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PBL教学模式探索

2019-03-05 17:02李丽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教学模式

李丽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标定航道,尤其“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这是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PBL教学模式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先天基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属于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程,是帮助大学生系统学习、认同、信仰、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课程。近几年为了提升“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原理”课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改革探索,但效果不如预期,暴露了形式化、娱乐化、功利化、庸俗化的倾向,距离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存在一定差距。“原理”课如何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按照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时代要求,“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本身,以问题为切入展开的教学模式,为化解这一困境提供了一个思路。

PBL是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简称,指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1969年首先提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以现实问题为基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强调团队合作学习,致力于掌握知识和技能,做到学以致用。PBL教学模式最初应用于医学教育中,今天已走向各个学科的教育领域。为什么PBL教学模式适用于“原理”课教学呢?从根本上来说是由PBL的内在优势与“原理”课改革创新需求的契合性决定的。也就是“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我们寻求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探索“原理”课PBL教学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回归教学本身、理论本身和价值本身,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凸显“原理”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魅力,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增强获得感,促使学生读原著、悟原理、强实践、明信仰。

PBL教学模式具体应用于“原理”课教学还需找准二者的契合点,从而发挥PBL教学模式的功效,提升“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第一,尊重学生提升教学温度。教育首要的是育人,PBL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应尊重的鲜活生命体,师生是共同研究探索的共同体。“原理”课PBL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有效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问题启发式的动态信息交流,师生互动共进、同学间互补共学。学生会体验到尊重、平等、关爱、信任而受到鼓舞、指导和鞭策,打破“原理”课高冷的印象,展现春风化雨、亲和的形象。第二,针对学生特点提升教学精度。传统课堂中学生缺乏能动性和参与性,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困惑,更有期待。“原理”课PBL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思想情况、知识储备、所学专业、学习习惯、日常生活、情感变化等不同特点和具体表现,贴近学生,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针对性。第三,关照现实问题提升教学深度。PBL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围绕问题主线展开启发式教学。问题何在,问题何为,问题何解的逻辑思路正是增强问题意识的内在要求,“问题就是时代口号”[2]289正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所在。“原理”课PBL教学模式强调问题导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原汁原味地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原文,感悟原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团队讨论研究训练思维方式,进而激发学生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

“原理”课PBL教学模式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分层次、有针对、递进式地引导大学生学习、认同、信仰、践行马克思主义。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组成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为导向,以专题启发为途径,以翻转协同为支撑,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问题导向

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触发器。“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3]839问题教学早就是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的流行方法,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在同弟子的一问一答中进行教学,西方的苏格拉底也是在讨论问题中表达思想观点。教师就是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答疑解惑是为师者最高的境界。“原理”课自身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抽象度高、涉及面广,如教学过程中忽略问题意识而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结论,势必引起学生疑惑,无法全面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现实意义。“原理”课PBL教学模式要突出问题导向,把好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好的问题首先是真问题,具有真实性,不是虚假的问题;好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深入思考;好的问题具有目的性,能够分维度、分层次训练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促使大学生信仰、践行马克思主义。好问题是将理论与现实、教师与学生有机统一的、系统立体的、高度浓缩的议题。这种议题属于结构分散,没有现成答案和固定程序可循的劣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需要针对问题,运用综合性的知识来仔细分析论证,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应用于问题解决的方案。

好问题主要从现实中来,从理论难点中来,从师生中来。一是从实践中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501,实践的不断发展会带来很多以往不曾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被社会不断关注,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例如运用矛盾观来分析“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等。二是从理论难点中来。问题的设计不能脱离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来展开。例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996”看剩余价值理论生产理论等。三是从师生中来。问题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通过课前、课堂、课后多次调查访谈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情况,关心问题等等,掌握他们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另外教师也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长,拓展研究视域。

(二)专题形式

“原理”课PBL教学模式采用专题启发式教学,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问题与专题密切相关,问题是专题的导向,问题变,则专题变。专题是问题具体表现,保障及时发现、回应、解决各种问题。“原理”PBL教学模式以问题启发专题教学形式呈现,能够解决教学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的矛盾,充分高效地展开课堂教学。专题启发式教学设计中坚持问题的导向和核心地位,遵循全、透、活三个原则。

一是内容上要“全”。专题化教学按照教学目标,围绕问题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拓展、整合、加工、创造。专题设置为了避免肢解“原理”课自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每一个专题不是随意的、孤立的选择,而是要将专题的独立性、连贯性、系统性、严谨性有机统一起来。

