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沟通模式在术后患者ICU交接中的应用

2019-03-05 21:15郭佩佩罗梅梅邹德庆
关键词:交接班沟通模式手术室

郭佩佩, 方 茜, 罗梅梅, 邹德庆

(贵州省人民医院 1. 急诊科; 2. 护理部, 贵州 贵阳, 550002)

交接班是护理工作交接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交接班是使患者获得高质量延续性护理、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首要举措[1-2]。研究[3]显示,患者交接过程中出现沟通失败的风险较高,每一次交接过程都可能会给患者的安全带来不可预知的危害,同时也可能导致医院不良事件的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美国联合委员会调查发现[4],约80%的医疗事故是由于患者交接过程中的沟通失败所造成的。国内一项关于某三级医院手术室2005~2012年574例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显示[5],造成手术室不良事件的3大重要原因分别为制度执行不力(26.8%)、专业知识的缺乏(22.1%)以及沟通问题(14.3%)。李跃荣等[6]的研究显示:手术室护士与ICU护士或病房护士进行交接的过程中,因沟通不到位造成的不良事件占总不良事件的24.04%,导致患者交接过程中信息交接不准确、不完整、不到位,患者交接所用时间延长。

术后从手术室转入ICU的过程中,患者受麻醉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尚未恢复,病情易发生变化,加之重症患者留置有各类导管、引流管以及多种治疗药物联合使用等情况,增加了交接工作的难度,易出现沟通障碍、交接混乱,导致患者重要临床信息遗漏和疏忽,甚至出现错误的信息,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满意度下降,甚至可引发重大医疗事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7-8]。术后患者ICU交接过程中的沟通问题已成为当今医疗护理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早在2006年,JCAHO就明确指出医护人员之间应该采用标准化的交流方式来促进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9]。德国麻醉学和重症监护医学协会(DGAI)[10]建议使用标准化、结构化的交接方式来进行围手术期患者的交接。SBAR沟通模式包含现况(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4个部分,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标准化的沟通模式,早先被用于美国海军核潜艇和航空业,能在紧急情况下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11]。目前,SBAR沟通模式已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12-13],在医护、护护沟通间使用该模式,能有效提高沟通效率和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14-15]。本研究将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术后患者ICU交接中,降低了交接问题发生率,缩短术后患者交接耗时,提高了护理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7月—8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术后转入ICU的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10月—11月术后转入ICU的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患者或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②术后直接转入ICU的患者;③择期手术患者。排除标准:①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加者;②转入ICU时由于病情变化需要立即抢救而无法进行常规交接的患者;③术前由ICU转入手术室的患者;④急诊手术患者。观察组男49例,女39例;年龄(40.51±27.36)岁;APACH II评分(20.08±3.04)分;麻醉分级(ASA分级)评分(3.02±0.40)分;手术风险评估得分(1.42±0.56)分;科室分布:心外科65例,普外科3例,骨科9例,胸外科4例,肝胆科6例,儿外科1例。对照组男46例,女44例;年龄(34.96±28.29)岁;APACH II评分(19.46±3.09)分;麻醉分级(ASA分级)评分(3.03±0.28)分;手术风险评估得分(1.40±0.49)分;科室分布:心外科67例,普外科2例,骨科10例,胸外科2,肝胆科7例,儿外科2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交接

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模式,经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全面评估,确定患者术后需要转入综合ICU后,手术室护士提前15~20 min电话通知ICU护士进行接班准备,包括床单位、呼吸机、心电监护等仪器设备的准备。手术室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完善患者相关护理记录、准备患者转运的工具及所需要的物品如氧气袋、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仪等,妥善固定各类管道如气管插管、引流管、动静脉导管等,携带患者病历资料和患者随身物品如衣服、假牙、各类影像资料等,和麻醉医生共同将患者安全转运至综合ICU,并与综合ICU护士进行床旁交接班,交接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和体位以及患者皮肤、伤口敷料、各种管道等情况。如有疑问,ICU护士可当场进行询问,交接班护士确认无误后,ICU护士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签字。

