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古村水景观及其安全性分析★

2019-03-06 07:12刘华斌古新仁
山西建筑 2019年6期
关键词:龙湖乌江古村

刘华斌 古新仁

(1.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快速持续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的阶段,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与人居环境状况的恶化也日益严重,尤其是城乡“水”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许多传统乡土聚落却能维系百年来的水利用、水运行的生态安全模式,展示出在人居环境、雨洪蓄排、水资源利用、生产灌溉等方面高超的生态安全智慧。以江西抚州流坑古村为案例,深入梳理、研究与揭示隐藏在乡土聚落中的水生态系统安全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及对现代水环境建设的启示,破解乡村水生态系统安全困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生态哲学

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智慧。无论是孟子的生态观:“不违农时……谷与鱼鳖不可胜食”,还是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天人合一”的观点[1],还是佛学中的“三世间”思想即人、社会、自然三者要和谐发展的思想,都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生态观和最高智慧。

水生态思想就是人类在与水相处、对水运用过程中蕴含的人类的创造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能力[2]。水作为一种纯净透明、包容灵动、既婉转又坚韧的自然物质,以其特有的形态及所蕴涵的个性特征,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极富魅力的一部分。人们将对水本性的热爱、认知,并赋予人格品质的评价,如“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告诫人们珍惜光阴的重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君王居安思危[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表达了朴素的自然生态思想。

2 独特多样的水景观设施系统

2.1 自然融合人工的给排水系统

流坑古村,地处江西抚州市乐安县的乌江之畔。乌江犹如一条飘带环绕在村庄的东北西三面,青山环抱四周。于是,青山俨然成为其天然的“城墙”,乌江水系成为其天然的“护城河”。

将乌江水在村东面入口处引入,呈现“一江春水向西流”的形态,既与风水中“水向西流必富”的说法相契合,又为村落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源头活水”。人工挖渠出的“龙湖”,是由紧密连接、环环相扣的7口水塘串联而组成,在整个水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而在建筑与庭院内部通过房屋天井收集的雨水和形成生活污水,经排水沟渠再汇入龙湖,经自然净化后又回到乌江。构成了乡土聚落安全、完整、自然与人工完美融合的理水系统。

2.2 实用契合唯美的水建筑设施

街巷。村落内部,形成“七横一竖”八条梳子形状街巷,奠定整个村子的基本格局。每一条古街的巷口都连着乌江边的码头。这种奇特的结构称为“活水排形”,让整座村庄的陆上交通都能直接、快捷、便利地与对外交通水上交通相连接,又使得村庄处在清流相通、清风相拂的良好环境中。

民居。建筑多为二进一天井、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供采光通风之用,又可汇集雨水,形成“四水归堂”集水方式。天井下的集水池或水槽的水可供日常生活使用,而连接水池的排水沟里放养乌龟,通过乌龟的活动疏通污泥从而保障排水的顺畅,是生物净化的生态安全措施的典型利用。

水井。是流坑村民饮用水的来源之一。人们为了能够就近用水,水井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1)。流坑的古井依然完好,这老井的水不知养育了多少代的董家子女。古人还会在水井中放一只乌龟,是希望玄武大神保佑,井中的水能四季长存,永不干涸,另一个重要的用途是为了试毒,确保水质和全村人的安全。

水坝。流坑古村的龙湖引乌江水穿越村庄,依据的是东高西低的村落地势。地势高差有利于自流排污。因此,“龙湖”通过滚水坝分割成层层跌落的七口池塘,有利于干旱季节蓄水、洪涝季节泄洪,同时对生活用水还起到了层层净化的重要作用。

水廊(桥)。龙湖之上,每两口池塘之间,都有一座桥连接村内一条古街,每条古街的巷口都和码头贯通。在龙湖的西头,有座风雨廊桥(见图1)。这风雨桥既是通道,又是小小的集市,早上生意还挺红火。那桥有百来米长,石基、砖面、木柱、瓦顶,笔直而宽敞,扼守着进村的必由之路。

