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冬梅 邓淑惠 张继东
出版产业担负着文化积累、传承、传播的重要使命[1]。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载体、方式、渠道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出版产业要继续承担其“使命”,必须适应受众知识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改造其生产方式、承载方式与传播方式。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既是出版产业做强做大的方向,也是出版产业生存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2-4]。近年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研发的一套全新的媒体融合整体解决方案——基于开放科学计划的开放科学标识码(open science identity,OSID),将彻底改变传统媒体与读者失联的现状,把“阅读”变为“链接”,具体做法是:在传统纸书中嵌入二维码,通过后台配置资源;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聆听作者对论文的语音介绍,可以在线向作者提问和互动;刊社通过分析读者的扫码行为和读者互动,可以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及时调整报道方向,实现市场需求的快速反馈及产品供应的快速调整,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开放科学计划中,通过编辑将出版过程中的各个角色串联起来,让出版也像互联网一样,实现交互,使内容资源的价值最大化[5-6]。该系统在科技期刊中已逐渐推广。
《钢铁钒钛》在创刊39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紧跟出版业发展的步伐,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迅速发展的今天,也不例外,勇于先行先试,因此,于2017年末,加盟了开放科学计划,借助OSID开展了交互出版探索。尽管受到经费、人才等多方面制约,进展不尽如人意,但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笔者对实施过程中的体会进行了梳理,供同行参考。
《钢铁钒钛》创刊于1980年,由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是国内唯一系统报道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成果的学术性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波兰《哥白尼索引》和中国知网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冶金及钒钛行业拥有一定知名度,为推动攀钢和钒钛行业的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由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攀钢,因此,《钢铁钒钛》将承载更多的责任,对刊物发展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钢铁钒钛》现在除了纸刊发行外,还开发了独立域名的中英文网站,建立了2个微信公众号(服务号“钢铁钒钛”和订阅号“钒钛之窗”),开展了双语出版、网络首发、DOI注册等,并努力将期刊打造为服务钒钛、冶金行业的特色信息集散地和学术交流全媒体平台。
《钢铁钒钛》自2018年开始使用OSID,在码内提供增值服务。截至2018年11月30日,《钢铁钒钛》为正式录用的论文建码185个,读者总浏览次数达到8326次。图1为部分样例。
(1)音频介绍,换个方式说论文
由作者提供音频论文介绍,这种方式可以使研究意义和创新点1分钟秒懂。无可否认,声音比起文字,更具有亲和力,使表达方式更加立体、多元。
(2)学术问答静候知音
图1 《钢铁钒钛》交互出版样例
OSID设置了问答入口,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某个知识点有疑问,或想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时,可以在这里对作者提问,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及实现知识的拓展,而作者可以对读者的问题进行选择性回答。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知道,一定份量的学术问题不是谁都可以想到、提得出来的,那绝对是认真阅读和消化了文章内容后才能萌生出来的念头和灵感,如果再遇到精妙的回答,那可谓是绝配,不仅作者和提问者可以共鸣,就连围观的读者也会受益。
(3)学术圈建设
学术圈呈现的是作者的学术动态、发表论文的信息及读者的阅读、提问情况,作者可以建立与读者的在线交流,扩展人脉,实现学术研究的延展。这部分的功能经过不断改版,已经由单一论文的学术圈演化为某刊、某领域的学术圈,在保持圈子活跃度的同时,探讨和交流也更有针对性,议题更集中。
(4)增强出版
OSID设置了开放科学数据与内容板块,可以加载视频、音频、图片、PPT等多种格式文件,将以前因篇幅有限无法交流的内容完整呈现,相当于增强出版。如:在《钢铁钒钛》2018年第3期的文章《U75V60 kg/m钢轨接触疲劳裂纹伤损分析》中,作者加载了一个9分钟的视频《攀钢钢轨》,对攀钢钢轨的生产工艺流程、产量、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彩的呈现,并增加了一些钢轨生产线的图片,除了文中的内容,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钢轨的生产过程,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使不是从事钢轨生产的人员,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
在《钢铁钒钛》2018年第4期的文章《硫酸铝对钒钛系脱硝催化剂磨损率的影响》中,作者合理利用增强出版模块,嵌入催化剂产品的宣传课件、高清图片、试验动态图等,既深化了读者对论文内容的了解,也对厂家及产品进行了很好的宣传。
