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登云(高安市农业农村局)
高安市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要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高安市作为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粮食高产栽培技术,确保粮食产量。但从实践看,近年来粮食产量始终在低位水平徘徊,水稻亩产难以继续稳定增产,而且粮食品质不优,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够显著,粮食种植规模还有逐渐回落的趋式。
高安市现有土地确权耕地面积126.4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0多万亩。几年来,高安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的推广应用,相关部门及科技人员致力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使农技推广应用工作取得较好实效。
以综合栽培技术为主体,水稻生产得到迅猛发展。高安市是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县份,水稻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水稻抛秧栽培已在全市全面普及,机械收割也得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高安市水稻生产栽培的劳动强度,节省出大量剩余劳力支持了高安市工业的快速发展。
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体,水稻产量得到明显增加。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健全完善了土壤化验室,增添了大量土化设备,免费为农民测土配方,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积50余万亩。据测算,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均每亩地水稻可节省化肥10斤,增加产量40斤,亩节本增效70元。
三是以科技推广体系为主体,生产技术得到明显提升。全市已经构建了以县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为龙头,以乡级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和科研示范服务队为骨干,以种植、植保、水利、农机等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广了一大批优质绿色水稻生产集成技术,提高了水稻生产科技水平。
几年来,尽管高安市粮食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典型示范不到位、农业科技贡献率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粮食生产看,存在科技贡献率低、技术应用水平差的问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因操作不当、不懂或不会运用科技而导致农业效益低下。在对农户调查中发现,有接近70%的农户在生产经营中仅依靠老经验、老传统进行耕作;有20%的农户能借助或简单应用农业科技进行经营;只有10%的农户才基本掌握农业科技,这部分农户大多都是种粮大户,在科技方面受益较大。由于大部分农户不懂得运用科技进行经营,因而造成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较低。在水稻生产方面,据调查,全市约有10%农户育苗操作失误,在这个环节造成降产达30公斤/亩;有20%的农户施肥方法不正确、不科学,在这个环节造成产量下降达60公斤/亩;不能合理利用水源进行科学灌水的农户约占20%,造成总产量降低10%,合35公斤/亩。具体表现在:育苗及苗床管理不规范。部分地块存在播量过大,育不出壮苗;苗床管理不及时,造成死苗烂秧病害发生;施肥管理不科学。氮肥施用过晚,一次投肥过多,即浪费肥料,又对作物生长不利。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农户少,农民盲目投入过大;水稻选种比较杂。很难保证质量;病虫害防治存在侥幸心里。重“治”不重“防”,没有抓住最佳防治时期;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产风险依然存在。
从县乡科技推广看,存在面上大、作用小的问题。经了解,高安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渠道主要有县乡政府行政性推广、有关单位服务性推广、村级组织针对性推广和民间以销售农资为目的的赢利性推广四种渠道。几年来,高安市采取每年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举办农技电视专题讲座等办法,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帮助。但在具体培训推广中,却暴露出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一是科技培训效果不佳,个别乡镇领导重视不够,个别村委会农民服务意识不强,参加培训的农户较少,影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二是农技知识更新慢,推广方式比较单一,农技咨询服务和田间地头指导不够;三是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好,有的农村“一校两室”以及远程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从农民自身看,存在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应用水平差的问题。一是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农民本身不愿或不主动学习或尝试新技术,过多地依赖传统经验和方法,得过且过,满足现状,对新技术虽然渴望但却不敢实践,小农意识十分顽固;二是农民科技人员少,大多数不懂得经营,不会管理,特别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给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带来极大困难;三是农村强劳力严重不足,轻型栽培技术推广十分薄弱。
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在加强农业科技示范上狠下功夫。要加大对农业技术队伍建设的管理力度,在发挥科研示范服务队伍和基层科技部门主导作用上狠下功夫:一要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高安市原种扬等科研单位的试验示范作用;二要增加科技服务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科研示范服务单位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购置好必备的设施(设备),改变农技推广工作“一张嘴,两条腿”的局面;三要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人员在编在岗情况进行全面清理,要对农技推广服务专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实行竞争上岗,确保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在本部门中不低于80%,引导和鼓励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以充实和加强基层农技队伍,解决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问题;四要继续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农技人员要身体力行,把各项农技推广技术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真正能起到农业技术载体和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体农民开展科学种田,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五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要真正做到专职专用,并给予相应职权,对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要保证定的经费,同时要大力引进人才,鼓励他们流向基层、流向农业生产第一线,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科技推广实体。
要加大培训力度。首先是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上狠下功夫。农民既是推广农业科技的主体,又是农业科技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把他们的科技素质提高起来,农业才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因此,要在巩固几年来科技培训的基础上,把科技培训的重点向科技入户方面转变,变集中培训为入户培训,变课堂说教为现场答疑,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传授技术方法,逐步形成专家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科技群体模式。同时要重点培养核心户、典型户和示范户,通过重点户的示范带动,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做得到。继续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的载体作用,依靠园区的示范效应,为农民带来最直观的科技成果鉴定,逐步形成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地、村有示范户的科技示范链。其次是要加大对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在加快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上狠下功夫。力争每年都分批进行培训或轮训,每期培训至少要一周,培训时间应选择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期,使教学与实践相贯通,课堂与田间相结合。
要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在依靠农民、带动农民上狠下功夫。要特别注重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技术上给予帮助,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高安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发挥领军作用,真正形成教育农民改变农民、扶持农民帮助农民、依靠农民带动农民、壮大农民富裕农民的新模式。 同时,还要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成立种粮大户专业协会,加强农业科技技术交流,促进科技集成与集中转化运用。
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上狠下功夫。要结合高安市农业和农村实际,认真制定推广农业科技的长远规划和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推广、培训、示范、试验和应用的投入力度。要注重落实对科技人员队伍的制度管理和奖励政策,加快县、乡、村三级科技体系和网络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巩固和扩大科技示范基地,自上而下形成学科技、用科技、转化科技的良好氛围。要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大力加强农民的科技教育,继续办好农广校、农函大、农机校、绿色证书、畜牧、水产、林业、水利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