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潭桥小学 徐佩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们教师也要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汉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毋庸置疑,汉字文化普及的“春天”已经来临!
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识字教学存在着一味追求学生识字数量的机械积累,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关注和探究,识字教学存在着“难教、难学、难懂、难记”的问题。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把识字完全当作工具性知识进行传授,这样的汉字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符号,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又及价值观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贯穿于低、中、高三个年段,也是三个年段重要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渗透汉字文化的识字教学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应该是各有侧重的。
案例一:低年段,用汉字“图”调动识字兴趣
“雨”字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下雨的动态图片,同时播放雨声。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下雨了。
生2:雨哗啦啦地下个不停。
师:你们说得真好,瞧,这就是“雨”字古时候的样子。
生1:图上画得就像是雨从屋檐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师:是呀,雨就这样从天空中一点一点地落下来。
师:同学们,后来为了让这个字更加的规范,便于人们书写,“雨”字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你们瞧,这是“雨”字的字源演变图“”,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雨”字变得越来越像字了。
师:对呀,书写越来越规范了。
生2:“雨”字里面的四个点就是雨滴。
师:多么形象呀,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吧。
案例二:中年段,关注汉字的构形规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含有“冫”的汉字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个偏旁你们认识吗?(出示“冫”)
生:这是两点水。
师:其实它也是一个汉字,这个字读“bīnɡ”,听着它的读音你想到了什么?
生:和“冰”的读音一样。
师:那你们猜猜,“冫”有什么含义呢?
生1:表示冰。
生2:表示很冷。
师:是呀,水结成了冰,说明天气很寒冷了。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冫”的汉字?
生1:冰。
师:能结冰了,说明温度很低了。
生2:冷。
师:这个字就很“冷”呀。
生3:冻。
师:冬天冻得直打哆嗦。
生4:凉。
师:冰凉冰凉的。
生5:冽。
师:凛冽的寒风刮在身上,我们不禁把衣服又裹紧了。
……
案例三:高年段,关注不同语境中的汉字意蕴,深化理解感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中的“直”字的对比教学。
师:读“大漠孤烟直”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茫茫的黄沙,草木都枯黄了。
师:荒无人烟,而此时诗人王维却看到了……
生:一缕白烟升起。
师: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起啊!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直”字,王维在前往边塞的途中看见茫茫的黄沙,寸草不生,荒无人烟,毫无生机,而就在此刻……
生:只见天际有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起。
师:这个“直”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王维走在沙漠里周围一切都是安静的,但这缕炊烟却是动的。
生2:原来一切都没有生机,但是这缕炊烟却让人感受到生机。
师:同学们,一个“直”字,就将这缕孤烟的动态描写得恰到好处,让我们感受到了王维笔下边塞风光的与众不同和动人之处。
教师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师:同学们,这句诗出自大诗人李白的笔下,其中也含有“直”字,读读看。
生1:李白夸张地描写了庐山的瀑布。
生2:瀑布就像从天空中飞流了下来。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句诗中的“直”,庐山的瀑布如从云端落下的银河一般,从天而降,一个“直”字写出了什么?
生1:瀑布的水流湍急。
生2:瀑布从很高、很险峻的地方落下。
生3:瀑布非常壮观。
师:你们说得真好,一个“直”字,把瀑布从高处落下势不可挡的壮观场面写得立体起来了,仿佛就在人们眼前,太震撼了!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仙李白豪迈奔放的写作风格,以及他的浪漫主义情怀。我们一起读……
师:同学们,一个“直”字,在不同的诗句中,能营造出不同的情境,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啊!
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各不相同,渗透汉字文化的识字教学课堂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应该也各有侧重。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又形象思维为主,喜欢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又将汉字还原成一幅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年段的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汉字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结构规律,去解读部首背后的文化内涵,迁移教学。对于高年段的学生则要进行汉字文化的渗透和引导,体会同一汉字在不同情境、语境中的意蕴,让学生读出汉字背后的故事,从而体会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1.低年段:从字源入手,了解汉字构成
字源是汉字由甲骨文、金文、小篆到现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关注汉字的字源,让学生看图进行形象趣味识字,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感受汉字的奇妙之处,增强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案例一中,教师在教学“雨”字时,首先,出示了雨的动态图,再配上下雨时的声音,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感知雨的存在,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画面;其次,指导学生观察“雨”字的甲骨文,了解“雨”字的起源,知晓古人会根据事物的形态进行造字;第三,出示“雨”的字源图,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雨”的物象和含义,同时也能直观地发现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规范。在无形中将汉字文化渗透进识字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记得更牢。
2.中年段:从偏旁部首入手,进行汉字分类迁移
偏旁部首是汉字构成的重要部件,是汉字产生之初最原始的文字,蕴含着很多文化信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先易后难的特点,先教学基本的偏旁部首,再迁移教学同偏旁部首的汉字,是建构中年段高效识字课堂的有效途径。
中年段的识字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在案例二中,教师将含有“冫”偏旁部首的汉字进行归类集中教学,指导学生先了解“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而使学生对含有“冫”偏旁部首的这一类汉字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学生掌握后这样的学习方法后可又自主学习更多的汉字,培养自己自主识字的能力,扩大识字量。
3.高年段:从字义入手,体会汉字的文化意蕴
汉字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在不同的情境、语境中,营造出不同的意蕴,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这便是汉字的美感。高年段的学生对于汉字已经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对汉字的结构、形态认识也有一定的认知积累,这个时候的识字教学应该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探究识字的能力,发现、感受汉字背后的内涵和文化。
在案例三中,一个“直”字在不同的诗句中创设了不同的情境,给学生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像这样的字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教学时,教师不再是教学生认或者写,而是引导学生感受“直”字背后的文化意蕴,让学生在识字课堂中吸收汉字文化的精华,深化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当然又上这几种方法在不同年段、不同汉字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可又相互借鉴与融合的,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学习优秀的汉字文化,研究汉字文化的“过去”,并着眼于“现在”与“将来”,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实现汉字文化的现代价值,拥抱汉字文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