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春天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开始。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时代最强音,乡村发展、农民富裕正在激发农资行业发展的新动力。从南方桔林到北方栗乡,从西部高原到黄河入海,《中国农资》记者用脚步丈量大地,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农业、农村故事,从新时代的变化阐述着农资行业可能迎来的发展契机。在这个春天,《中国农资》通过“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与您一起见证农业农村的时代风貌。
《中国农资》记者 黄敏 荔浦报道
2月6日,大年初二,家家户户沉浸在春节的喜庆祥和的气氛之中,广西荔浦市修仁镇的果农们却以另一种方式——剪果出售砂糖桔庆祝己亥猪年的到来。
果农刘宪兵告诉记者:“目前当地砂糖桔的收购价格从1.3元/斤回升到2元/斤。能在大年初二以稍高的价格出售自己辛苦种植的砂糖桔非常的开心,这是一个好兆头!”
据了解,2018年12月下旬以来,广西遭遇了长达一个多月的阴雨天气,给砂糖桔带来巨大冲击,主体价格从原来的每斤3元跌破2元,从去年12月22日开始,各产区单价每天都下降0.2-0.3元/斤,到2019年1月主体价格最低跌到1.3-1.8元/斤。随着天气转晴,春节期间广西砂糖桔销售行情也随之回暖,销售速度加快,主产区的收购客商和出货量增长七成以上。由于温暖的天气,中晚熟区的砂糖桔甜度也升至较佳水平。春节期间消费加大,大大加快了砂糖桔采购进度,也带动了价格回升。
荔浦市是由广西桂林市代管的直辖市。据了解,目前桂林已经成为全国柑桔生产第一市,砂糖桔生产第一市,柑桔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18年全市砂糖桔面积达到118.9万亩,产量158.4万吨,分别占全市柑桔总面积、总产量的50.1%和43.8%,占全市水果总面积、总产量的31.3%和26.6%。2017年荔浦砂糖桔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时,被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砂糖桔原产地在广东怀集、广宁、四会等地。90年代荔浦开始从四会少量引进种植,尝到甜头后农户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之后荔浦县政府(当时为县,2018年设市)全面推广种植砂糖桔,在政府的带动下,种植面积迅速的扩大,砂糖桔带来的收益让大多数荔浦种植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成就了不少农户的“暴富”的神话。顺口溜“四万五万不算富,十万以上才起步,二十(万)三十(万)算小富,五十(万)以上才算富”便是由此而来。而此时,广大农户得知种植砂糖桔能够带来可观的利润后,继续跟种、扩种,随后荔浦周边县城也纷纷跟风种植砂糖桔。目前,荔浦全市及周边县城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
巨大的产能使得市场的需求量几乎接近饱和状态。砂糖桔的价格也在近两年逐渐下降,中间虽有起起伏伏的波动,但昔日的高价5-8元/斤已不再重现。荔浦一位老农告诉记者:“预计未来几年砂糖桔价格应该会保持在3元/斤左右,不会再高了。”市场的不确定性让众多的种植户们的继续扩种想法发生改变,从一味的跟风种植变为止步观望。
专家预计,春节过后,广西砂糖桔销售形势有所缓解,提醒广大农户尽快出货。特别是春节过后应抓紧时间销售,避免与后期上市的沃柑相冲突。
“广西的水果规模够大了,需要由大变强。”广西自治区水果总站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针对当地果农大多依旧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需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树冠盖膜“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等的普及推广力度。同时,除了对大宗产品进行适度调整,发展特色水果外,还要全面推行绿色生产和质量追溯,实行种植流通和加工融合发展。
《中国农资》记者 徐娜 沽源报道
农历正月初六,大多数返乡过年的人在这天打包行囊,踏上了离家的路。河北省沽源县种植大户武大林也准备在这天搭乘飞机南下,他此行的目的是前往广州江南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自家的500亩洋葱寻找合适的买家。据武大林介绍,今年北方洋葱价格走低,市场行情不太乐观,洋葱存在滞销情况。广州江南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是全中国较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各种农产品都会在这里进行交易。洋葱在广东市场不仅价格高、需求量大,而且百姓认可度还高。在北方滞销的洋葱却深受南方市场的欢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沽源县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北部,北纬41度左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地全年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地大都为沙土,土质疏松易通风透水。现在沽源县种植较多的农产品为土豆、洋葱、胡萝卜。当问及为什么沽源主要的种植作物是这些时,武大林向记者介绍到,沽源县种植的土豆、洋葱、胡萝卜等作物性喜凉冷,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的沙土上。由于沽源县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这里种植的土豆肉质沙性强含淀粉量高,洋葱和胡萝卜的品质高。加之2015年我国启动的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使得最近几年的马铃薯市场行情稳定,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较高。