码头。村落周边的群山间有丰富的竹木和其他山货;迂回的江流又有舟楫之便。村落拥有只有大城市才能建设如此多的码头。当时,董氏家族在乌江上游的崇山峻岭间砍伐竹木后,将其抛入乌江,任由江水冲到流坑将其绑扎成排。从吉水进入赣江,从而销售到南昌或是更为遥远的地方。

2.3 乡土耦合气候的涵养水源植被

为了繁衍生息,流坑村先人们在水源地和河流旁广种樟树,绵延的蓊郁的香樟林,遮天蔽日的香樟树多达数万株,它们守护在这里,保护着流坑的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温度湿度等小气候条件。并形成不砍树木的禁忌。十里香樟,延绵乌江岸,枝繁叶茂,碧翠葱荣。近百棵古树掩映村庄,融合在远山近水、轻烟薄雾之中,形成了一幅瑰丽壮观的水墨画卷。

3 循环自主的水安全过程

3.1 层次分明的流转路径

流坑在循环水系基础上,因地制宜形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多层次的集排水系统:1)村落整体与周边山水林泉、农田原野的大山水格局关系;2)村内中心水系统——龙湖七水塘和广场道路排蓄水系统;3)庭院与建筑内部微小循环的集排水系统(见图2)。

龙湖在整个水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由于乌江水引入龙湖,作为全村生存生活主要水资源,满足村民日常用水、农田灌溉、防灾避险等需求。

3.2 统筹协调的蓄排净过程

凭借村落自然地势形成安全的蓄水系统。从村落最东形成水口,引入乌江水至龙湖,将江水进行集中储蓄。在干旱季节,龙湖水体发挥其蓄水功能;而在洪涝季节,则起到泄洪和排水的作用,也为农业生产灌溉之需提供了必要的便利。

广场和道路也作为安全的集排水设施。流坑人采用当地盛产的青石板和鹅卵石拼贴,青石板之间留有缝隙,便于更有效排水和渗透。在广场道路周边做成明沟或覆盖石板暗沟,最终汇入池塘。

净水系统也极具特色。乌江的“源头活水”加上龙湖放养鱼虾、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从而能净化水质,又能丰富村落的景观。水位降低可将肥沃的塘泥挑往田间肥田。流坑先民们在庭院排水沟里放养乌龟,通过乌龟的活动疏通污泥从而保障排水的顺畅,是生物净化的生态安全的典型利用。

4 水景观安全性规划与启示

流坑古村的这些经验对当前乡村建设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借鉴流坑古村集排水分类、分级的生态安全经验,在乡村建设中应实施雨水、污水分流制,雨污各独立成为系统,才可确保水景观与质量安全的可持续性。

借鉴“龙湖”塘群层层跌落的安全智慧,在设计水系统管网时应因地制宜,顺应村落高差地势和街道走向布置。为了净化水质和增加水资源,可借鉴流坑族人的生态安全理念。在村落主要水源地预留必要的保护地带,建设水源涵养林,严格保护重要水源地、河流上游地段的生态安全。

针对乡村振兴面临的水质污染、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借鉴流坑村落“蓄水、排水、净水”的生态安全思想,沟通原来被淤塞的河道水系,联通村内外河湖塘涧水体,形成可循环可自净的流动水体。同时,运用可透水的建筑材料,建设海绵乡村,建设乡村雨水花园,种植乡土树种,涵养水源,最终改善乡村水环境。

5 总结与讨论

流坑古村的水景观系统是现代乡村探索发展的一个缩影[5]。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乡村已完全不同于曾经自给自足的小农业社会的状况。因此,从传统村落千百年的发展智慧中不断解读和寻求那些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仍然可以被运用、借鉴、转化的传统水生态安全的理念、做法与成果,是乡土聚落之于现代乡村发展、破解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龙湖乌江古村
《古村小巷》
又见乌江
龙湖的细水长流:产品主义者的29年
古村新景
邂逅异龙湖 恋上山光水影
古村之晨
龙湖·首开湖西星辰美学馆
古村——大芦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