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蒋孟君 四川省国环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内江分公司
目前我国环境存在较多问题,且形成原因复杂,因此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以城市为例,针对土壤、水源、大气环境进行监测,能了解环境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评估污染破坏程度,为治理提供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分析水质特点、空气污染指数、土壤成分等,明确环境问题的出现时间,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并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环保措施。
通过环境监测能全面地反映出环保工作的实施情况,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目标。其一,对比不同时间段的监测数据结果,能了解环保工作成果,从而评价环保的实效性。其二,在环境监测期间,能及时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植被破坏、水体污染,以便制定合理的处理措施。
众所周知,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人人肩负保护环境的责任。我国环境问题复杂、治理难度大,仅仅依靠环保部门是不行的,应该鼓励民众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环境监测期间,通过宣传教育,民众能认识到监测数据的意义,了解环境污染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如此,民众能积极配合环保工作,提出有用的建议和意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对于环境监测机构而言,应由省级监督部门进行资格认定,业务开展必须处于资质认定范围内。随着我国第三方监测机构增加,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配套设施不完善,监测技术设备落后;监测工作具有随意性,将相关规则抛之脑后;环评单位没有确定监测机构的资质,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等。
①制定监测计划时,监测点位、频率设置不当,不符合规范要求;②没有进行实地勘察,监测方案内容和项目实际情况相脱节,未能发挥出指导作用;③特征因子被删除,选择的因子没有代表性,导致监测结果误差增大。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系统性,应该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考核。从目前的监测工作来看,往往将质量控制重点放在实验分析上,忽视了样本采集、技术设备等因素。如此造成的后果,是预测和监测相分离,监测数据无法准确反映出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工作要由专业人员完成,我国环境评价的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监测人员存在知识薄弱、技术水平低的问题,由于设备操作不熟练,导致设备闲置或浪费。在国内,环境监测站属于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的数量有明确限制,为了满足工作需求,只能增加临时工作人员。
在基层环境监测站中,监测业务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的范畴,监测站的经费来源只能依靠自身,例如排污费、创收资金等。但是,排污费数额少,面对大量的监测工作任务,会影响创收收益。而且,监测站日常运营期间,会有工资、日常开支,导致资金经费不足,监测设备陈旧,培训教育不到位。
①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严格审查。环评单位应该对监测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查认定,确保满足业务需求,保证监测工作合法合规。②站在政府部门的角度,要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审查,重点是业务监管。监测工作开始前,监测机构要向环评单位上报工作方案,明确监测内容和时间。③对于环境监测人员而言,应该树立积极意识,认识到监测对环保的重要作用。
(1)有效性。一方面,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要分析环评的实际需求,收集工程项目的具体信息,按照评估等级确定评估内容;另一方面,结果分析要和项目特点相结合,明确主要、次要污染因子,通过现场调查,形成完善的环境监测方案。
(2)科学性。确定监测时间、点位、频率时,既要满足规范标准,又要满足实际需求,以此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环评提供科学依据。
(3)优化性。对于环评部门,应该听取环境监测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监测方案进行优化改进,及时纠正监测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①国家要加强对监测部门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设备采购、更新上,保证监测设备的先进性,为监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平均分配咨询机构的经济来源,对监测机构的资金投入情况进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浪费。另一方面从监测工作现场入手,提高监测规范性,明确实验室质控标准,保证监测项目的有效性。③依据国家标准,对保护剂的使用、回收标准、质控样品分析等工作进行严格控制,促使监测人员自觉遵守规范要求,降低错误率。④环评期间,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查,选择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的数据,以保证评价结果真实有效。
新形势下,人才是一个重要的资源,环境检测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技能素质,才能满足新的工作需求。具体操作上,首先对现有的工作机制进行改革,尤其是解决人员编制问题,及时补充专业人才,为环评事业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其次针对现有人员,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出发,可以采用座谈会、专家讲座、技能比武等形式,推动监测人才和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变革人才聘任模式,适当提高人才准入门槛,优先选择有学历、有经验的人员,构建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环境监测队伍。
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推动各项监测工作顺利实施。针对目前政府投入不足的现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监测站的运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体系,结合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金投入方案,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其次,监测站应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民间资金,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实行资金增值保值方案等。
①收集气象资料、人口分布、大气污染源分布情况,确定环境监测项目,常见如NO2、SO2、TSP等。②选定合适的监测方法,对于大气中浓度较高的指标,进行直接采样,监测结果可以反映大气的瞬时浓度;对于大气中浓度较低的指标,进行富集采样。③根据污染物的不同,确定监测技术方案。
①考虑到长期性要求,在不同浓度的区域设置监测点位,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②在污染源的上风向设置对照点,在下风向设置监测点,要求监测点数量多于对照点。③在特殊地区,例如人口密度大、污染严重超标、城区等,可增加采样点数量。④点位样式多种多样,如扇形、同心圆、网格状,结合功能区具体选择。在点源处,如果风向明显,可以采用扇形布点法。⑤依据测定目标位置,计算点位高度,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①采样时,监测人员要分析大气环境,明确控制点位、采样时间,评估采样工作难度;对监测技术手段进行改进,按照规范标准控制,保证时间、范围等数据的准确性。②采样频率,每日采样时间从早上8点开始。其中,NO2、SO2、NOx间隔1日采样1次,每日采样时间为24±0.5h,每月采样15±1天,每年采样12个月。③样本的储存和运输,要求采样后及时传递给实验室。
实验操作中,一方面加强室内质量控制,可利用特异质量控制图,识别实验影响因素,做好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加强实验过程控制,要求操作人员做好基础工作,确保实验室内卫生清洁,仪器设备要事先校验。
数据分析是大气环境监测的最后一个环节,首先制定完善的实验室质控制度,增强质控意识,规范数据的记录、删改等工作,落实签字复核制。第二,数据处理常采用数理统计法,区分有效数据、异常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回归分析,并完成报告审核,形成完善的报告。第三,对于擅自篡改数据的行为,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给予严厉惩罚。
环境监测是环评工作的前提和依据,能明确环评方向、反映环保成效、增强环保意识。针对目前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应该严格审查监测机构,科学设计监测方案,加强考核控制工作,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文中以大气环境监测项目为例,介绍了全程质量控制的应用,希望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借鉴,推动环评工作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