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留置尿管的风险管理

2019-03-06 14:50张玉莲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老年患者

张玉莲

【摘要】目的:阐述老年患者留置尿管的风险管理方法,观察管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患者作为样本,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予以管理,观察组实施规范化的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尿管留置情况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置管时疼痛(2.51±0.25)分、留管时间(51.42±5.85)d、护理风险发生率2.33%、置管时护理质量评分(90.85±6.58)分、置管后(90.58±4.87)分、拔管时(92.33±5.14)分。对照组置管时疼痛(4.50±0.16)分、留管时间(28.96±4.99)d、护理风险发生率13.95%、置管时护理质量评分(80.25±2.74)分、置管后(79.68±5.19)分、拔管时(72.95±4.56)分。结论:实施规范化的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老年患者留置尿管期间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延长尿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患者;留置尿管;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2-229-01

前言:老年人病情复杂、危重、生理机能减退,心理落差增大,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留置尿管的过程中易出现漏尿、感染、脱管、拨管困难或延迟拨管等,如未给予干预,易延误病情康复,对患者的预后造成负面影响。由研究指出,加强对老年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本文于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作为样本,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方法,并观察了管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性别:男/女=25/18,年龄(75.52±10.59)岁。对照组性别:男/女=24/19,年龄(75.84±10.81)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予以管理,观察组实施规范化的护理风险管理,包括成立小组、小组培训、制定方案、方案实施、效果检验五大流程。规范化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如下:(1)成立小组:护理人员需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民主选出责任护士。小组成员之中,护士长的职责在于带领成员制定规范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案,并以管理方案为基础,加强对老年留置尿管患者各类风险的预防。责任护士负责监督护理方案的落实,以及时发现风险,及时予以干预。护士负责具体落实风险预防方案,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2)小组培训:小组成员应共同参与培训,培训内容以“老年留置尿管患者的特点”、“常见护理风险”、“护理风险诱发因素”等为主。此外,培训同样需涉及有关“法律”以及“道德”方面的内容,以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其责任意识。(3)制定方案:护士长需带领小组成员以“循证护理”理念为基础,通过查找证据的方式,共同制定风险管理方案,提高方案的系统性、规范性以及完善性。本院所制定的规范化护理管理方案中,护理任务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置管时的护理、置管后的护理、拔管时的护理四方面内容。(4)方案实施:护理人员应首先与患者沟通,判断患者有无心理状态方面的异常。针对伴有异常者,应予以心理疏导,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置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应首先采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继而轻柔插管,避免造成尿道损伤。插管完成后,应予以妥善固定,预防导管脱落。针对伴有尿道狭窄者,护理人员应于插管的过程中合理选择导管直径,发现溢尿后,应立即停止插管并予以处理。置管后,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尿液的引流情况、性状以及颜色,观察插管部位周围有无红肿及溢尿。长期留置尿管者,应每月更换一次尿管,每3d更换一次尿袋。为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应每日帮助患者清洁外阴,女性应采用40倍络合碘稀释冲洗会阴。发现导管阻塞后,应立即予以處理,预防尿液潴留或逆流。如患者病情允许,应鼓励其多饮水,稀释尿液,并考虑及早拔除尿管。拔管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使患者可自行排尿。(5)效果检验:上述护理方案实施1个月后,小组成员应及时对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发现漏洞后,应及时弥补,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尿管留置情况,包括插管时疼痛评分、留管时间、护理风险发生率3项指标。(2)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包括置管时、置管后、拔管时3项指标,每项评分各0~100分,得分与护理质量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及(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采用χ2及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尿管留置情况对比

观察组置管时疼痛(2.51±0.25)分、留管时间(51.42±5.85)d、护理风险发生率2.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置管时护理质量评分(90.85±6.58)分、置管后(90.58±4.87)分、拔管时(92.33±5.14)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老年患者多伴有营养不良,且合并基础疾病多,对留置尿管的耐受度较低。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虽较重视尿管留置的安全性,但因管理缺乏规范性,脱管、感染等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往往较高,护理安全性有待提升[1]。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后,本组患者置管时疼痛(4.50±0.16)分、留管时间(28.96±4.99)d、护理风险发生率13.9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置管时疼痛有待进一步下降,留管时间有待延长,护理风险发生率高。通过对患者护理质量评分的观察发现,本组患者置管时护理质量评分(80.25±2.74)分、置管后(79.68±5.19)分、拔管时(72.95±4.56)分。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护理方法下,护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规范化护理管理,指在分析患者护理需求的基础上,以循证护理理念为基础所制定的护理管理[2]。与常规护理管理方法相比,护理内容的规范化程度更高,科学性以及系统性更强,应用价值更加显著。将该护理模式应用到老年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对各类风险发生率的降低,具有重要价值。规范化护理管理期间,成立小组并组织小组培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使其能够于插管的过程中轻柔操作,使疼痛得以减轻[3]。本文研究发现,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后,本组患者置管时疼痛(2.51±0.25)分,与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相比,患者疼痛更轻,舒适度更高,优势显著(p<0.05)。以循证护理理念为基础制定护理方案,能够确保护理内容科学有效,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护理风險。从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预防等角度出发,实施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安全性,使置管时间得以延长。上述护理方案实施后,通过效果检验的方式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优化,持续性的提高风险预防水平[4]。本文研究发现,实施上述护理措施后,本组患者留管时间(51.42±5.85)d、护理风险发生率2.33%。与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相比,尿管留置时间更长,护理安全性更强,优势显著。通过对患者护理质量评分的观察发现,本组患者置管时护理质量评分(90.85±6.58)分、置管后(90.58±4.87)分、拔管时(92.33±5.14)分。与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相比,评分更高。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院所实施的规范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实施规范化的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老年患者留置尿管期间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延长尿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未来,临床应在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的基础上,从置管时、置管后、拔管时三大阶段入手,制定规范化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案,对风险进行预防,为患者病情的康复及医院信誉与形象的改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韦月玉,许振培,劳世晖.老年糖尿病肾病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7):2596-2598+2720.

[2]曹俊云,董慧,张焰.高龄男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留置尿管漏尿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8,35(02):190-191.

[3]郁秀梅,郭芳平.老年患者长期留置尿管尿道口溢尿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5):2000-2001.

[4]周志坚.老年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03):73+77.

猜你喜欢
护理风险管理老年患者
腹腔镜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
产妇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