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晨珠
【摘 要】小剧场话剧是话剧思考的表现,又是话剧表现的思考;是表现的精神,也是表现的自身;更是借助能够穿透现代时空的信息,对新时代话剧实验的揣度和预测。
【关键词】小剧场;话剧;新时代;实验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047-01
小剧场话剧是话剧先锋实验的探索部分,往往是大剧场话剧学习小剧场话剧。大剧场话剧里的新鲜花样,一般在小剧场话剧里都出现过,甚至包括剧场艺术和投资营销方式,也都在小剧场中有过探索和案例。
一、小剧场话剧表演的实验因素
小剧场话剧要打破传统观念,探讨话剧的本质。小剧场话剧是由大变小,在平淡的舞台空间里将话剧的本来面目和平静的生活展示出来。小剧场提供了一个空间,在这里可以自由交谈、游戏,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小剧场的风格是质朴的精致。
实验话剧应该距离传统话剧多远,这是个世界命题。实验话剧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让观众来追话剧,而不是让话剧去追观众。实验话剧应该走出封闭的学术小圈子,迈向公共空间,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小剧场话剧关键是个“小”字,它在形式上缩短了观众与表演的物理距离,在本质上缩短了两者间的心理距离。作为前卫话剧,它将很少一部分人聚合在这个特殊环境中,去欣赏一种奇怪的、娱乐性强的综合舞台艺术。话剧主要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而前卫话剧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小剧场中允许自由的形式表达,兼灯光、音响等多种表现,是有限空间中的无限自由。
对于小剧场来说,许多日常行为本身就具备了实验的因素。物理空间的缩小自然是一个因素,但绝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它依然吸引著观众。小剧场更是话剧的一种生存状态。实验性和探索性也应具有,但在当代中国,小剧场尤其要确定话剧功能,前卫应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如果根本没人来看,那也算不得小剧场。
二、新时代小剧场话剧表演实验
在中国话剧界,80年代最活跃的是高行健等人,90年代最活跃的是孟京辉等人。他们都为小剧场话剧作出了突出贡献。小剧场话剧有许多实践者,也有一批代表人物。但就这两人来说,他们实际上很不一样。80年代的小剧场话剧主要是探索性的,特别是80年代中期。当时受现代主义的影响很大,当然也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西方,这两个主义出现的时间相近,其进入中国的时间也差别不大,几乎是前后脚。80年代初期叫现代主义思潮,这一叫法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后来思潮越来越多,包括之后进来的后现代主义。这才发现以现代主义名义进入中国的东西,其中有一部分实际是属于后现代主义范畴的。从此以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直到今天也拿它没什么办法。美国一位学者在一篇文章里说,中国最大的威胁其实是迅速蔓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文化。他对中国如此广泛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感到吃惊。对于这个问题,外国学者没有太多关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也普遍不够重视。其实它才将真正地消解一切,解构一切。
由高行健、刘会远编剧,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运动的先河,最突出的是话剧技巧和形式十分新颖。一出普通的现实主义问题剧,采用了非常主观化的时空结构方式。所以,它的话剧史意义非同寻常。后来的《现代折子戏》《车站》《野人》也各有特别的意义。话剧至少由此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有几个小剧场活动也值得一提。1989年4月,南京举办了全国第一届小剧场话剧节,上演了《天上飞的鸭子》《屋里的猫头鹰》《欲望的旅程》《火神和秋女》等15个剧目,并展开了对小剧场话剧美学特点及意义的讨论。1993年,演出了《留守女士》《热线电话》等13台戏,推动了小剧场话剧的发展,促进了关于小剧场话剧特色的讨论。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小剧场话剧,是话剧探索实验的一部分,当时普遍对话剧现状不满,所以它是“话剧危机”的产物,也是“观众危机”的产物。当时话剧的确存在生存危机:80年代,话剧界普遍存在不景气的状况,于是话剧界开始了探索运动。孟京辉把80年代的话剧称为“探索话剧”,这与前面提到的“探索”是有区别的,但主要是和他自己的区别。总之,八九十年代的话剧小剧场运动,明显受国外实验话剧运动的影响,但又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变化。
从总体上说,80年代的话剧实验潮流包括高行健为编剧的,基本上是现代主义的;而90年代的话剧实验潮流包括孟京辉导演的,基本上是后现代主义的。但是笔者还想强调一点,90年代的小剧场话剧是和商业化、世俗化结合在一起的。所以,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其核心说到底是商业和先锋结合的一种关系。在80年代它确实以先锋的姿态出现,但是,这更多是在形式、手法、舞台艺术或剧场艺术层面。那时它还包裹着现实主义。到了90年代,它虽然保留了先锋实验的激进姿态,但也有很多人说它不是真的先锋,而是伪先锋,因为它同时更靠近商业化和世俗化。而到了21世纪初,小剧场话剧在先锋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商业包装。
三、结语
新的时代和它的观众当然要求以相应的新时代话剧艺术美来满足他们的文化和审美需求。话剧艺术正是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这实际是话剧艺术在不断实验中实现自己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周宁.试论话剧话语形态中语词与动作的关系[J].文艺研究,1997(06).
[2]丁·洪泽尔,胡妙胜.话剧记号的动态性[J].话剧艺术,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