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映象》從高原村寨走向世界,而在村寨里即兴而乐,生生不息的舞蹈是那么纯粹而令人感动,百姓们并不需要专业的培训,在这片大地上,每个人都率性而活,艺术家把这些舞蹈称为艺术,百姓把这些艺术叫做生活。
僳僳族阿尺木刮
初次听到阿尺木刮,觉得有趣,追着老乡反复问由来,原来歌舞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阿尺木刮是迪庆州维西县同乐、新乐一代傈僳族传统的自娱性歌舞。关于这个有趣的舞蹈,老乡还讲述了段淳朴的由来:历史上僳僳族交通闭塞,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状态,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人们自然通过这种舞蹈方式来反映生活。感受阿尺木刮的魅力自然是到维西县必不可少的行程,它以集体性歌舞为主,边唱边舞用模拟羊叫声为基调,乐曲悠扬婉转,唱时多以颤音出现,热烈奔放,让人不禁赞叹这傈僳族人民和动物产生的难得的和谐境界。
傣族孔雀舞
关于孔雀舞可谓家喻户晓。在舞台上,从《雀之灵》到《雀之恋》,云南这只“孔雀”从没有消失过。杨丽萍给观众展现的不仅是高贵孔雀的孤寂,也是人类生命中最可贵的精神眷恋。然而在民间,孔雀舞也是傣族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它流传于云南德宏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的傣族聚居区,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傣族心中,孔雀是象征幸福吉祥的“圣鸟”。每到“泼水节”、“关门节”等民俗节日,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铓锣,敲起象脚鼓,跳起舞姿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不断,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让人不禁沉醉在孔雀舞的动人舞姿中,仿佛尽是灵动美丽的孔雀在和歌翩跹起舞。
彝族烟盒舞
观看彝族烟盒舞,实在是一场感官盛宴。这个被称为“跳弦”“垄偬”的原生态舞蹈,流传于红河州的彝族聚居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令人炫目,不仅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还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的多种流派。舞蹈形式多样,有双人、三人和群舞。烟盒舞传承历史久远,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和仿生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你看,一唱一跳之间,她们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让观者无不想随着敲击烟盒的节奏声舞动起来。跳烟盒舞的老乡自豪地说: “不管我们走得多远,烟盒舞都会是连接我们和家乡的一条线。”
双柏三笙
哀牢山深处的彝族“三笙”即“老虎笙”、 “豹子笙”、“大锣笙”,因充满神秘色彩而吸引了众多的日光。入秘境哀牢,探访双柏的三笙,实在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从每年的正月初八开始,双柏县的舞族人都要过盛大的虎节,进行接虎、跳虎、送虎的仪式。扮虎的人摹仿虎的习性,表演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和人类繁衍等一系列舞蹈;而火把节唱古歌,栽火把树,跳大锣笙舞,具有彝旅祖先崇拜和原始戏剧因素; “小豹子笙”保留在阿车人中,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男孩要跳蒙而赤身裸体画身的豹子舞,它反映了原始的生殖繁衍崇拜。每一种舞蹈都展示了古老神奇义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每一种舞蹈都让观者心驰神往叹为观止。
佤族木鼓舞
在佤族的传说中,木鼓是通天的神器,而木鼓舞则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象征,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意走进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户村寨中,都可以欣赏到这种人与神交流的神秘舞蹈。围圈、挽手、对称等舞蹈动作中不仅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更在震天响的木鼓中,满天飞的秀发中嗅到原始勇敢的味道,粗犷奔放、炽热狂野的原始之风扑面而来。
元江棕扇舞
棕扇舞是元江哈尼民族文化瑰宝之一。你永远也不知道,棕扇舞有多少变化,能演绎出多少动物的种类。当扇舞时分,你会发现,有“老熊洗脸”、“猴子作揖”、“猴子抱瓜”等憨态可掬的动作,有古朴、厚重、风趣等惟妙惟肖的姿态,你会瞠目,震惊于哈尼人的生活智慧,然后融入其中,感受棕扇舞的原生态魅力。当然,棕扇舞远不只模仿动物姿态那么简单,歌舞中还围绕了哈尼族2000多年来迁徙、定居、繁衍、发展这一历史主线,看歌舞的同时哈尼族农耕、宗教、饮食、婚恋、服饰等文化便全部跃然脑海中。在一场歌舞中就能领悟到一个地区民族的渊源史诗,这种感觉实在太棒了。
藏族锅庄舞
在高原蓝得纯粹的天和白得纯粹的云下,只有如此热闹奔放的舞蹈才能直抒胸臆。藏语称锅庄舞为“果卓”,意为“圆圈舞”,它广泛地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是藏民喜爱的自娱性舞蹈。老歌手们说:“天上有多少星星,锅庄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树,锅庄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多少毛,锅庄就有多少舞。”和着他的话,和藏族男女老幼聚在一起通宵跳锅庄舞,那是淳朴的藏民对于生活发自内心的欢心和虔诚的祈福。
白腊圆圈舞
在哪里,入们能把跳舞当成生命?在哪里,人生下来就有舞蹈的基因?在怒江州兰坪县拉井镇桃树村委会的一个名为白腊的村子里,有半数村民加入了自发组织的艺术团。他们喜爱跳这个被称为“搓蹉”的圆固舞。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愉们时而将队形变成半圆圈,时而单圆圈、双圆圈。速度慢时,舞步柔和轻盈;速度快时,舞步粗犷豪放。何不参与其中,让快乐升腾在村寨的上空吧。
南涧跳菜
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段誉在无量山“琅嬛福地”的溶洞中习得步伐曼妙、速度极快的“凌波微步”,而现实中,南涧无量山一带流传了1200余年、素有“东方芭蕾”之称的彝族跳菜,亦有着与“凌波微步”相似的精妙之处,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的大铜和唢呐声中,大师傅们从厨房相继而出,单手托着托盘高低舞蹈,而托盘里摆满了八大碗可口菜肴,徐徐入席,动作流畅连贯。“跳菜”的花样还真不少,一会儿将托盘用头顶着,一会又放在肩上,还不时地扮怪相和表演幽默滑稽的动作,使人不得不佩服跳菜师的高招。跳到每一桌时,还得按照规矩布阵落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一碗菜都是一粒“棋子”,先放哪碗菜后放哪碗菜,都是有讲究的。如今,跳菜分为“宴席跳菜”和“舞台跳菜”,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表演,但无论是哪一种,舞者的手上功夫都十分了得,让人忍不住惊叹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