(5)其他
针对期刊自身特点及资源状况,尝试增加了个性化服务内容,如:懂我答答、投稿工具箱、专题资料库、会议报名等。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开放科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是以“编辑为中心”,串起整个出版链条,因此,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工作开展初期,编辑对新系统的学习掌握、应用及创新需要占用一定时间,还要在处理传统出版繁杂事务的同时对作者进行宣传、解释,督促资料上传。
针对OSID及其增强出版功能,多数作者反应良好,爽快合作,但仍有少数作者有抵触情绪,认为增加工作量,不愿意配合,经过耐心解释后才同意合作。部分作者上传语音不及时,录音效果不佳,有的照读摘要,达不到要求的效果。提问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互动还远远不够。增强出版部分,真正领悟用途的作者还不多,上传的内容有限,编辑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宣传,协助发掘资源。因此,交互出版短期内见效不明显,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和沉淀。
出版业“内容为王”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编辑始终都是出版机构的核心人才,科技期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交互出版是近2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因此,有许多新的知识需要学习,需要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整体学习能力。作为出版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编辑起着“组织者”和“把关人”的作用,对待新技术的态度,势必影响到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当然,合理配置人员、创造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业绩考核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科技期刊与图书出版略有不同,图书作者只有少数几人,而期刊每期都有几十篇文章,且每期的人员都不一样,作者的年龄、经历、层次也有差异,对新生事物接纳的程度不一,给OSID建码和后台资源配置带来一些麻烦。而建码和语音上传等工作,离不开作者的积极配合。由于这项工作刚开展,许多作者还不适应,编辑需要对每个作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遇到不太配合的作者,还需要编辑反复对其耐心地劝说和督促。另外,给作者留足准备时间,尽量把建码环节提前,这也是一种可选的策略。
3.3.1 问答环节增强互动
为了增强问答环节的互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强化组稿工作,发挥名人、名篇的典型带动作用,收集整理问题,定期组织专家答疑。
(2)针对热点问题,发动读者提问和作者解答。
(3)通过有奖问答等形式,培养读者习惯。
(4)主动关心行业新秀,助其成长,提高声望,为期刊代言。
3.3.2 读者圈的建设及维护
科技期刊作为专业信息提供者,具有依靠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专业权威性、坚实的用户基础、丰富的专家储备,以及对行业发展方向的敏锐触觉,在今天的新媒体、微传播时代,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于读者圈,把不同单位、不同地域的同一专业人群汇聚到一起,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学科信息共享,对个体而言,既增加显示度,又增强了归属感。编辑要有意识地引导行业生态圈形成并健康发展,集成学科专家,造就舆论领袖,增加公众认知度,赢得更多读者,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学术气氛,提高粉丝黏性。利用期刊平台,集成相关学科论坛、博客、微信群,制造美丽邂逅。
对比部分图书出版案例推出的强大服务功能,目前科技期刊OSID平台提供的服务还比较单一,但以下方面是值得关注和着手储备的,比如:
3.4.1 直播课程的切入
科技期刊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学科属性,特定领域内的学术会议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内容,而能够到外地参加会议、培训的毕竟是少数人,因此,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学术交流模式,借助社交工具等宣传让众人周知,扩大受益人群,是一件可取的事情。
3.4.2 新型广告业态的形成
OSID的本意即是把“阅读”变为“链接”,因此,码中的增强出版模块及多格式文件的包容性和丰富程度,足以颠覆传统的平面广告、单位宣传和产品介绍,方式、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可以设想,把期刊作为一个入口,通过增强出版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可以开启一种全新的纸媒广告形式,让用户置身“现场”,全方位了解产品及其性能。
交互出版是《钢铁钒钛》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又一新的举措,虽然还很稚嫩,但相信通过不断的宣传和坚持,通过作者的积极配合,不断丰富后台资源配置,就能进一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实现内容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出版融合创新离不开编辑们的努力,唯有让编辑们真正转变传统观念,用互联网+创新思维武装自己,增强学习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出版融合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