武大林从事农产品种植已经有将近6年的时间,2018年他总共种植作物1000余亩,其中土豆500亩,洋葱500亩,胡萝卜60亩。值得一提的是其500亩土豆在年前全部销售一空,武大林对记者说:“我家种植的土豆品种是V7和华颂7号,这两个品种的土豆有金黄色的薯皮和金黄色的薯肉,口味特别好。”
与土豆不同的是今年北方市场的洋葱行情不好,部分洋葱存在滞销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武大林在大年初六前往广东为自家洋葱寻找销路的原因。据了解今年其种植的洋葱中红葱占400亩,亩产5吨,黄葱占100亩,亩产7.5吨。因沽源县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其科学的施肥和精细化管理,武大林的这些洋葱个头大、肉质饱满,而且耐储存,可以一直卖到第二年5月。
当前,沽源县在积极鼓励土地流转,政府帮助村民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产业化发展与合理化配置土地资源。据了解,武大林流转的1000余亩土地均为集中连片,方便种植、方便管理。尤其是对于产量较高的土豆、洋葱、胡萝卜等作物可以实现机械化收获,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2018年,党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这就意味着整个农业布局都要考虑到节水的问题,而水肥一体化作为实现农业生产控水、减肥的关键途径之一,也就为水溶性肥料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所以沽源县除了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还在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发展节水农业。武大林家的1000余亩土地均使用的是政府倡导的膜下滴灌,他说:“自从使用了滴灌设备后,每年用水和用肥量都大大减少,节水和节肥均达到了50%以上。”
截至发稿前记者了解到,武大林在广州江南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已经为自家500亩洋葱找到了合适的买家,后续合同正在洽谈之中,这也为其来年洋葱的销售打下了基础。“广州洋葱的市场行情较好,群众认可度高,预计在正月十五之前我的洋葱全部可以销售完,而且此行我也为今年将要种植的洋葱找到了意向买家。”针对洋葱在广州的市场行情武大林表示,如果北方洋葱打开了南方市场,将来我们的洋葱销路就不成问题了。”
最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低、差异化较小、销路也不好,但多数农民并没有走出田间地头去开拓市场。事实证明,被动的等待并不能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农民应该在搞好种植的同时积极主动开拓市场,为农产品寻找销路。
《中国农资》记者张依然北京报道
怀柔素有“板栗之乡”的美称,地处半山区,是全国优质板栗的发源地,独特的光照和优质的冷泉水资源极有利于板栗的生长。怀柔出产的板栗以果形玲珑、色泽美观、肉质细腻、果味甘甜、营养丰富等特点被广大消费者熟知和认可,在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春节期间,《中国农资》记者走进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切身体验,为大家探寻最具情怀的栗香真味。
据了解,怀柔区现有栗农7.8万户,种植面积达28万多亩,年产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年产值接近3亿元。但是高知名度和稳定的产量却没有给广大栗农带来稳定的收入,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经常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农户最终得到的实际经济效益不及总产值的1/3。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夏天看栗花,秋天收板栗,这几乎占据了我幼时全部的记忆,所以我能深切地体会到栗农为栗子卖不上价而发愁,早就想着长大以后一定要为家乡的父老做点什么,帮他们排除卖板栗的烦恼。”当被问及大学毕业后为何选择回农村,投身板栗事业时,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思鹏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全身心投入于板栗事业的李思鹏很快就发现了导致怀柔板栗“高质低价”的原因:首先,板栗的收购市场没有形成规模化,由于销售渠道不通畅,栗农为了追逐个人利益,初级市场过于松散,使得栗农在收购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收购价格往往以商贩定价为主,栗子很难卖上好价钱;其次,尽管有个别栗农加入了某些“板栗购销合作社”,但是这些合作社很多都处于松散状态,均存在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加之社员履约意识淡薄,往往还是会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违背原有的“口头”契约,破坏规模化的收购模式。李思鹏说:“只有规范管理合作社,与社员签订合同,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加强价格保护,明确质量规范,才能保障栗农丰产增收。”
合作社实施规范化管理后,栗农的规模化收购也初现雏形,收益方面也比原先有了保障。在合作社与栗农签订的《板栗购销合同》中共设14项条款,根据板栗购销交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明确约束了质量要求、运输交付、验收方式等内容。合同中还约定,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将按照保护价收购,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时,将以市场价格收购,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栗农利益,同时也有利于调动栗农的生产积极性。