1.2.2 SBAR沟通模式

1.2.2.1 编制《SBAR标准化术后患者ICU交接单》: 设置课题组,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16-21],经课题组充分讨论后,拟定SBAR标准化术后患者ICU交接单内容。课题组运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咨询,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以及课题组充分讨论后,最终拟订交接单初稿。课题组选取了20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术后患者进行预试验,试验显示该交接单初稿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20,课题组根据预试验结果,结合专家意见对交接单初稿进行调整,形成《SBAR标准化术后患者ICU交接单》终稿(以下简称交接单)。交接单包含4部分内容,共49个条目:①现状(S):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科室、住院号、诊断等)、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等6个条目;②背景(B):患者既往过敏史、既往相关病史以及术中给予特殊处置和特殊用药、术中失血量等内容,共13个条目;③评估(A):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皮肤和管道等,共14个条目;④建议(R):根据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给予合理的建议,包括生命体征、神志、瞳孔、术后感染、压力性损伤以及体位的护理等内容,便于接班护士制定下一步的护理计划,共16个条目。经过5名专家的评定,交接单各条目的内容效度(CVI)为0.8~1,总的CVI为0.93。

1.2.2.2 人员培训: 为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以及同质化,对手术室护士和ICU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要求护士掌握相关知识并落实应用。2017年9月,分别对手术室和ICU的护士进行集中培训,授课人为本研究负责人。培训方式:理论授课、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培训内容:本研究的目的意义;SBAR沟通模式的概念、内容、特点以及目前的应用现状;交接单的具体内容及使用方法。

