故人般熟识的春天……”
同学们听得入了神,纷纷鼓掌叫好。易春播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他认为自己的学艺尚浅,不想耽误大家的学习时间,没唱太久便谦逊地走下台。
在谈到跟随爷爷演出的经历时,易春播热情洋溢地说:“爷爷喜欢演旦角,旦角属于刚成年的小伙子,如《麒麟送子》《薛仁贵》中的旦角。在受邀外出表演时,一般需要五到六人演出,两个人操作乐器,比如其中一个人操控三种乐器:大锣、小锣、镲子。镲子是配乐的一种乐器,根据接下来的唱词演绎对应的音乐。需两个人演旦角,还有一个娘腔(女声),一个大胡子(年迈老人的声音)。像爷爷这样技艺高超的传承人,可以一人分饰三角。”
在问到演出费用时,易春播说,一场演出费用600元,一场平均下来每个人有100多元。我说,那费用不算高,不少剧场的票需要上千元。他坦然地回答道,可能我们达不到那个水准。
易春播说:“就是用这样一场场收入用微薄的演出,让四处奔波的爷爷和操持家庭的奶奶将七个子女养育成人。近年来,市场上很流行将皮影雕刻成艺术品,装裱后对外售卖,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店面。爷爷的几位好朋友多次邀请他开这样一家店。可他就是不同意。”
“老易啊,你看,现在的皮影雕刻艺术可比你演出值钱呢。2014年夏天的时候哇,一个80后皮影雕刻匠人,在沈阳创建了唯一一间皮影工作室,并开设‘影人艺术馆,卖出好多皮影人,生意非常火爆。你看看你啊,是不是思想太陈旧啦?你可以多条路多挣点,你的雕刻技术可不差!”易老的朋友陈老建议他道。
“皮影是用来给人们以美好的祝福的,不是用来卖钱做生意的。”性格耿直的易老笃定地回绝。易老的不少朋友会拿来皮影当礼物送人,唯独易老分外“抠门”,他只坚持用演绎皮影戏的方式来给人们祝福,祝福人们成家立业,家庭和美,子贤孙孝,顺风顺水。
我对易春播说:“那易老是将皮影看成是家人一样珍视,跟皮影有了感情,有了信仰。”易春播答道:“是的。对老一辈人来说,像爷爷会觉得皮影是有灵气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多数不会这么觉得。过年时,爷爷会将皮影一排排摆放好,放在那边拜一拜。听老一辈人说,‘老老神是皮影的灵魂,是创造出皮影的神。”
易乃益家里最早的皮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他的师傅的师傅那里传承下来,从清朝嘉庆年间传承到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常年的演绎下,有些皮影的零件不免腐烂、破损。若是手持杆子断了,易乃益便带着易春播从山上找很细的山竹,做成皮影耍杆。易乃益的家乡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盛产毛竹,想找到青翠的山竹并不是难事,但他依然仔细的尋觅,千里挑一,甄选出最有韧性的竹子,制作成耍杆。
当皮影的皮破损时,易乃益便带着易春播到农贸市场,挑选上好的黄牛皮。风干后,易春播认真地看着爷爷用灵巧的双手,熟练地勾勒皮影人画稿,在牛皮上镂刻精致的花纹,再敷彩,穿针引线,将皮影人的头和上下身、双腿、双臂等连缀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皮影人。
易春播说:“皮影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年轻人来继承,绝不能失传,未来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虽不会以它为主业,但也不会丢失这个副业。”
皮影戏,一门正在消失亟待传承的古老艺术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表演艺术,也是一门正在消失亟待传承的古老艺术。易老的三女儿易承凤说:“现在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了。他在医院里就一直担心,担忧未来皮影戏该怎么办。”
2014与2015年,铁冲乡实验学校两次邀请易老到学校为老师们传授皮影戏表演中的锣鼓技艺,老师们学会后再教给学生,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如今,易老的孙子95后传承人易春播,已跟爷爷学习皮影戏表演艺术有五年多时间了。从唐宋元明清的曲调开腔,到会敲锣,会操纵皮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谈到皮影戏传承现状时,易老担忧地说:“以前村里兴这个,逢庙会、过生日、生孩子、庆祝乔迁之喜、金榜题名等都喜欢找人表演皮影戏。但最近几年,随着电影、电视剧、网络的冲击,喜欢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说到电影,皮影戏还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呐。现在年轻人之所以不爱学这个,一是耗费精力过多,学成要用四五年;二是唱腔难学,手指夹着耍杆做各式各样的工作也要吃苦。皮影戏是我国的国魂艺术,一定要坚持传承下去。”
是啊,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皮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电影”,也是“最早的卡通”。巧夺天工、精心剪裁的小小皮影在传承人指尖上飞舞,时而刀光剑影、时而策马扬鞭、时而缠绵悱恻,或是千军万马,或是单打独斗,这门把光影声色做到极致的古老艺术,震撼和激荡着中国人的心扉。
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守护一份真情,用超越半个世纪的光阴坚守,守护革命老区金寨的乡愁,守护国家的乡愁。这就是金寨县铁冲乡皮影戏传承人易乃益的人生信条。灯光下影影绰绰的皮影子或许没有电影镜头那般细腻的描摹、每秒二十四帧的灵巧切换速度,却是中国人用千万根手指,用千年时间,将千般人性解构地得真切,剖析得真实的国魂艺术。虽然一幅幅皮影是由牛皮、驴皮做的,但它们是能够穿越幕布,彻骨入髓的一具具千年活像。
责任编辑 乔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