“合作社采取统一施肥,统一除草、除虫,统一浇灌、修剪,统一采摘的种植模式,保证整个种植过程都是有机的,所有的投入品都有监控记录。为确保板栗达到有机绿色标准,合作社在板栗园中安装了电子眼,全方位监管栗子的生产全过程。合作社通过电子眼上设立的小型气象站对板栗园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水分等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GPRS无线传输到农场云服务平台,使园区管理者实时掌握园区内的气候参数,从而实现及时调控。不管是农民还是消费者只要在手机上安装相关软件,就可实现对板栗园除草、除虫、施肥、浇灌、修剪、采摘等全过程的了解与追溯。”李思鹏介绍到。
板栗丰产丰收后,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为了推进板栗事业的发展,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老栗树”品牌,对板栗进行深加工研发,从最初的初级食品加工到如今的开袋即食怀柔栗仁、速冻栗仁、板栗馅料、板栗罐头等延展品。李思鹏说:“近年来,老栗树产品获得市场一致好评,目前合作社已经和稻香村等中高端品牌进行战略合作,并开拓了线上线下多条渠道,实现了老栗树品牌为更多消费者服务的初衷。”
在新生代、新农人李思鹏的带领下,老栗树品牌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端厂商希望和老栗树达成长期供应关系,希望与老栗树携手,共同推广怀柔板栗。随着渠道的不断拓展,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7年加入国际公平贸易组织,并为全球板栗制定公平贸易板栗标准。李思鹏回乡创业品出了栗香真味,他表示:“老栗树会一直坚守品质,让更多消费者真正品尝到怀柔板栗的栗香真味。”
《中国农资》记者 黄敏 桂林报道
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吉山村是“十三五”建卡立档的贫困村,全村辖6个自然村,527户18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313人。这个贫困发生率高,前几年还一度处于绝境的贫困村,却在2017年整村脱贫了。据了解,吉山村的脱贫与一株神奇的“草”有关。春节期间,记者来到吉山村一探究竟。
“使我们全村脱贫的草叫艾草,就是我们端午挂门口那种植物。”吉山村党支部书记尹佐明告诉记者,“艾草这种植物,有病可以治病,没病可以防病。”对于吉山村村民来说,艾草不仅可以强健身体,还对吉山村的产业发展,起到了起死回生的功效。
前几年,吉山村民一度赖以生存的柑橘、柚子产业,因大面积感染果树黄龙病受到毁灭性打击,使这个平原山村跌入贫困村行列,也让尹佐明陷入迷茫。“当时没有什么可种的,村里年轻人都去外出打工,只剩下孩子老人在家里。”失去主要经济来源的村民四处寻找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一次偶然的机会,迷茫的尹佐明在朋友——中国艾灸协会会员覃志明的推荐下,开始种植艾草。他东拼西凑找了200株野艾草苗,找了两块地进行试种。没想到非常顺利,艾草长势良好。“吉山村年平均19度的气温和沙质土壤非常适合艾草的生长。”第二年,尹佐明找了10多亩地,准备大干一番,却碰了一鼻子灰。这次打击并没有浇灭尹佐明种艾草的热情,“当时我已经去河南等地考察过,坚信在注重健康养生的今天,艾草是一个前景光明的产业。”在不断地尝试之后,尹佐明终于掌握了种植艾草的“门路”并自主生产艾条,看到了效益。
作为吉山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尹佐明决定把这个致富门路在村里推广。2016年,尹佐明同村里几位党员一起,带头成立艾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和贫困户一起种植。考虑到村里贫困户的现实情况,尹佐明对村民种植艾草的合作方式和条件相当宽松和灵活。合作社流转了207亩土地,村民既可以选择土地入股,也可以代种或自行种植。合作社负担租地费用和平整土地费用的同时还负责回收艾草,让种植户轻装上阵。由于合作社种植的艾草质量好、供货足,艾草的价格水涨船高。
“艾草种植技术简单、管理粗放,非常适合刚更换农作物的农户。”尹佐明说,艾草基本不用喷药施肥,投入产出比高。“每亩艾草每年可收获1800斤左右,按每斤3元的价格算,可以收入5000多元。”看到合作社发了“艾草财”,其他村民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12户发展到现在的55户,其中贫困户27户,艾草种植面积从40亩发展到200多亩。
看到吉山村村民自我脱贫动力很足,政府扶贫部门一边指导吉山村规范合作社运营,一边帮助合作社创办艾草加工厂提高附加值,并邀请客商前来生产基地考察,大力宣传和推介艾草产品。在当地扶贫部门的帮助下,吉山村艾草事业越来越兴旺。2017年,合作社共销售艾条、艾枕等系列产品2万多件,收入上百万元。
打好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扶持,更需要贫困户自身的努力。“今年村里会推广订单种植,帮助没有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销售艾草,减少市场风险。”尹佐明说,下一步合作社还会扩大生产,通过电商平台提高产品的销量和价值,让“脱贫草”成为“致富草”。
尹佐明告诉记者,他还将结合嘉会镇打造“瑶药小镇”的目标,围绕艾草产业,充分挖掘当地民间养生文化,研发一批与艾草相关的瑶药药膳,研发提炼一批艾草精油等特色产品,把艾草打造成为一个带领村民致富的特色产业,把吉山老村塑造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瑶艾特色村落。“我作为一个村干部,必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们富,我们才能算富。”
尹佐明感叹道:“没想到以往用来熏蚊子的野草,现在成为村里最赚钱的农作物。”
目前,吉山村的艾草事业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