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玺 胡昌平
【摘 要】纪录片的易读性和生态理念的全球共通性使得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生态纪录片成为跨越文化障碍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艺术形式。纪录片《第三极》在主题理念、表现视角、叙事风格、视听语言等方面都对国产生态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绿色故事;文化(零)折扣;《第三极》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091-02
纪录片所具有的文献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使其拥有其他媒介类型作品所难以超越的国际传播力,成为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障碍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当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或产品进行对外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折扣”问题。即由于文化背景和地域不同导致各国在语言、习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本国的文化产品很难被其他国家受众完全接受和认同。这就需要创作者们根据跨文化差异进行不断调试和平衡,制作出文化折扣低甚至“文化零折扣”的产品。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领域涌现出一批如《第三极》《美丽中国》《森林之歌》《北极,北极!》等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生态纪录片,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相较以往尤为明显的进步,其中《第三极》更是成为首部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的中国纪录片。此类影片的成功或许会对纪实影像“讲好中国故事”有所启示。
一、“绿色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尝试:以《第三极》为例
作为全球性生态危机引发的生态关怀在影视文化领域留下的印迹,生态纪录片是通过记录自然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生物间的联系性、系统性、整体性,传达出生态和谐的主题思想,增强人们生态环保意识,引领人们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的影视艺术样式[1],又被称为“绿色影像”。这种类型的纪实影像不是简单按照题材内容进行划分,而注重以生态学的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摄制过程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我国同类型纪录片虽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这种以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内核的多元审美尝试,已成为文化公共空间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一,呈现自然景观的精美画面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相较于印刷媒介和文字传播,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影像形式所具备的生动性和易读性,使它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系统符号的人们之间能产生更好的跨文化效果。其中生态纪录片通过营造客观的叙事空间再现生态环境,实现全球性生态文化的“意义共享”。同时制作精良、画面宏大又不乏唯美是此类型纪录片的特点,它形象地将山川、河流、草原、大海以及各种动植物等景观展现在观众眼前,观赏价值也高于其他影视艺术作品。
第二,生态理念的全球共通性为文化认同创造基础条件。伴随着生态危机和生态科学而兴起的生态纪录片,主要围绕着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共生平衡等哲学原命题展开思考,这种人类情感和价值观的共通性是生态纪录片实现有效对外传播的根基。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回归到以生态美学为核心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共生共荣,是我国生态纪录片创作观念转变的价值观背景。
第三,关注生态和谐,展现我国的现实主义责任感。生态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以生态系统整体性来考量自然和人类。立足于此的国产生态纪录片摆脱以往对待自然的单纯唯美主义倾向,以重新思考和诠释人类的生活理念为主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对当下生态环境的哲学反思。此外,这种对生态和谐思想的积极启蒙和传播反映出中国在面对世界问题时自然而然肩负起的大国担当。如由央视拍摄的纪录片《北极,北极!》,通过知识科普和纪实传播,将弱化西方对中国北极活动的恶意揣测,也对我国正面形象的树立以及加入北极区域间的国际合作组织等有所助益。
