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红
高亢雄厚的一曲《亚洲雄风》已经穿越近20个春夏秋冬的时空隧道,今天依然以其强劲的旋律在神州大地久唱不衰。这首一炮唱响于北京亚运会上的著名歌曲,让人们禁不住回想起那段激情澎湃的非常岁月。
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由北京举办,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的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40年来第一次由中国承办。这一历史性事件激发了中国音乐人的创作热情,一首首以此为主题的作品飘然而至,而其中传唱最广泛、最受欢迎的就是由张黎作词、徐沛东作曲的《亚洲雄风》。
作为亚运会活动的组成部分,亚运会歌曲一向备受关注。到1989年春季,亚运会组委会已经在全国进行了两轮征集,征得了十几首歌曲,但仍觉尚有欠缺,他们想要一首能像上一届韩国奥运会的《手拉手》那样流传广泛的歌,为此他们决定以委托创作的形式进行第三次征集。
于是,组委会工作人员找到了作曲家徐沛东。此时徐沛东恰好创作出一段旋律,他一边听工作人员说明来意,一边顺手在钢琴上弹奏起来,来者一听,十分兴奋,認为此曲正符合组委会的设想,当场定了下来。原来,作曲家徐沛东在生活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杆体育迷,虽然没有很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但每逢有精彩体育赛事,他都必看不落。他为各类体育赛事创作了不少歌曲,《亚洲雄风》就是他专门为这次盛会创作的。它与一般的歌曲创作方式不同,一反常规,是先有曲调,后填歌词,而且创作过程相当顺利。这首歌曲是徐沛东突发灵感创作出来的,那天半夜,一组音符突然从他脑海里跳出,他当即爬起把它记了下来。早晨起床,他就在钢琴上反复弹奏。
随后,徐沛东便将写歌词的任务交给了自己多年的老搭档张藜。张藜是一位声名远扬的著名词作家,代表作有《篱笆墙的影子》《鼓浪屿之波》《我和我的祖国》等。时任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常务副社长的王炬回忆说,当时他们负责亚运歌曲事宜,首先拍板定了《亚洲雄风》的曲作者徐沛东,词作者将在张藜和孟广征之间选择。他们首先找到著有《篱笆墙的影子》和《苦乐年华》的张藜。
一天,徐沛东把张藜请到家中,恳切地说:“咱们合作一首为亚运会写的歌曲吧。我大概有一个音乐的雏形,你听一听怎么样?”说着,徐沛东就把这段酝酿于心的旋律在钢琴上弹了几遍。
张藜听了以后态度很积极,说:“行了,不错。”但也表示,先有曲、后写词有相当难度。接着,两人一起商量了填词的大概构想。张藜把这个曲谱拿回家。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一星期,他就把歌词拿给徐沛东。
接下来,徐沛东又根据词的意思,对曲子结构作了一些调整。反复诵读着张藜写的歌词,哼唱着自己创作的曲调,徐沛东感到了音乐的律动,也感到了热血的沸腾。这样,一首传世佳作应运而生了。
《亚洲雄风》既有时代感,艺术表现力也很好。这首歌旋律舒展开阔,散发着高昂、雄壮的气势和充沛的活力;歌词概括、凝练,满溢豪情,描绘出亚洲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作为亚运会此等重大赛事的歌曲,必然要精挑细选演唱者。在流行歌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刘欢和韦唯,被视为最佳演唱组合。1989年8月,《亚洲雄风》在中央电台录音棚进行了第一次录音,得到在场人员的一致好评,唯一值得商榷的,就是此时的歌名叫《亚洲雄狮》,专家们认为“雄狮”一般是对中国的比喻,而一个洲际运动会的主办国绝不能有太强烈的自我色彩。最终,歌名改为《亚洲雄风》。
《亚洲雄风》横空出世,并在1990年元旦晚会上首先播出,由刘欢和韦唯这两位当时最受追捧的男女著名年轻歌手首次演唱。他们大气恢宏的演唱伴着铿锵有力的旋律,打动了电视机前亿万观众的心,《亚洲雄风》迅即风靡全国,成为当时最受欢迎、传唱最广的歌曲。
因为有了良好的预热和传唱基础,举世瞩目的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那天,当圣火腾起的刹那间,当《亚洲雄风》的旋律响起时,出现了全场万众激昂高歌一曲《亚洲雄风》的局面: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
现场万众激情澎湃、雄风昂扬的感人场面,让在现场观看演出的作曲家徐沛东激动不已。徐沛东后来回忆说:“亚运会的开幕式那天,我在现场,听着全场观众唱着这个歌,我觉得特别自豪。那时候我感觉到,作为一个作曲家,虽然很辛苦,但是这种回报我觉得是一生最幸福的时候。”结果这首《亚洲雄风》成为这一届亚运会期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成为不是会歌的会歌。
