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秋
浅议新课标下语文素养的培养途经
闫晓秋
(延吉市第七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教师可以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些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培养途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教学中语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词汇贫乏,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语文素养的缺失。教师可以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些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每授一节新课,都尝试巧用文章标题做文章。利用文章题目特点让同学们从自己审题角度立意选材。把标题当话题,自由发挥,再读课文,从而再比较作者的选材立意。当然这样也可能出现天马行空、南辕北辙,但是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意识,对于走进文本就少些被动阅读,多些主动思考。
短语类的标题要抓关键字眼来导入。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师可以让同学找关键字,先猜一下这篇文章可能写什么内容。种种猜测中总会有肤浅一些的,也会有深刻一些的,这不重要,关键是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对标题审视了一番。对于题目,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猜测上,对于文本的深入认识还要有自我立意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自己审题角度虚构故事,这就相当于命题作文口头作文。这时教师顺势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在完成此文时的情怀是否和自己一样,有了这样的主客观情感碰撞,学生对文本也就不陌生了。当然也会有背道而驰的想法,那更好,初中生恰处青春期,叛逆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争个高低,在碰撞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名词类的题目就不需要抓关键字,比如《台阶》可让学生多考虑线索。名词类的题目也可能有象征义,文章读过之后,他们认同了文本中“台阶”对于像父亲这样一代人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以后再读这类文章也许会多一层次思考。换个角度,如果写老辈父辈,“台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有些标题也可以不猜,比如《春》《一棵小桃树》。这时教师直接让学生以话题作文方式展开口语作文,再读名家文章,不同作者不同立意选材。
有的标题干脆就让学生口头作文,见仁见智。只提供交流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再读课文比较阅读。
语文教材都是单元组篇,一个单元一个话题。比如七年级上第四单元,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德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教师在单元导入时可以以此为话题让学生谈各自看法,然后让学生描述对人生的理解。再通读文章,比较异同,完成学生作文,成为这一“人生”组篇单元的其中一篇文章。将阅读与作文完美结合,这就是在审题读文中实现文本自身价值。让同学们用话题表述不仅仅从各自角度理思路,还可以练习表达方式的运用。谈看法属议论,抒真情属抒情,描述本身练的就是描写与叙述。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体裁障碍,就是学生在不同拟题中决定了文章的体裁。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们看目录,看看同样一个话题,不同作家不同情况下如何完成了不同的文章,体会话题作文的优势是什么,让学生带着想法走进文本。
所谓资料有时可能是有关这个作家的名言,也可以是这个人的典故,或是这个人的传闻,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比如八年级上册的《爱莲说》,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想周敦颐和大家熟知的哪位作家有些关联。学生们即使在预习中查阅大量资料,很难准确的说出。但这一过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运用联想,调动思维,将主观认为有关联的人找到蛛丝马迹联系到一起。教师在适时的时候给出谜底是“鲁迅”,学生马上认识到仅仅是一个姓吗?太牵强了吧?当然不是。学生如果留心会发现很多网页新闻都传鲁迅为周敦颐秀字辈32世孙,据说周恩来也是他的后辈。用这个不够准确的消息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记住这个作家,而是以此调起他们的胃口的同时对人物感兴趣,上网查阅人物资料,进而也就对人物及他的作品有相对了解。不要小看这些边缘信息,不要固定的认为语文课该给什么,很多时候教师能给学生的就是这种学习兴趣。调动兴趣,其实可能调动的就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因素的无限潜质。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实施建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效课堂内用好语文课文。
善写文章的人,常在自己的文章中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名人素材来表情达意,使文章充实,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用名人素材,最好来自课本。这是因为课本中的名人素材,一则学生熟,使用起来快捷高效得心应手;二则课本中所选要么篇目是名家名作,要么提及的历史人物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三则课本中的名人具有极强的延展性。深入了解这些人的历史背景、人生足迹、贡献与影响,拓宽写作素材。八年级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断》《邓稼先》《孙权劝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等等,教师教学中透过课文阅读让学生走进这些人物,感知他们的精神世界,再通过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拓宽阅读。中考《考试大纲》对作文有一个要求,就是“感情真挚”。历史人物和我们距离较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强调并要求学生在运用历史人物素材时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也就不可能运用此类素材写出好文章。要有“我”的存在就要用“我心”去感受历史人物 ,这就要求学生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时,要深入到人物的“内里”,用“我”的心去感知“他”的心,而不要简单地用一种人云亦云的方式去“套作”“他”的精神和思想。同时,还要将“他”的行为与心理与“我”进行对接,让“他”走近“我”,靠近“我”,与“我”心心相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动荡着彼此的心灵感应,才能文真字切。惟有文真字切,方能打动读者的心,产生共鸣。
课本名人素材除了课文本身塑造的以外,还可以考虑古诗文作者。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彩的人生经历是素材宝库。如教学《论语》可以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屡遇挫折却毫不退缩的品格;教学《饮酒》《五柳先生传》,可感知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学习《春望》走近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知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当然运用历史人物素材去写有特定要求的作文,绝对不能生拉硬套,不能因为手中有素材就用,也不能因为没有素材而随便拉一个来凑字数。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素材与作文话题对接起来,这种对接要自然而然,生拉硬套只会让人反感,如果不能自然地将素材与话题对接,那还是不要用的好。更进一步还要求这种对接能有独特的角度,因此对素材要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达成这一目标的最直接途径就是语文课文的引导和示范。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注重语文课堂课本的灵活使用,无论是标题、作者资料,还是课文本身,都可以成为有效提升语文素养的途经。
2019—02—13
G633.3
A
1673-4564(2019)02-0129-03