2015年年初,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制作并播出大型涉藏电视纪录片《第三极》,这部以生态美学思想为核心的优质影像作品广受好评,不仅在国内首播时即取得平均收视率高于同时段电视剧10%的佳績,而且该片的4K非中文版将被国家地理频道推送至其全球电视网络。影片在官方机构的支持下,借鉴了国内外知名纪录片制作团队的创作理念,以“国际化的语言”讲述青藏高原上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故事”,对于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如何有效地实现信息和情感的准确传递,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二、《第三极》的“绿色”美学风格
(一)创作理念:着重呈现生态和谐之美。纪录片之所以被称为高品质的影视艺术样式,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除了具有娱乐大众和提供审美的功能之外,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理念。生态影像则是人们以媒介的形式对大自然进行主观描述,将创作者的生态价值观寄托于此,以期吸引观众关注并进行思考。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社会正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人类生存理念也逐渐从“征服自然”变为“亲近自然”,与之相应的人们的美学观念也在慢慢转型。纪录片《第三极》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改变了以往涉藏纪录片对青藏高原壮丽风景的简单罗列,也没有刻意强调和歌颂人们克服困难在高海拔地区顽强生存的精神,而是注重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画卷。
一方面该片突出人对大自然的崇尚与敬畏,毕竟正是自然的慷慨馈赠养育了这方土地的芸芸众生:阿里的苹果享受着高原特有的日照和气候,口感适宜销路广,是当地人改变生活现状的希望;藏民赖以生存的青稞、鸡爪谷等主要粮食就植根于高原特有的土壤和岩石之上。所以这些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虔诚百姓围绕神山徒步行走甚至磕长头,只为祈求大自然的保护,他们祖祖辈辈与大自然之间保持的平衡关系令人惊叹。
另一方面,藏民们呵护一切生命的姿态也是《第三极》所着重刻画和呈现的。游荡的狼群袭击羊圈使得牧民损失惨重,但隔天牧民依然用羊肉拯救了一窝被困在风雪之中的小狼崽;牧民阿尼玛玛跑遍牧场终于寻得有缘的小藏獒,却是重新挑选好日子并以对待家人的隆重仪式来迎接它。高原的动物和藏民们毗邻而居,彼此之间发自内心的亲密互动令观众频频为其动容。这种对人类最本真的生活状态的记录,恰恰传递出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二)人物塑造:以生态整体性视角观照平民生活。“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所有生物和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生态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具体到纪录片《第三极》中,表现为人不再是与自然万物情感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唯一主角,而始终与自然个体包括动物和景物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影片的叙事主体。为老藏獒寻找新伙伴的牧民、寄托藏民对已逝妻子思念之情的放生羊、中断唐卡制作去拯救受伤牛犊的老人……看似松散不相关的几十个人物、动物及其发生的故事之间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巧妙地呈现出人及其所身处的自然与文化这一整体。
同时作为涉藏题材纪录片,《第三极》在对藏民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过程中,始终将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故意凸显或无限放大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而是在保证艺术真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感人的故事吸引受众。影片中青藏高原的人们依靠大自然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12岁的多吉最大的愿望就是骑着老马稀子去参加赛马比赛;鸡爪谷收割结束后,劳动者们在神秘的温泉中消除一年的疲惫;寺庙里依然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印制佛经,在人们看来这项古老的劳作方式也是一种修行。
《第三极》从细节处入手,以一种柔软宁静的方式将信仰的力量和原生态民族元素杂糅在这些普通如常的故事中,不仅在“不经意间”拉近观众与高原居民之间的距离,也使他们获得对西藏地区的感性认识,并对民族文化命运和人物精神世界进行深入思考。藏民在日常活动中展现的行为方式和人生哲理,比起猎奇视角的“穿着藏袍磕长头”画面,更能引发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客观视角又和纪实影像的本体追求相契合,避免赋予影片过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评价,凸显和深化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主题,也注定该片将跨越文化界限和障碍而成为经典之作。
(三)叙事风格:强调拟人化的情感叙事。纪录片是一种记录生命感受的艺术形式。这些难以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总能在观众心中激发出特殊情感,发自内心的触动会促使观众认真感知生命。而影片对事件和情感的准确表述则有赖于叙事等艺术手法,“叙事不是故事的一种静态的呈现和反映的过程,而是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故事文本与故事的接受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交流过程。” [3]
