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政史系,山西 晋中 030600)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点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要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劳动精神。可以说,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为中国高等院校新时代从事“立德育人”活动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了指引。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实践样态,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厦的根基。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群众性的劳动[1]。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和历史际遇要求高等院校在促进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养成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体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青年昂扬奋进的根本举措。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要紧密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来展开,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需要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鼓励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来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然而,现实中高等教育普遍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忽视或轻视大学生的实践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劳动的脱节,需要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可以说,劳动精神的培育对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劳动情感的培养、劳动技能的获得和劳动习惯的养成等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承担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时代青年,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精神,才能立足实际,在辛勤劳动中练就扎实过硬的本领,将自己打造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人。
劳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也受到社会制度发展的制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由于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因而造就了不同的劳动存在样式和劳动成果分配方式。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成为资本的奴隶,劳动人民成为剥削者获利的工具,而异化劳动更是导致人的畸形发展,人在劳动中感受到压抑和屈从,无法感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应有的荣耀,因此劳动无法成为工农阶层创造幸福的源泉。总而言之,资本家们依靠对土地、金融资产的占有和雇佣剥削实现“不劳而获”,而工农阶层只能忍受劳而少获,甚至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3]。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劳有所获是社会运行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新时代青年中倡导劳动崇高、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对于鼓励大学生依靠诚实合法劳动来实现梦想,抵制现实存在的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安逸的想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是民族积极奋进的重要标志。首先,劳动精神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大学生处于人生奋斗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自觉劳动、奋发图强的思想理念,切不可以佛系度日,以伪奋斗来投机取巧,或者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想法,期盼一劳永逸[4]。其次,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养成可以提高大学生独立生存能力,从而促使自身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最后,青年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与养成的过程是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被激发的过程,这也是时代青年自信奋进的最好写照。
实现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对于社会进步及大学生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养成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诚实守法的劳动过程以及发挥自觉性从而创造劳动价值。
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养成首先要强调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实干精神要求大学生做事脚踏实地、勇于求真,在劳动中培养积极奋进的态度,养成艰苦奋斗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不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求知奋进的时代环境同革命战争时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出现很大的变化,文化的多样化、价值理念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在是否坚持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上面临不少的困惑。部分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专业学习不刻苦,没有完成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尽的学习任务,显然不符合求真务实的劳动精神;少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持之以恒,学习半途而废、浅尝而止,往往导致自身的付出无法得到最终的收获,这也是缺乏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的体现。真正的劳动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持之以恒的实干奋斗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核心底蕴[5]。为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依靠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应对前进中的各种挑战,从而推动个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进步。
劳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按照价值判断和守法与否可以分为诚实守法型的劳动和非法欺骗型劳动。诚实守法型的劳动有益于劳动者的自身发展,也能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更有益于民族的振兴;欺骗性劳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因为诚实是一种做人的品质,丢失了诚实也就丧失了做人的原则,更为关键的是欺骗性的劳动不会给个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带来任何的好处。然而,现实中不少人企图通过非法途径来获得利益,这种非法欺骗型的劳动,明显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严重的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目前少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考试作弊、非法集资、违法传销等行为,违背了诚实守法劳动的原则,甚至已经触犯法律,必将受到法律严惩。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诚实守法劳动的过程也是向善的过程,它包括健康的劳动意识和优秀的劳动品质。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劳动意识,在实现个人梦想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勤勉学习,才能有所收获;另一方面需要大学生涵养优良的劳动心理,自觉抵制不劳而获的任何行为,真正做到德才兼备,以高尚的道德来引导自身的劳动行为,防止误入违法犯罪的歧途。