二是本质上要“透”。专题化教学能够将理论阐释得科学、彻底,就在于突出精深。专题是充分综合论证,并结合重难点问题挑选出的“精品”,能够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思想的深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停留在知识结论的阐释,而是要集中为什么会有此结论的动态推导过程,让学生能够了解事实背后的理论逻辑,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锻炼思维能力,构建自己的价值观。

三是方法上要“活”。专题化教学能够改变“原理”课枯燥刻板的问题,可以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根据问题创设情境,展开对话,灵活将大班教学与小班研讨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借助于新媒体激活教学的动态过程,例如“原理”课微课通过以一个个简短、精炼的视频串联起专题的内容。

(三)翻转协同支撑

翻转课堂成为推进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的突破口,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调动主动性。但经过实践探索,一些课堂出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脱节,课堂娱乐化等导致主阵地被削弱的问题。“原理”课PBL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这种教学模式以研究马克思主义问题为核心,不仅重视翻转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翻转内容的设计协同,实现问题与价值导向、专题凝练、教学组织整体有效协同。

首先,问题与价值导向的翻转协同。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问题导向以价值导向为引领,价值导向以问题导向为基础。例如,针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洗脑论”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认真剖析,澄清错误之处,阐释背后的理论逻辑,将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之中,不断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担负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其次,问题与专题凝练的翻转协同。问题是矛盾,专题就是矛盾关系的具体展开与深化。专题的确定以问题为题目,具有探究性和复杂性,在“深”和“透”上下功夫。问题与专题有效协同,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具体问题去探究理论的、历史的、现实的演进,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深度、透彻讲解,使学生的已有知识得到循序渐进地深化和升华。以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例,设置幽灵为什么会微笑?专题研讨,围绕对共产主义有哪些质疑?共产主义理想为何是崇高理想?等问题,通过学生课下的阅读和讨论,再回课堂共产主义为什么会笑到最后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等维度鲜活起来,能够对共产主义的质疑进行批判,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然能够入脑入心入行。

最后,问题与教学组织的翻转协同。“原理”课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离不开与教学组织的有效联动。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课堂教学、团队研讨和实践体验形成立体化教学。课堂教学重“破”、“实”,就是打破学生的简单逻辑,实实在在迎着问题讲,说出问题背后的逻辑和背景,提升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团队研讨重“立”、“细”,就是将专题课的问题具体细分成多个可研究、具有相关性小问题,形成问题链和问题环,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过多次有效研讨,形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视角、观点和方法,整合知识体系,树立价值体系。实践体验重“悟”“用”,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用学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从知到行的反复锻炼,让学生掌握所学问题的相互联系,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现实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原理”课PBL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包括倾听、共学、训练、评估四个实施路径,即通过倾听发现问题,通过共学分析问题,通过训练解决问题,通过评估检测效能。

(一)倾听

倾听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在教学中,听是师生间语言信息互动的基础环节,是解惑的通行证,只有听才能学会说,深入地学。听是平等的双向彼此倾听,不仅教师要学会听,学生也要学会听。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倾听。课堂不是教师的独白,是师生、生生的对话。教师心里有学生就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听懂学生的话,才能适时、巧妙地给予肯定、追问和引导。教师通过听更加了解学生,才能高质量的讲,也就是严谨科学的说,优化提炼的说,新颖透彻的说,说到学生的心坎里。把问题情境精准地传递,才能将教师思考的逻辑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倾听。听是学的第一步,如果学生能够有效地倾听,收集到有效信息,就能发现问题,将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过程理解并掌握,课堂的网也就织起来了,才能深刻地说,深入地学。“原理”课PBL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倾听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认真、积极和主动的听。在专题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路径和框架,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整体框架、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讲清楚如何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和实践进行批判,并着重批判的论证,为学生扫除思想困惑和学习的障碍。在团队研讨中,倾听学生的论证、及时追问引导。学生之间也互相倾听,互相学习,有助于问题的深入学习。例如,人是什么这一专题,教师在课堂上剖析古今中外关于人的解释,学生在团队研讨中讨论“劳动”、“社会”、“人民”,再回到课堂展示,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倾听,共同学习人的本质,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倾听追问、启发解惑中理解掌握。

