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付建华 南充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医院建设项目潜在突发性风险事故来源于污水处理站、固体废弃物排放及中央供氧系统故障,建设项目所排放的污水不仅包含氨氮、CODCr、SS及BOD5等污染物,而且含有寄生虫卵、病毒、多种细菌及有毒有害物质等。一旦污水及固体废物未经严格处理混入城市市政污水管道或垃圾中将直接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安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如果中央供氧系统氧气泄漏遭遇强还原性物质或裸露导线、明火及易燃物时存在着引发火灾的风险,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本文针对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及应急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与其他类型项目不同,医疗建设项目潜在突发性风险事故源于污水处理站、医疗固体废弃物排放及中央供氧系统故障,并且其污水及医疗废弃物所包含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病菌危害性远远高于城市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同时,医院机构内中央供氧系统出现故障则极易造成手术室或病房内供氧不足导致患者伤亡。医疗建设项目所排放的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多种病毒、致病菌及寄生虫卵等物质,其环境风险普遍为疾病传播,一旦污水处理站密闭系统或报警监测等装置出现故障则污水存在直接排放流入河道的可能性,严重污染河流水质。
医疗建设项目中污水处理站倾向于使用二氧化氯溶液消毒剂,其制作期间受消毒溶液保存及操作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泄漏风险。由于二氧化氯氧化性较强,与其他化学物质接触后极易发生爆炸性反应,例如:摩擦、撞击、震动及受热等,一旦分解后出现爆炸等剧烈反应。同时,二氧化氯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人体接触后对眼部或呼吸道产生刺激,长期接触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而皮肤或摄入接触时则引起强烈的刺激或腐蚀。此外,医院污水处理期间相关设备操作、设备维修及污泥废气处理等环节操作不当或忽略防护环节也存在着危害人体及周边环境的可能。
医疗建设项目固体废弃物普遍为医疗垃圾,即化验室、实验室及治疗室所产生的含有化学药剂的废液和污水处理站的污泥。医疗建设项目废弃物回收及预处理期间工作人员被废弃物擦伤刺伤或病毒细菌侵袭的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安全。医疗废弃物运输环节及暂时存储环节中存在着出现意外事故、扩散事故、泄漏事故及流失事故的可能性,对周边环境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此外,氧气输送管道施工操作如果不符合《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时极易引发管道腐蚀问题造成氧气泄漏,一旦出现氧气泄漏后遭遇强还原性物质或明火时可能发生火灾。
通常情况下,强化医疗建设项目污水处理站的管理维护力度能维持污水处理系统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医疗建设项目污水处理站经一级强化处理及二级氧化氯消毒处理后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预处理标准时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达到综合处理目标后方可排放,同时还需满足法律法规明确提出禁止事故性排放的要求。放射性医疗污水暂时存储于防渗漏及防腐间歇衰变池内,其存储时间超过放射性同位素10个半衰期后方可送入污水处理站后向外排放。此外,制取二氧化氯时尽可能区分存储各种原材料,不得与易燃易爆炸物品相接触,尽可能提前设置二氧化氯检测报警系统及通风系统。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分类收集处理医疗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普通生活垃圾,做好普通垃圾及具有传染危害的垃圾的区分收集工作,力求存放密闭化、运输密闭化、收集容器化及焚烧无害化。作为危险废弃物之一,相关部门贯彻执行《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统一收集运输及集中处理医疗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废弃物,不得隔日产隔日清,遵循《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技术规范》,收集生活垃圾后统一交给市政环卫部门送入生活垃圾场进行卫生填埋。此外,医疗机构内污水处理站所产生的污泥及栅渣普遍为高危废物,选择无机药剂予以化学调质离心脱水处理。
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污水处理站密闭系统中设置相应的报警装置及监测装置,制定具体的风险事故应急处理方案,明确规定工作现场禁止吸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一旦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时及时佩戴相应的防毒面具、防化学品手套、防腐工作服及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遭遇紧急抢救事态或撤离事态时,尽可能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通过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或予以隔离措施直至气体散尽等方法保护工作人员生命健康安全,所有处理人员穿戴化学防护服及正压自给式呼吸器,尽快切断火源,预防泄漏物体与可燃物质间相接触,例如:油、纸及木材等。
提前切断气体泄漏的源头,通过喷洒雾状水等方法稀释泄漏气体,抽空或排空室内空气予以强力室外通风,出现漏气的容器无法再次使用,经技术处理完全清除可能剩余的气体,针对吸入或皮肤接触二氧化氯溶液消毒剂的个人则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区域,保持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及时脱去受污染的衣物,使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清洗15分钟后送医治疗。此外,大大提升污水处理站的自动化程度,预防人为接触引发反复交叉感染,明确要求所有维护人员及操作人员经技术培训或生产实践后方可持证上岗,处理医疗废水期间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提前备好相应的防护用品。
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提前检查运输车辆的基本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医疗废弃物运输线路,明确提出不得靠近人口密集区域及交通拥堵区域、不得搭乘无关人员、不得装载其他货物或动植物,并且车辆行驶期间注意锁闭车厢门保证行驶安全性,禁止打开包装、遗失包装及丢失包装预防出现废弃物泄漏的问题。一旦发生医疗废弃物泄漏扩散及其他意外事故时工作人员提前明确扩散、遗漏及流失的医疗废弃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波及范围及严重程度,组织工作人员贯彻应急方案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泄漏扩散的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处理措施,建议消毒或无害化处理污染物所波及的区域及物品。
情况严重时封锁污染区域,减轻对其他现场人员、医务人员、患者及环境的消极影响,避免出现污染扩大化的问题,并且消毒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时尽可能由污染最轻微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过度,特别是可能被污染的使用工具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待处理工作完成后,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卫生安全防护排查工作,全面分析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此外,保持气瓶间正常通风且室内氧气浓度不得超过23%,尽可能于室内放置液氧罐,不得存放易燃易爆气体或穿过裸露的供电导线及液管线,并且挑选不锈钢、纯铜及脱氧铜为氧气管道原材料,例如:以不锈钢管材为例必须符合GB2270的技术标准。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完整的医院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往往包含风险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减缓措施、风险管理、后果影响及源头缝隙、环境风险识别及建设项目概况等方面内容。由于建设项目存在着中央供氧系统、医院固体废弃物及医院污水等多种不同性质的潜在风险,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全面分析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将风险评价视为不可或缺的重点工作内容,最大限度消除潜在风险,预防出现人员伤亡事故或财产损失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