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子理论”看《西游记》翻译中的文化空白与缺失

2019-03-08 02:15高娜
戏剧之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翻译西游记

高娜

【摘 要】本文选择《西游记》中孙悟空与铁扇公主的一段对话作为语料,分析交际双方的“面子行为”以及“面子威胁行为”,同时对比分析余国藩、詹纳尔、杨宪益和戴乃逸的三版英文译本的相对应的部分,分析其中造成面子威胁程度不同的原因,最终发现《西游记》翻译中的文化空白与缺失。

【关键词】面子理论;《西游记》;文化空白与缺失;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236-02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时至今日仍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纵观以往研究,角度颇多,其中有英文译本对比研究、影视作品改编、主旨分析、艺术鉴赏、文化解读等,而英译本对比研究及其中涵盖的文化问题得到不少关注。本文以第59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前半部分为分析对象,试图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同时结合余国藩、詹纳尔、杨宪益和戴乃逸的三版英文译本,运用“面子理论”及语篇分析法对三种译文的“面子行为”对比分析,并结合文化角度解读它们在文化空白和缺失上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与理论阐释

本文用语篇分析法看中文文本中面子行为及三个英译本的面子行为,并对其做出对比分析。语篇研究法源于Eelen(2001)和Watts(2003)等对经典礼貌原理的批判,其观点得到当前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并逐渐向礼貌研究的“后现代”转向。(转引自夏登山,蓝纯 2017)。所以本文在分析过程中会考察多话轮文本,结合文本分析说者和听者的面子行为,尽量避免主观性臆测,同时以中文版本为主,对比三本英译本的“面子行为”。

自1944年胡先缙将面子传到西方后,戈夫曼(Erving Goffman)结合中国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在1967年提出了面子概念(face-work),Brown和Levinson则在他基础上于1978年和1987年分别提出和修正面子(Face Theory)。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所以这两种面子均需考虑。

二、中文及译本“面子行为”的分析

第59回虽为“一调芭蕉扇”,孙悟空实则与铁扇公主会了两次。本文将要分析此回中孙悟空与铁扇的第一次对话,考察“面子威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同时结合余、詹、杨和戴的三版英译本中的“面子威胁”,体会中翻英时文化的空白与缺失。

罗刹出门便直呼悟空姓名,虽说罗刹是悟空的嫂嫂,但是高呼“孙悟空何在”威胁了悟空的消极面子。而悟空奉揖且称其为嫂嫂,威胁的是自己的积极面子。“老孙”与“老夫”相近,即便自己年龄再大,可在嫂嫂面前不谦称反用“老”字也威胁了罗刹的积极面子。罗刹直接否定悟空,明显威胁了悟空的积极面子。悟空接着说到“尊府”、“牛大哥令正”,都表现了他尊重罗刹的积极面子。但罗刹称悟空“泼猴”,又指责他,威胁了他的积极面子,而他接着明知故问“令郎是谁”,实则威胁了罗刹的积极面子;罗刹指责道“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威胁了悟空的积极面子;悟空接着说到罗刹不察理,不谢自己反观怪自己,威胁罗刹的积极面子;罗刹生气,称他为巧嘴泼猴,威胁其积极面子;而悟空则建议罗刹先借扇子给自己,威胁其消极面子,同时对罗刹的许诺威胁了自己的消极面子。

对应三个译本分析如下:余、詹、杨和戴三本英文译本在面子威胁的程度上稍有差异,究其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一是称呼语的翻译;二是动词翻译;三是整体句式的选择。此处,笔者比较关注称呼语和动词的翻译,列表如下。

称呼语:

动词:

我们发现,称呼语、神魔名称以及动词的翻译不仅会造成“面子威胁”的威胁程度不同,也会凸显翻译过程中文化空白与缺失。称呼语如“令正”“令郎”三版均达意但缺乏文化内涵;神魔如“观音菩萨”,余译“Bodhisattva Guanyin”,詹译“Bodhisattva”,杨和戴译“Kuan-yin”, 余译更好,音译同时加上解释,既让读者知道意思,又传播中国文化。但是“奉揖”三个版本都译为“greetings”却不太合适,因为“奉”字是谦称,greetings一词并不能体现出来这一内涵。

三、结语

《西游记》作为中国经典文学,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里面的神魔鬼怪与外国灵异生物大相径庭,极具“中国特色”,这使得语篇中的尊卑称谓、神魔人物名称以及一些动词在英文中难找到对应译文,这极易造成文化缺失与不足。三本译文多少会带来文化的空白,尤其是称呼语、神魔名称及尊卑称谓的翻译,因此对“面子威胁”的程度造成影响。由于英语中没有直接表示谦语的词,所以有必要在音译过程中加以注释,以达到达意之时让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些许了解和认识,尽量减少一些文化缺失与空白。

参考文献:

[1]Eelen, G. A Critique of Politeness Theories [M]. Manchester: St. JeromePublishing,2001.

[2]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外国语》 1998,(2):12-18.

[3]Watts, R. J. Politenes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2003.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俞東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翻译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