《亚洲雄风》诞生在北京亚运会前夕,虽然意外落选亚运会主题曲,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将这首歌当成主题曲争相传唱。它那激昂高亢的旋律以及振奋人心的歌词,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雄心壮志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在广大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洲雄风》完全超越了体育歌曲范畴,甚至可以被称作流行歌曲。这首歌曲显示了炎黄子孙的强大自信和同亚洲各国的深厚友情。《亚洲雄风》在中国以及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洲雄风》如此出乎寻常地深入人心,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歌词朗朗上口。歌词中多次采用拟人、比喻和回环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气势磅礴,豪气冲天。对此,作曲家徐沛东颇多感慨。他后来回忆说:“这首歌曲的结构比较单一,语言非常简练,比较容易记,容易上口。我通过作曲的一些技法,使它的和声、复调、音色尽可能地丰富一些。歌曲本身,我个人认为还是主要走的一个大众的路线,一种比较时代化的感觉。我用这种方法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感受、感觉。改革开放走过了10年多之后,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挫折,或者是一些大家正思考的东西。这时候需要凝聚全民族的一种力量,来激励我们民族向上的斗志,所以这首歌曲更多的是群众性的一种呼唤、呐喊,一种民族精神昂扬向上。”
在徐沛东看来,《亚洲雄风》这首歌之所以广受欢迎、迅速走红,久唱不衰,一个原因是歌曲本身的吸引力,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所蕴含的团结奋进的精神,鼓舞人心、振奋人心,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的人们需要“一个声音,来凝聚国人的一种力量”,而歌曲所独有的听觉层面上的感染力恰恰满足了当时的这种需要。它和改革开放那个时期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徐沛东对于创作的这种思考,使得他每每能够准确捕捉到社会的主旋律,创作出契合时代需要的作品。徐沛东笑称,当年和张藜合作写《亚洲雄风》的时候,只得了500元稿费和一瓶二两半装的泸州老窖。
而刘欢和韦唯的激情演唱,也为这首歌增色不少,使得这首歌成为北京亚运会之后流传最广的歌曲,刘欢和韦唯的歌唱生涯也达到了一个巅峰。他们当年高亢激昂的歌声,唱出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博大胸怀。时至今日,哼唱起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还能让人恍惚回到近30年前,全场同声齐唱《亚洲雄风》的场景,这已成为最美好的亚运记忆之一。
对于《亚洲雄风》能取得如此好的传唱效果,著名作曲家刘青则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亚洲雄风》这首歌是当时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它为什么成为当时最优秀的一首歌,它有几个特点:第一,它非常的精炼、简洁;第二,它非常的豪迈、有震撼力;第三,它又非常的好唱、好记。所以在众多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歌曲当中脱颖而出,很快就流传开来,几乎成了不是会歌的会歌。听到它、唱起它,都很给人力量,很让人振奋,很让人向上。”
值得提及的是,即便到现在,不少人一听《亚洲雄风》这首歌就会联想到北京亚运会,但实际上,这首歌并非北京亚运会的会歌,而只是当年亚运会的一首宣传歌曲。当时亚运歌曲的组织工作是由北京亚组委新闻部负责的。到了1989年春季,亚运歌曲已经经过两轮创作、录制和筛选,选取了包括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施光南谱写的大合唱《燃烧吧!火炬》等歌曲。可是,在组委会组织的审听会上,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这批歌曲虽然很好,但是仍缺少一首像《手拉手》那样能流传开来的歌曲。组委会决定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创作一批歌曲,于是《亚洲雄风》《黑头发飘起来》等一些优秀歌曲应运而生。1989年12月,组委会将《燃烧吧!火炬》确定为亚运会的会歌。施光南谱写的《燃烧吧!火炬》虽然曲调雄壮有力,歌词也富有美感,仪式感十足,但正是由于这首歌并不符合当时的流行文化,因此并未被太多人所记住,反而是《亚洲雄风》却至今广为传唱,很多人都能哼唱:“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
责任编辑 /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