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生的乐趣,不在起步的水平,而是在于他的奋斗精神。”我想这大概就是刘承玮篆刻艺术威功的精神动力之所在。
一把刀,一块石,在别人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在刘承玮眼里却情趣盎然。
“金石”学,他的研究范围是中国历史上的钟鼎彝器,碑碣甲骨,瓦当等等,并对这些文字进行考证,做好金石学家,不一定会篆刻,而作为一个篆刻家却一定要了解金石学,因为篆刻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习书法,还要精通篆书、篆刻技法的研习等,从某种程度上说,篆刻家往往会成为金石家,而金石家不一定能成为篆刻家。
篆刻,是最能体现中国精神的艺术之一。如果要选一门最纯粹的中国艺术,篆刻是首选。篆刻是展现汉字的艺术,展现汉字,非笔墨书写,而是用刀刻在石头上,再蘸印泥钤到纸上,所以谓之“金石”艺术。
二十四节气篆刻+书法释文(立冬)
汉字,经由金石的陶冶,呈现出奇异的风采。汉字之美妙,通过篆刻家的创造,抵达高妙的艺术境界。篆刻家的创作,受到古人铭刻汉字的启发,青铜铭文,砖石浮雕,竹简墨迹,摩崖石刻,活体印刷,墨彩书法,古人留下来的所有对汉字的表达,都是篆刻家的灵感之源。
篆刻家,是真正的汉字学问家,他们是书法家,也是雕刻家,古老的汉字在他们的心里衍生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又通过他们手中的刀,在石头上蜿蜒飞扬,定格成形。中国的书画,如果缺少了篆刻家们創造的红色之印,便是残缺之作。
印章的边款,也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刀勒刻的边款,文字简洁,排列讲究,刀锋刻出的字体,和墨写的文字,意蕴气象完全不同。金石碰撞激起的涟漪,既刚劲有力,又绵延不绝,其中的韵律,犹如闪电滑过夜空,又如古时编钟余音绕梁。
刘承玮先生钟情篆刻十数年,一直孜孜不倦地探求着金石学问的奥秘。他的历年作品已汇编成多本篆刻选,将他对篆刻艺术的理解,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汇编的作品词文雅,意幽邃,字飘逸,形独特。每一方印章,皆是刘承玮醉心创作的心血凝结,细细观之,能体会作者创作时刻刀奏于石,轻重急缓、冲削顿切,使线条富于变化,或光洁圆润或挺劲苍茫,从而产生的无限刀法之美。一方闲章,一片不同的风光,一派不同的意境,令人神往。
刘承玮治印多年,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他善于把握刀与笔的关系,驱刀如笔,用刀爽利而不单薄,线条浑厚而不臃肿,落刀处如壮士舞剑,小心处如美女拾针,每一刀下去都如锥划沙,充满坚实的内在力度而又拥有微妙的变化。
刘承玮把每次创作作为抒情达意的过程,作为一种艺术观念的实践和探索,给予独立的审美取向和个性表现。多年来本着“厚积薄发”的洽学宗旨,广泛涉猎战国至近现代玺印,以及金文、诏版、权量、封泥、瓦当、砖文、明清名家碑帖等篆书,用功颇勤,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他的篆刻,从秦汉人手,汲取明清、近现代名家养分,形成了白文印厚实凝重、雍容古朴;朱文印洒脱清新、刚柔并济的印风,制印静中有动、正中见奇,平淡中有巧思。他对各流派、各大家的作品亦广泛涉猎,苦心研习,治印时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基于古人却又不盲从于古人,不对某家某派作简单的模仿,而通过借鉴熔铸、提炼而为我所用,讨百家米煮一锅粥。
俗话说书画篆刻,供一炉冶,刘承玮认为书画和印刻是相辅相成的,“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篆刻与绘画的“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原理相同,同时治印自有大朴不雕、天然放旷的诗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