劳动的价值在于个体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与体验性。从劳动的结果层次看,劳动存在质量上的优劣高低之分,例如一些社会劳动者由于能力有限,只能从事一些重复简单的低层次劳动,值得被尊重;有的劳动者因为学习积累,获得了较多的技能且具备较好的劳动综合素质,可以从事创新性较强的高层次劳动,此种创造性的劳动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而且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种享受性的劳动,体现了高水平劳动的臻美境界。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处于知识技能吸收和转化利用的求学探索阶段,应该不断在增长自身知识才干的过程中增加自身劳动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增强劳动的创新性,释放出参与创造性劳动的热情与活力,努力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主导力量。
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养成,不但包含深刻的价值意蕴与丰富的实质内容,还有以科学的培育实践方法作为后盾,文章重点从四个维度探析了大学生劳动精神养成的实践方法:以实现中国梦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以科学劳动精神引导大学生参与劳动、以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培育大学生的劳动情感、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促成劳动习惯的养成。
人类生存求知的目标是为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除了实现自我发展的人生目标、探寻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创造属于个体的幸福美好生活外,还应具备参与社会劳动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注重个体图强、复兴家国的美好愿景,所以高校应以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为愿景来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具体来说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以个人奋斗的幸福梦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新时代大学生期盼能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来促进自我的发展,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美好的生活,这些都是个体美好的生活愿景。但是要想达成理想,没有艰辛的努力付出,终究会变成个人的空想。幸福的生活不是坐享其成、贪图享乐就可以实现的,必须通过个体的诚实守法劳动方可获得。第二,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作为追梦者和圆梦人的大学生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来实现。新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高校大学生要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将自己的个人梦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以勤学苦干、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励自己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
当前,浮躁功利的心态占据了部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认为急功近利、投机取巧、靠关系、走捷径的方式可以快速获得人生的成功。例如有的大学生将自身的懒散、堕落归结于缺乏家庭背景的支持,还有大学生为了牟利,不惜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错误的想法和行径实际上和错误的劳动观念存在密切的联系,不想参与劳动、不愿付出努力、不认识劳动意义、不尊重劳动者的付出、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为大学生劳动精神缺乏的集中体现。为此,高校工作者要以科学的劳动精神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首先,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理论建设,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劳动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学生勇于参与劳动实践,尊重诚实守法劳动者的一切努力和付出,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其次,要告诫大学生抵制急功近利、梦想暴富的想法,培育常态化的奋斗精神,与自身存在的惰性思想做斗争。坚决摒弃不劳而获的想法,不沉迷于徒有虚名、唯利是图的“伪奋斗”,保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最后,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利用自己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来提高劳动的创造性和含金量。
高校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而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营造。第一,要在社会范围内弘扬劳模精神,通过更多的正面引导,典型示范、耳濡目染地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大学生的内心、外化于他们的言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弘扬时代先锋精神、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劳模先进事迹,让大学生对符合时代要求的劳动意义有更为直观和真切的感受,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劳动、勇于奉献的行动。习总书记十分重视时代劳模身上具有的高贵精神品质,他连续六年在国际五一劳动节之际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优秀劳模的先进事迹,尤其关注劳模在平凡岗位上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劳动精神和在平凡劳动中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创造不凡业绩的伟大劳动品质,号召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一定要以劳模为榜样,见贤思齐、勤于劳动、精益求精。高校应积极构建促进大学生劳动精神养成的良性环境,讴歌时代劳模、学习时代劳模,以此来培育大学生的劳动情感。第二,要在全社会推行李克强总理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发展理念。以创新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更好地实现个体发展。第三,要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和道德建设,为大学生创造公平正义的劳动环境和劳动保障,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公平的权利和机会,让大学生在耕耘中获得收获,在奋斗中获得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养成,需要具体落实到大学生的言谈举止以及具体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促成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养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首先,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从事一些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长才干中培育劳动精神。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公益性社会活动,如“爱心支教”,“服务三农”等,体验劳动的快乐,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真正做到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勤劳自持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向,更是推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塑造,应该紧紧把握劳动精神的核心内容,并积极从大学生劳动热情激发、科学劳动精神的引导、良好的社会环境塑造、丰富的实践活动等多个维度来加以实现,以此来更好地强化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效果,使之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