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语
摘要:央视春晚是我国除夕夜必不可少的综艺文化盛宴,观看春晚已经成了全国百姓乃至全球华人多年的传统,然而随着媒介环境的飞速发展和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央视春晚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将央视春晚这一媒介事件置于媒介仪式论的视角下进行探讨,分析其仪式化传播特征,更遵从了央视春晚的本质属性,能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更切实际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媒介事件;媒介仪式;央视春晚;传播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KG1.5mm]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1-0038-03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自开播已有35年,这35年的历史也折射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變迁。每年央视春晚播出之后都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在各大报纸、网络平台成为热门话题,诸如主流意识形态渗透、植入广告过多等,在诸多观点中,一些不考虑“春晚”本质特征的观点往往就显得不够客观。若想准确深入地探讨“春晚”,就必须从本质上分析它的特征。本文从媒介仪式论的视角下解读“春晚”的传播特征,并对今后春晚“仪式”的建构与传播做出了设想。
一、媒介仪式论概述
(一)媒介事件的界定
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指出“媒介事件”即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表现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以及大人物们所经历的过渡仪式——我们分别称之为“竞赛”“征服”和“加冕”[1]。这一观点探讨的是通过电视这一媒介直播的重大事件,在电视直播的过程中,我们不把其他形式媒介对该事件的传播排除在外。比如,央视直播的猴年春晚通过微信平台集五福的互动活动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在媒介事件直播的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移动设备终端等新媒介作为传播渠道等,并不影响电视直播的“媒介事件”的本质。
(二)媒介仪式的界定
从语义学来说,仪式是一系列正式的、具有可重复模式、表达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的活动[2]。在观看仪式当中,观众的愿景和实际存在的世界通过仪式而融为一体,变成同一个世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精神共同体。
媒介仪式,就是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或者象征性符号的过程[3]。总之,媒介事件是主体,是媒介仪式形成的前提。媒介事件的呈现过程中具有许多“仪式化”的特征,经过电视媒体策划、播出与受众的观看,就成为了神圣庄重的媒介仪式,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当然,各种媒介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仪式化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媒介事件,在不同的策划、播出和收看阶段也具有许多独特的“仪式个性”[4]。为此,笔者选取央视春晚作为典型案例,具体探讨媒介事件的仪式化传播特征。
二、央视春晚的仪式化传播特征
我国的央视春晚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典型的电视直播事件,是一场宏大的全民辞旧迎新的文化盛宴,既具有媒介事件直播性、垄断性的特点,还具有媒介仪式神圣性、庆典性以及文化融合性的特点。从央视春晚的策划筹备、组织、播出到观众收看这一完整的过程当中,可以明确地了解其是怎样进行仪式化传播来引起观众广泛关注、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央视春晚的仪式化传播特征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一)央视春晚“国家在场”的显现
随着我国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日益深入,央视春晚这一媒介仪式中“国家在场”的元素越来越多,这种象征元素并不简单显露于仪式表面,而是以象征的方式将符号意义隐藏于无形之中,被受众所认可和接受。不同于传统的盛大仪式,它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提高全民凝聚力而产生的一种经由电视媒介传播的新仪式。
央视春晚代表着国家形象,具有集聚全民辞旧迎新的特殊性,其节目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和象征意义,紧扣当年的国家大事,展示一年以来国家的主基调,经过层层的严格把关——“六审六彩”,最终在除夕夜将一台恢弘大气的春晚呈现给全国观众乃至全球华人,以期引起举家团圆的情感共鸣和高涨的爱国热情。奥运冠军、航天员、全国劳模、抗震救灾英雄官兵等历来都是央视春晚的重要邀请嘉宾。例如,2016年央视春晚的小品《将军与士兵》描述了一名军长为了参加9月3日大阅兵,克服膝盖积液的疼痛刻苦训练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军人的情怀和斗志,突出了我国的富国强军梦。2017年春晚小品《天山情》通过故事化叙事表达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各族群众在党的关怀下,更加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主题。由此可见,央视春晚这一媒介事件在其传播过程中始终凸显“国家在场”元素,这一元素融入到节目内容当中,表达出更深层的文化意义,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强化主流意识,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以及民族自豪感,为中华儿女找到了情感共鸣,更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传承。
(二)央视春晚的文化表演与角色扮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央视春晚是一场有内在逻辑的文化表演,它运用多种文化形式包括歌舞、曲艺、小品、杂技、相声等表现一定的主题和文化传承。这些节目都是为了在春晚舞台表演而特意编排的,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将各种社会时事、人生百态都融入在其中,这些来源于真实生活的节目拉近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尤其是语言类节目,往往能够使观众感同身受。这样的一场晚会表演不是简单浅显的娱乐,它让广大电视观众能够更好地审视自我、关注社会、感受中华文明。