1.2.2.3 SBAR沟通模式的应用: 经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全面评估,确定患者术后需要转入综合ICU后,手术室护士提前15~20 min电话通知ICU护士进行接班准备,包括床单位、呼吸机、心电监护等仪器设备的准备。手术室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完善患者相关护理记录、逐项填写《SBAR标准化术后患者ICU交接单》、准备患者转运的工具及所需要的物品如氧气袋、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仪等,妥善固定各类管道如气管插管、引流管、动静脉导管、尿管、胃管等,携带患者病历资料和患者随身物品如衣服、假牙、各类影像资料等,和麻醉医生共同将患者安全转运至综合ICU,并与综合ICU护士按照《SBAR标准化术后患者ICU交接单》的内容进行逐项交接,除了交接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诊断等内容外,还要交接患者的手术体位、手术部位、伤口敷料情况、患者随身携带的物品、腕带、患者的既往相关病史、术中发生的特殊情况(如术中心肺复苏、除颤、会诊等情况)、术中是否置入特殊仪器如起搏器等、术中特殊用药情况如止血药等、术中出血量、术中出入量是否平衡,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皮肤、各类管道(包括管道的名称、数量、是否通畅和固定是否完好等情况)等进行交接,最后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接班护士专业化、个体化的意见与建议,以便于接班护士尽快制定下一步的诊疗护理计划,使术后患者尽早接受延续性的治疗和护理。如有疑问,ICU护士应当场进行提问,确认无误后,手术室护士和ICU护士在交接单上签字。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交接问题发生率以及交接班耗时。①交接问题发生率:在交接班过程中如未达到一次性信息交接完整或出现信息沟通错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缺失、病例资料不全、带入药物交接不清、术中特殊情况未交接、患者皮肤交接不清等情况),就属于发生交接问题,发生问题例数除以交接班患者的例数即为问题发生率[22]。②交接班耗时:从手术室护士与ICU护士进行交接班开始到将患者信息全部交接清楚所用的时间。每次交接均有1名课题小组成员进行跟踪观察。观察员不介入任何护理干预,只负责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交接问题发生的次数以及交接所用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对照组交接过程中发生交接问题16(17.78%)例,交接耗时(11.31±1.81)min。观察组交接过程中发生交接问题5(5.68%)例,交接耗时(9.82±1.51)min。观察组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交接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患者信息在不同科室医护人员之间的顺利交接是确保患者安全并接受延续性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因素[23]。不同科室之间交流方式的差异性常会导致交接人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和理解偏差,结构化、标准化的沟通模式能有效规范交接流程,提升交接质量。危重手术、大手术患者(如心外科手术患者、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需要转入ICU继续进行病情观察和治疗。大型手术术后患者麻醉未醒,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情变化快,需多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且各种管道较多(如气管插管、引流管、尿管、动脉导管、静脉导管等),交接时信息量大且繁杂,易造成交接失误。因此,术后患者ICU交接过程中的沟通问题是手术室护士和ICU护士重点关注的问题。SBAR沟通模式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且应用广泛的沟通方式。相关系统评价报道[24],在患者交接过程中SBAR沟通模式是使用最频繁的沟通方式(69.6%)。本研究以SBAR沟通模式为框架,设计《SBAR标准化术后患者ICU交接单》,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提高交接单的可信度,使患者交接内容更全面,避免交接时重要信息的遗漏和疏忽。交班前,手术室护士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按照要求填写交接单的各项内容,提高手术室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能力。到达ICU后,手术室护士与ICU护士按照交接单内容进行床旁交接,突出重点交接内容,条理清晰。ICU护士可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病情观察重点,迅速采取下一步的治疗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室护士在应用《SBAR标准化术后患者ICU交接单》后,交接问题发生率从使用前的17.78%降至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SBAR沟通模式可有效降低交接问题发生率,这一研究结果与黄玉林[35]研究结果一致,表明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手术室护士交接班质量,患者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整体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围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中指出[26-27],术后患者转入ICU后的交接过程应在10 min内完成,以免影响对患者的后续管理。交接所用时间越短,患者接受下一步延续性治疗和护理的时间就越短。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患者交接所用的时间由原来的(11.31±1.81)min降至(9.82±1.51)min,说明SBAR沟通模式可缩短术后患者ICU交接耗时,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后续管理,这一结论与吕红等[28]的研究结果一致。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标准化、规范化的SBAR沟通模式和《SBAR标准化术后患者ICU交接单》能帮助交接班护士快速、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有序交接,避免术后患者重要信息的遗漏和疏忽,减少不必要的混乱,从而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手术室护士将手术患者信息准确、流畅、全面地传递给接班护士,减少交接班过程中因反复提问而被中途打断导致交接班不顺畅、交接思路被打断而占用的时间,同时也减少交接班过程中翻看其他医疗、护理记录来了解患者信息而延长交接班的时间,使得交接班过程更加快速、顺畅,效率更高。

SBAR沟通模式是一种沟通工具,为双方提供沟通的框架和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否灵活使用SBAR沟通模式,与护士专业知识的储备、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以及护士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对人员培训的过程中,除了SBAR沟通模式的理论学习、使用方法外,还应加强护士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护士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培养护士如何评估患者病情、收集整理患者信息、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并准确传递的能力。SBAR沟通模式实施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对具体操作方法不能熟练掌握,导致SBAR沟通模式的使用率不高,除加强培训外,还需要不断进行监督和检查,在监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和解决,提高护理人员使用SBAR沟通模式的依从性,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交接单的内容和形式,最终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交接模式。

综上所述,SBAR沟通模式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标准化的沟通模式,已在国内外医疗、护理领域得到推广及应用。本研究将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术后患者ICU交接过程中,有效降低了交接问题发生率,使患者交接内容更加全面、准确,交接过程更加快速顺畅,交接耗时缩短,有利于及时开展患者的后续管理及医疗、护理措施,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以及护理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交接班沟通模式手术室
CICARE沟通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CICARE沟通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医师信息化ISBAR交接班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浅谈网络交接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护理交接班缺陷分析与对策探讨
妇科护理中家庭式沟通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