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苏轼《水调歌头》的矛盾思想和主题美

2019-03-08 02:15郭诗琦
戏剧之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苏轼

郭诗琦

【摘 要】在中国诗词传承中,后人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总有一番赞誉,清朝词评家胡仔曾对其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如此高的评价说明了苏轼《水调歌头》在中国诗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就好比一杯馥郁芬芳的香茗,品之甘之如饴,回味无穷。本文对苏轼《水调歌头》的矛盾思想和主题美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苏轼;水调歌头;矛盾思想;主题美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245-01

一、《水调歌头》的矛盾思想

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于公元1076年,当时的苏轼壮志难酬,政治生涯坎坷,他的思想、言论和当时的权贵相悖,屡次遭贬,多年来辗转于京师、杭州、密州等地,再加上其与亲人久不能聚,心中的愁绪难以抹去,故在中秋之夜大醉之后作此篇,以抒己怀。词的上阕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心中的苦闷无处言诉。但是该句直指苍穹、气势恢宏,表达出词人虽内心苦闷却不作任何小儿女情态,体现了其旷达、开阔的胸襟。“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出酒后词人超脱世俗,渴望天上人间的生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苏轼以仙人自比,渴望自己能在酒后乘风归去,但是因天上的宫殿太高心生寒意。词人表面上是写虚幻的事物,实则是对当今生活的不满,反映出词人对现实生活愤懑不平却又有所留恋的矛盾心理,词人仕途不顺,却又不愿做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处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困扰中,自然而然承接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词人在月光中手执酒杯,思绪在人间和仙界徘徊,恍惚中竟不知身在何处,语言流畅自然,情真意切。

词的下阕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描写月光的词句,将月光拟人化,写其在楼阁之间流转游移,始终跟着难眠的词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旷达的词人责备起空中的明月,本不该有恨,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时变圆。但是很快,豪迈洒脱的词人又释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的圆缺和世间人事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词人理智的态度中夹杂着一丝忧愁。转而词人又恢复了洒脱的本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平安,虽不能聚,却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词句简单明了,在表达自己内心愿望的同时,引起离人的共鸣,成为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词的上阕写词人酒后天上人间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下阕写其对亲人的思念,抒发自己洒脱、旷达的情怀,面对人生中的诸多不顺,不失睿智之风。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入世思想,又有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前者使其为壮志难酬感到伤感,后者使其超脱现实,因此,苏轼的《水调歌头》豪迈中透露着伤感,愁闷中透露着豁达,这是其矛盾思想的主要表现。

二、《水调歌头》的主题美

(一)意境美

苏轼的《水调歌头》豪放恢宏,上阕将人们引入到美丽开阔、月朗风清的意境,使人们的思绪在天上人间的优美意境中遨游,实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这种大胆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引人遐想。词人关心朝政,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情怀,最后把美好的祝福送给赏月的人们,纵使相隔百年遥,也成为其对中华儿女永久不衰的祝愿。以明月寄托思念,指出明月这一大自然的馈赠能使分离的人们心意相通,词的意境美就是如此,读者能获得审美感受,实现审美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二)人情美

日月星辰,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运行规律,人最珍贵的地方就在于有情。生性豪放的苏轼在举杯邀明月的过程中,思绪飞扬,想到了多年未见的弟弟子由,自古以来手足之情、血浓于水的深情都是值得珍惜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苏轼在词中指责月亮为何要在人们离别之时变圆,表达出其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主题的人情美,用以提醒后人要珍视亲情,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三)人格美

人格就是人在成长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精神品质,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其面对伤感的人生仍能保持开阔的胸襟,这种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世人。他的一生起伏跌宕,仕途不顺,多次遭到贬谪,但他仍然借景抒情表明自己超然释然的情怀,不管是身居庙堂还是身处江湖,他都能把事情做好,其由消极遁世到乐观豁达的心理转变过程凸显出其人格美,是世人学习的典范。

(四)和谐美

苏轼在整篇词中都以明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人要汲取天地之精华,涵养自身的浩然之气,做到心怀坦荡。苏轼面对人生的坎坷,虽有过伤感和矛盾的思索,但是最终能够突破自我,完善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苏轼《水调歌头》主题的和谐美用以倡导和谐社会的共建,指出万事万物并非十全十美,要学会接受和欣赏这种残缺,战胜自己的不良情绪,方能实现和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和谐。

三、总结

千百年来,苏轼的《水调歌头》颇受美誉,其矛盾思想和主题美都指出其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词人面对人世间的诸多不顺,仍能保持豁达的情怀,是对人情世故的阐述,也是对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值得人们探索和深思。

参考文献:

[1]陈志鹏.概念隐喻视角解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J].龙岩学院学报,2014(04).

[2]蔡義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赏析[J].语文建设,2011(04).

[3]谢文新.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深层意蕴的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

[4]何红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本细读[J].文学教育(上),2010(05).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