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丁
在我的眼中,不同的城市,代表的是我在《大学生》杂志校园记者生涯中认识的一个个有趣的灵魂。
有些是我的采访对象,但更多的,是我在校园记者团队中认识的“同事”,他们和我一样,对文学抱有极大的热忱,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我在写作上有了更大的进步。
在这些有趣的灵魂中,有一位让我十分难忘。第一次认识她,是我在《大学生》看到她的文章,写她和父亲之间如同兄弟般的父女相处方式。字里行间表述的父女亲情,让我十分羡慕。我朝编辑老师要了她的微信,从此多了一个相知相遇的朋友。
她和我一样喜欢苏童,喜欢毕飞宇,喜欢葛亮笔下市井的烟火气,喜欢汪曾祺先生于平静处骤起波澜的情节和笔力。平时的写稿,她会依凭自己的兴趣去创作。我一直不敢在新的领域尝试,总是和她强调“不要写自己想寫的东西,要写自己会写的东西”,但她从来都不听,兴之所至就会有创作和表达的欲望。同样是人物采访类的文章,与我的文字相比,她的文章往往别出心裁,更会从自身经历上找寻答案,从而得出不同的体悟。她还会与采访对象结下深厚的情谊。曾经有一位她电话采访过的女生,在去北京处理事务的间歇,专门去找她“面基”,两人开开心心地吃了一顿老北京铜炉火锅。我后来才知道,她的这位采访对象是我的高中同学。
对读书和写作这两件事,我一直是有“事功”偏向的,这与家中长辈从小对我的教育有关,因为要“经世致用”。大学里我读书虽多,但除去专业书、参考书、工具书、论文集,日常聊以自娱的“闲书”所剩无几。当校园记者也是如此,写作时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文案、策划和约稿上,很少奢求表达自我的可能。但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她经常会给我惊喜。我的语言风格偏写实,也因此在情节描述上显得有些无趣。同样是这些情节,在她天马行空的脑瓜里转一圈,就会有一个意料之外的结局。故事细节上的补强也是她擅长的领域之一,许多我没有考虑到的细节问题,她都会及时提出纠正,让我的写作逻辑更为顺畅。
就这样,我开始和她分享那些潜藏在心中多年的创作大纲。青春文学、公路文学、科幻小说,每一部的腹稿早已有扎实的资料储备和谋篇布局,只是我一直没找到一个写出来的理由。现在的我,很想把这些付诸笔端。没有任何功利,只是想写而已,这本身就是写作最纯粹的目的。
顾城诗云:“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原来,世界上真有像青草一样恬静柔韧的女孩子。我开始重新规律健身,开始尽量早睡早起,开始重拾唯有无用之用的文学书籍,甚至有勇气去尝试心仪已久的帆船驾驶。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