2016年春晚设置了四个分会场,分别为福建泉州、陕西西安、广东广州、内蒙古呼伦贝尔,东西南北四个分会场分别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如客家文化、草原风情等,提高了春晚的亲切感,更彰显了祖国的地大物博与文化繁荣,促进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2018年春晚又将广东珠海、山东曲阜、泰安、海南三亚、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设为分会场,晚会以“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展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各种民俗符号蒙太奇般的呈现,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娓娓道来,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
除了文化表演外,春晚的“表演主体”即参与春晚主持和表演的各类人群也是值得关注的对象,他们在仪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央视春晚中的表演者和观众突破了社会身份的限制,置于同一个仪式背景之下,他们都是龙的传人,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甚至是主持人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主持的语境、语言、词语都具有特殊性,他们在零点带领着观众共同倒计时,与全球华人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他们的角色被赋予了“公共性质”肩负着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
(三)与新媒体结合的互动传播形式
[JP2]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央视春晚也积极地拓展新的互动形式,将传统形式的媒介仪式與新媒体平台进行结合,以期引导更多的受众参与进来。2016年起,央视猴年春晚与支付宝平台联合打造了集五福卡的活动,即收集敬业福、富强福、和谐福、友善福、爱国福五福卡,活动开始后,全民开始了集五福、送五福的狂欢。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除夕夜当晚,全国人民“咻一咻”的总次数达到了上千亿次。此次集五福卡活动寓教于乐,成功地把经由电视媒介的传播仪式变成了一场全民网络狂欢仪式,提高了大众的参与度,是一次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活动,使得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央视春晚与支付宝平台的合作受到了大众的欢迎,激起了受众参与互动的兴趣,并对春晚直播时的互动环节充满了期待。[JP]
(四)央视春晚的社会化控制
媒介仪式中所指的“社会化控制”并不是指具有国家强制性权利,而是指观众观看春晚有时只是因为从众心理。因为,观看、参与春晚完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但是我们的社会总是需要有一定的规范秩序,媒介仪式的出现促使个人意志遵从了社会的规范秩序,使得参加仪式也就不可避免的具有“强制性”。也就是说,即使你不参与、不观看春晚,你的周围也会充斥着关于春晚的话题,你会置于全民探讨春晚的气氛之中,作为一个社会人,你更不能远离春晚传播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媒介仪式对于整个社会的控制。春晚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春晚成功的将全体观众“仪式化”,媒介仪式的控制力量展露无遗。
三、央视春晚“仪式”的建构
(一)合理凸显家国情怀
春晚不仅仅是一场综艺晚会,更像是一场潜移默化的具有国家色彩的伟大史诗。从媒介仪式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媒介仪式确实应有“国家在场”,但是“国家在场”要适度隐藏于媒介仪式之后。现在,春晚节目中“国家在场”的元素有时过于显露,难免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降低认同感。因此,家国情怀合理的显现度以及是否能够产生共鸣是春晚未来发展必须改善的问题。
(二)坚持“内容为王”,加强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提升文化原动力,推动文艺创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春晚作为全国人民大联欢的文化表演,若要更加亲民、与时俱进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加强对节目形式的创新,重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加强“仪式”观念的塑造,深入挖掘节目主题内涵,才有利于民族文化发扬传承与认同。比如歌舞、戏曲节目,多年来以串烧形式频繁出现,缺乏对曲艺文化的深度挖掘,节目流于表面,表达模式化、同质化的问题较为明显。央视春晚应积极地去吸纳全国各地的民间歌舞、戏曲艺术,将其精髓与传统文化融合,为观众提供更丰富更有深度的文化作品,加强文化的传承。2018年春晚歌星周杰伦、魔术师蔡威泽与一名小女孩一起表演的节目《告白气球》,画面魔幻浪漫,气球、微笑、彩虹的出现充满了温暖和美好,这样走心的内容、创新形式值得深入推广。
(三) 注重与新媒体结合,提高大众参与度
传统媒体寻求与新媒体的结合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吸引受众的方式。央视春晚与支付宝平台合作的集五福卡、“咻一咻”红包活动将一场电视媒体的传统传播仪式变成了一场网络狂欢,这无疑提高了春晚的收视率和话题性。但仔细想来,是否有很多观众在“咻一咻”的同时忽略了甚至是完全没有观看春晚的一些节目,结果是参加了互动,却漏掉了主体。所以,如何拿捏好与新媒体平台结合的程度与方式是当下媒介仪式组织方亟需思考的问题。此外,春晚还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拓展多种选拔形式,征集更多源自大众的优秀文化作品,以符合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提高全民参与的热情。
[JP2]总而言之,央视春晚不同于一般的综艺联欢晚会,它已经成为我国春节的一项传统,是展示泱泱大国风采、凝聚中华儿女的宏大的媒介仪式。若要继续保持、扩大央视春晚的传播影响力,就要遵从其本质特点,把握好家国情怀的显现度,确保其文化表演的主题需符合观众需求、贴近百姓生活,坚持内容为王,注重与新媒体平台结合,提高大众参与度。只有这样,央视春晚才能在未来继续保持全球华人的高关注度,力争成为中华儿女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JP]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戴杨,(美)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邵培仁.媒介理论前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C].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66-173.
[4]邵静.媒介仪式:媒介事件的界定与仪式化表述——以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范本[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4):6-9.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