(二)共学

“原理”课PBL教学模式强调通过问题来组织和推进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向高阶思维的推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具体是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能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和浅层学习,而是深度学习,完成深度学习要在自学和共学上下功夫。

自学是共学的先导。“原理”课的自学是在课堂教学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如果脱离课堂教学的自学,就像是去一个未知地方而失去地图导航一般。从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谱系,掌握了理论观点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理论背后的逻辑链条是什么。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加深,而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愿望,当学生心动、脑动才会去行动,实现深度自学。在深度自学中一要读经典,悟原理。及时引导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学习原文,原汁原味地感受语言的魅力、逻辑的理论和理论的科学。比如阅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感受马克思的毕生志向,阅读《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感受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等;二要重思考,善发问。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多思考,想一想经典著作中的思想与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有什么新想法,还有什么没有真懂和疑惑之处,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三要系实践,亲验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02,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结合世界和我国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验证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巨大解释力和深刻影响力。通过自学,学生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做到学、思、行相结合。

共学不断完善自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5]461,“原理”课PBL教学模式中的问题较为分散复杂,需要学生针对问题组成研讨小组,在教师引导下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更加强调倾听、思考、发问、表达与分享,小组中每个组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制定相应准则,比如小组要有研讨记录,每个人都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小组研讨确定研究问题,围绕研究主题相互交流想法,制定学习日志,共同面对和处理问题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小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个体乐于将自己的资料、搜集的信息等资源与组员或全班同学共享,每个人都是合作型学习者。教师不是信息的提供者,但会关注引导小组讨论,对推理论证的过程步骤给予示范。同时,学生的讨论也会激发教师的兴趣研究,形成教学相长的共学体。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对文本资料的深度挖掘,与原文对话,与同学交流,从而碰撞出超越教师、教材和文本资料的深度见解,提出有价值深度的问题,构建起知识、价值体系。

(三)训练

训练的过程是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的环节。通过课堂上的启发引导,组织学生针对问题分组练习后,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自己和团队的探究验证去生疑、释疑、解疑,着重进行阅读训练、思维训练和实践训练,促使学生问题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做到知行合一。

阅读训练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石。确定问题后,查阅相关资料,展开马克思主义经典原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将所思所感记录为文字,形成阅读日记和阅读笔记,要把自己掌握的思想材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建立起联系,原原本本地研读重在抓根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吸收原始的营养。“原理”课PBL模式中会定期举办读书朗诵会,营造阅读原著的氛围。

思维训练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对所研究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不懂不理解的问题认真思考,团队共同讨论,并构建流程图或思维导图分析论证结论。例如在研讨为何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问题中,引导学生阅读《摆脱贫困》一书,学生分析研讨后总结出其脱贫的背景,脱贫攻坚中的问题和解决贫困的方案,这一过程中关于贫困与脱贫的关系分析,学会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矛盾观;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变成赤贫的分析,理解了马克思为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学会了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分析贫困,造成贫困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相关,理解了剩余价值理论;关于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学会了脱离了实践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和盲目性;关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脱贫的根本方式,学会了唯物史观中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关于精准扶贫的分析,学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等。与此同时,学生受此启发还会自主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理解脱贫,提出创新脱贫的意见和措施等等。通过问题引导,训练学生的垂直思维和横向思维,掌握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系统思维、实践思维和主体思维。

实践训练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课PBL教学模式中的实践训练包括理论知识的记忆训练和社会调查研究。通过习题测试等巩固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来验证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査,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6]37-38学生根据问题研究的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运用在分析问题过程中,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在获得新信息中所引发的新问题,又会促进学生不断去探究。

(四)评估

评估环节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评估能够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机并指明方向,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有效。“原理”课PBL教学模式的评估是综合性的评估,包括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涵盖自我评估、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估。

自我评估关注收获,不做检讨。学生的自我评价只记录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发,对哪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需继续深化认识等。通过自我评价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缺陷,查缺补漏,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

同学互评是组内同学和全班同学按照评价议题对个体进行评价。组内宣布学习记录,包括个体合作情况,提出了什么问题,完成什么工作,有什么好建议等等;全班宣布课堂讨论、展示汇报等表现记录。同学互评重在评估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向同伴学习。

教师评估是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的考察。关注对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引导他们明确改进方向,进行学习探索。公布成果展示汇报评分标准,公正客观打分,对学生研究的问题给予解剖麻雀式的分析思路,精准、独特、全面的点评指导,开发学生的能力,增强获得感。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