从纪录片的叙事活动上考察,纪录片的文本内容必然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声音,这就使纪录片叙述文本带有想象性、虚构性和修辞性。或者说片中每一个镜头的设计,以及镜头之间如何构成叙事,都是修辞。正如《舌尖上的中国》等一批获得国际认可的纪录片所坚持的“故事化”制作理念,《第三极》的主体部分由五个板块近四十个故事组成,并借助蒙太奇等技巧实现不同时空和场景的转化,增强影片的艺术表现力。
拟人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从意象上赋予自然存在以人的特征,在生态纪录片中则体现为让自然作为与人类具有共同情感的生命个体出场。[4]放生羊次仁行走在拉萨的街道上,当它看见转经的人会“突然站住,安静地观察人们的这种行为”,这只羊仿佛被赋予了人类视角,正借由镜头一帧一帧地记录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这种拟人化的情感叙事使影片极富人情味,也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中完成生态内涵的传达,令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和体味到生命的意义。
(四)视听语言:节奏把控与诗意化呈现。在某种意义上,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文化折扣”主要体现在语言符号与文化感知方面,而视听语言在艺术表达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平铺直叙的叙事可以让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人们更容易解读出影像作品的文化內涵,所以纪录片的跨文化影像表达应该通过镜头画面、同期声和配乐之间的声画关联来进行文化补偿。
《第三极》在拍摄中实现了多个中国乃至全球“第一次”:首次在地球5000米以上最大的湖泊冰潜拍摄;拍摄超过1000多个小时的4K超高清素材,是迄今4K素材量最大的有关青藏高原的纪录片……[5]面对如此珍贵又数量繁多的极致镜头,创作者在剪辑时并没有刻意渲染或夸耀,而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进行编排,营造出张弛有度的节奏。第二集“一方热土”中展示加德满都工匠用金色蜂蜡制作佛像模具的全过程时,采用快速剪辑的方式,15个镜头仅用时25秒,毫不拖泥带水。即使影片需要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客观展现,但作为与故事情节没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也未曾占据大量篇幅。而在记录藏民通过传统的打阿嘎方式修筑屋顶时,使用慢镜头刻画了一张张劳作中的愉悦笑脸,通过镜头语言的描述,拉近了观众和劳动者之间的距离。
摄制组在动静结合的前提下,使用广角度俯拍呈现高原地区的壮观风景,俯拍特写凸显峻岭谷底的秀木红花,固定镜头塑造宁静的自然画卷,推拉摇镜头描绘高原上动植物的生存状态。从含苞待放的花朵到正在辛勤采蜜的蜂群,从巍峨雄壮的皑皑雪山到随风飘摇的丛丛青稞,精致而充满意境的画面,再配以由日本知名音乐制作团队神思者(S.E.N.S)打造的诗意化主题音乐,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流动与魅力。
三、“绿色影像”的发展意义及空间
目前中国纪录片所面对的国际观众群体普遍处于跨文化敏感的较低梯度上,难以适应影片中的传统中国元素和叙事方式。对于创作者来说,更重要的并不是构建统一的影像编码体系[6],而是提高在传播过程中跨文化差异的敏感程度,打破文化疏离。
以《第三极》为代表的国产生态纪录片正视文化差异和“文化折扣”的存在,立足于人类共同的情感,强调对生态文化的重视和关照。影片通过影像叙事传递出“回到人与自然交汇的中间地带”的生态美学思想,并在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上取得了突破,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作为跨文化传播中展现中国形象,宣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范本。
如今感受生态和谐之美、亲近大自然成为人们缓解生活压力的迫切需求,因而生态纪录片市场前景广阔。事实上《第三极》的运作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参与,但除了政府资助之外,带有公益性质的生态纪录片如何调动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关注度及积极性,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健康完善的生产机制,依然值得讨论。
参考文献:
[1]李韦儒.生态纪录片与生态中国形象的传播建构[J].电影文学,2017,(05):21-23.
[2]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04):15-22+174.
[3]景秀明.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1.
[4]周军.绿色镜像:我国当代纪录片的生态书写[J].中国电视,2009,(10):45-48.
[5]中国首部4K超高清大型纪录片《第三极》将于3月25日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首播,央视网,http://news.cntv.cn/2015/03/23/ARTI1427074840786771.shtml
[6]张卓,王飞,夏凌捷.跨文化理论视阈下的纪录片影像表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