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如
【摘 要】吴宇森导演和其代表的暴力美学以其特有的风格在华语电影史上独树一帜,从20世纪80年代吴宇森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以来,学术界对其暴力美学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但是近年来对其新作《太平轮》《追捕》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并且未能揭示出暴力美学内涵的发展和转变过程。本文在对其拍摄的经典影片加以重温的基础上,试图对其暴力美学的延续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暴力美学;情怀;延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116-01
一、视听与暴力美感的呈现
吴宇森暴力美学的文化根基是中国传统的伦理美学,同时继承了武侠片对动作美感的追求,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在暴力形式美的呈现中寄予其对没有暴力、人人和睦相处的乌托邦社会的渴望。①吴宇森从最初喜剧片的十年开始就注重对中国美学意蕴的运用,经过几十年的辗转,再次回归华语影坛的吴宇森似乎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影片中体现了深深的中国传统伦理情怀。
(一)吴氏电影意象呈现。在吴宇森电影营造的场面中,英雄人物不仅仅是机智、果敢、冷静的,更是浪漫的,观众总能在他的电影中看到象征和平的白鸽。在《赤壁》之前,导演塑造的英雄是拥有黑社会身份的善良人,白鸽的适时出现衬托出他们也都是有着美好社会愿望和情怀的“正义”人。在香港时期,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完美风格,并与白鸽紧紧联系在一起。白鸽象征和平及温和,中和了暴力的刚烈,不仅表明了他内心柔软的人文情怀,也是基于中国自古以来刚柔并济的文化根基。
吴宇森对于枪的执着一直延续在他所有的影片中。在香港时期,吴宇森的影片是以反对看似正义的秩序,表达心中理想的面貌呈现出来的。在古龙的小说中,用剑者死于剑,而在吴宇森“制造”的江湖中,枪里子弹发射出来是对暴力背后温暖情感的映射,也是对正义的摇鼓呐喊。在《追捕》中,作为嫌疑犯的杜丘说自己没有杀过人,更不会用枪杀人,矢村说那你就用枪打他们的腿,这里一方面说明了杜丘不是杀人犯的事实;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美好的人性。枪作为暴力的元凶,在吴宇森的电影里被美化成止恶扬善的道具。吴宇森在近年来的影片中弱化了暴力的呈现,尤其在《太平轮》中对暴力呈现更是明显减低,《太平轮·彼岸》中几乎是将影片框置于中国传统道德之下去展现人性的关怀和浪漫情怀。
二、暴力之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
(一)侠义到情谊的转化。吴宇森师从武侠大师张彻,从接触电影以来就与生俱来带有中国传统的江湖道义和侠义。他认为在电影中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抓住观众的核心元素就是人情味,所以他塑造的这些英雄人物都有一颗赤诚之心。1973年,吴宇森以导演的身份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铁汉柔情》,其后十年间,吴宇森执导了如《发钱寒》《摩登天师》等风格多样的影片。虽然在这一时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没有涉及到暴力美学,但其电影所传达的都是情义,也在主题上为后期电影确定了基调。
吴宇森的电影可以说是以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个故事,通过大的动作场面和群战场面,以及技术上的催化,在强烈视觉刺激下,吴宇森将影片中的英雄侠义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或悲壮或惨烈的超现实氛围中感受到了死亡为英雄所赋予的高度。
(二)由江湖到家国的转变。吴宇森电影以暴力美学著称,与吴宇森并称为三大暴力美学大师的有日本电影大师北野武和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各具特色的暴力美学风格。与昆汀荒诞的暴力和北野武冷峻突兀的暴力不同,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吴宇森更重视江湖情义,作品具有明显浪漫主义基调。所以江湖是吴宇森重要的叙事“场所”,在黑白之间盘旋的江湖人虽然有侠义但是也是在法律之外游走,影片中通常这些人的结局就是为侠义而死于腥风血雨的江湖之中。
近年来吴宇森执导的影片加重了对家国情怀的描述,以家国为重要的叙事“场所”,这在《太平轮》里面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影片的背景是抗战后期,国军将军雷义方以大义情怀为国捐躯,而国军通讯兵佟大庆作为下属,带着将军的最后军令誓死保护要交给将军夫人的本子,在这里情感的抒发上升到了一个高度。由江湖为主要的叙事场所到以家国为叙事根基的转变,即是吴宇森将狭隘的江湖情谊升华为家国大义的情怀,这也是对华语市场的回归和靠拢,其中以国为家的情感宣泄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
三、结语
吳宇森的电影一直延续着对和平和对浪漫的热衷,除此之外,影片很明显地降解了“暴力”的呈现,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元素。不管是在对友情、爱情的赞扬,还是对爱国情怀的歌颂,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无论其作品风格如何流向,吴宇森导演的“暴力美学”在对革新电影技艺、影响国际影坛审美倾向的转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代表的“暴力美学”在华语影坛上至今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存在。
注释:
①许辉妮.论吴宇森电影的暴力美学风格[J].电影文学,2008(03).
参考文献:
[1]李晓莲.浅谈吴宇林电影的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09(03).
[2]贾磊磊.暴力美学:吴宇森电影中的原罪与赎罪[J].艺术评论,2004(03).
[3]金质纯.浅谈翻拍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文本实践—以吴宇森导演的《追捕》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